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6-11-9 08:17

又添故纸两张

昨天中午我与望江、太湖三位朋友去黄梅玩友处,不巧黄全映、李文两位先生来电相邀下乡收货,黄先生在一朋友处帮我代收了两张故纸,感激不尽!

admin 发表于 2016-11-9 14:13

{:5_158:}{:5_158:}{:5_158:}

领悟 发表于 2016-11-9 16:06

可喜可贺!!!{:5_170:}{:5_170:}{:5_170:}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1-14 17:18

RE: 又添故纸两张

你好楼主:你的宝物...这是工商联合会,会员费收据。是我国物价飞涨,当年小资本保值的民间组织,哪怕小商贩,店主,中农都参加的工商联会员。都交会费的。那是民间小资本与资本家作斗争的历史见证。这收据上的会员费,九姑区胡占元春季2100元,秋季1500元是多少钱呢?斤把多米钱吧,应该是一年四季都要交的。解释文,篇幅长,附在下一个跟帖。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1-14 17:25

RE: 又添故纸两张




建国初公私合营,资本家搞了个囤积粮食。市场就乱了。物价飞涨。民间出现了工商联合会,产生了折现价。其后保值小资本,市场照样乱,因为投机倒把。直道1956年完成农业集体化,工业国有化,统购统销。才控制了局面。
1952年8月16日政务院周总理发布了《工商业联合组织通则》(1949年到1954年9月叫政务院不叫国务院)第三条工商业联合会组织依照行政区域为范围,在市、县建立市、县工商业联合会;在省建立省工商业联合会;在全国建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四条各级工商业联合会受同级人民政府之监督与指导。第五条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一、市、县工商业联合会以本市、县区域内的国营、私营及公私合营之工商企业、合作社或合作社联合社为会员;手工业者、行商、摊贩得个别地或集体地加入市、县工商业联合会为会员;第一二条手工业者、行商于必要时得在区工商业联合会或区分会下,组织区手工业者联合会、区行商联合会,摊贩得按区或按市场组织联合会及分编小组。第二一条工商业联合会因举办事业,经执行委员会议决提经会员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通过,并呈请政府主管机关核准后,得征募事业费。
话说从前民国三十八年的钱—金圆券出来不久,就没有流通,2500元只能兑换一元人民币,一元是最小单位。(另有二元五元十元币)上海解放后10万兑换一元,相当八百分之一个大头银洋。各地使用地方的票子,通货膨胀后,很快一部分人从富户轮为贫民。店家破产店面倒闭,开出的票子找不到兑汇就作废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民间组织工商联合会。我国的工商联是由地方到省到府到中央的。这个民间组织工商联合会,为什么会发挥联合而不破产呢?物价飞涨,有资金的不可能全部囤积商品而不进行交易吧?他们要存款吧?存款就跌价,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人的生活必须(一斤大米,一斤面粉,一斤煤一尺龙头细布,一两食用油,)为一个单位,这个单位价格每天都在变,每天都换牌标价,叫牌价。银行叫折实价。例如上海折实价,49年10月821元,11月1993,12月2861,50年1月3973,2月5799,3月6229元。如果用6229÷821=7.587倍,半年功夫,一个富户守财奴,成了不富,两年后就成了奴。而存款保值,还保持有购买能力一个折实价。1952年7月折实牌价5520元,1953年5488元1954年5479元直到1955年折实价才取消。今天,我们这些豁牙的老头老太,一说到公平的标准价,就说大行大价,说这个便宜,就说牌价如何如何等,都是那个朝代的遗风。例如1952年上海折实价(元)1月5452(元),2月5499(元),3月5527(元),4月5521(元),5月5520(元),6月5520(元),7月5520(元),8月5499(元),9月5424(元),10月5392(元),11月5380(元),12月5371(元).从上文中你可以知道会员费一个季度交一斤多米钱。可不要小看饥荒年代一斤多米哟!!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6-11-14 20:25

RE: 又添故纸两张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1-14 17:25
建国初公私合营,资本家搞了个囤积粮食。市场就乱了。物价飞涨。民间出现了工商联合会,产生了折现价 ...

先生博学多识,不遗余力对故纸进行深入的剖析,为读者普及了知识,感谢您!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1-15 12:04

RE: 又添故纸两张


共楼主鉴宝,得楼主评好,所以用心细微。谢谢楼主夸奖!世态变换万千,回首往事,皓首摇摇。若干年后的今朝,述说一丝儿过去,知理不是一成不变。观物在人非,叹情为何物。在一个资本家大量囤积粮食的年代,你想象不到粮食的奇缺;在一个随之而来物价暴涨的日子里,你想象不到黄昏以前街市上的抢购场面。在折现价出台的时候,技术工人每天的工资只有折现价的小一半。在农村,饥骨嶙峋,食无隔宿,甩门而去,了无牵挂。一个九岁的男孩为人家放牛,除了给点吃的,一年下来,给添置一件月褂小衣就不错了;一个中年男子到六洪圩帮割水稻打场翻耕,27天,除了给吃的,赚回来的,只有两只洋袜能装下的大米。那时务零工,不讲别的,第一句管饭!面议就成功了一半。霹雳一声震天响,掩书饮茶从头讲!没收资本家的财产,打击非法资本家的囤积,实现统购统销,粮油棉麻渔牧实现区域性控制。物资和人口流动因此得道了稳定,那时的大手笔,今人是无法理解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添故纸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