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系列散文200篇
回家系列散文200篇(10)聚堆老年人都爱聚堆。中饭后歇凉,下午太阳落山,平时没事,她们都聚集在一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绝对是真理。小孩都爱跟同样年龄的小孩玩。哪怕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话,但只要是小孩,他们就是天生朋友,就自然会聚集在一块。哪怕彼此家长有深仇大恨,孩子们可不管,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人啊,需要交际。一个人孤零零的没人陪着说话会闷出病来的。邻村一家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儿子请一个人给他煮饭,陪他说话,每月付工资1000块钱。这个“三陪”就是轭头湾的 “瘦子”。“三个老人谈吃,三个小伙子谈力”。聚堆的老人们谈话是自由论坛,没有确定主题,没有固定程序,畅所欲言,一如我写文章那样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你一言,我一语,东一句,西一句,从吃饭到喝水,鸡毛蒜皮,芝麻绿豆,一天里所见所闻,都是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我太熟悉农村这些聚堆的老人们。小时候傍晚出来玩,总会看见三个失去老伴儿的老女人聚集在一起。身材魁伟四方脸的刘老人我叫她“嫲嫲”。 “嫲嫲”说我像我爷爷,常常笑眯眯的。她这是一句最宝贵的金玉良言啊。我一生没见过爷爷,那时没有像片,从她话里我总算知道原来我就如爷爷一般模样。身材矮小的是我孤身一人的姑奶奶。年轻时手扎棉花时扎坏了手指,成了“一把手”,人们背后叫她“抓手”。 姑奶奶会掐痧、刮痧,那只“抓手”掐得人挺疼的,还边掐边问:“好些不?”我怕痛,明明没有好的感觉嘴里也只说好些了。姑奶奶说我小时说过一句经典语言—— “姑奶奶,我俩轻轻地走。”这事应该是发生在1958年,父亲到岳西砍树烧炭“大炼钢铁”回家。闻讯后,兄弟姐姐们都跑去迎接父亲。那时我才3岁,跟姑奶奶在后面“慢慢走”。“轻轻地走”是小孩子用词不当。姑奶奶讲这话时没有讽刺,只有几分戏谑,几分亲切,至今想来还觉温馨。“宝娘娘”,姓柳,芳名宝英。娘家是城里人,说话带街巴佬口音。她时60来岁,瓜子脸,柳叶眉,明眸皓齿,说话轻言细语,不紧不慢。宝娘娘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能人。她一生坎坷,独立支撑,吃过很多苦。她会绣花,会做衣服,会描图案,会剪鞋样,做枕头套。谁家女儿出嫁办嫁妆不懂事都问她。她还会熬红薯、麦芽糖,筑糖粑卖,夏天摘树上薜荔果(我们家叫“斋巴”)做“凉粉”卖。网上查“凉粉”学名叫“木莲豆腐”,一种早年乡下农村的夏季饮品,喝了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袭上全身,很舒爽。类似现在的冰棒、雪花膏的功用。她还会一点医术能推拿,我小时放牛从牛背上摔下来就是她推拿的。据说“宝娘娘”12岁没有父亲,曾被人卖过,先夫姓朱,生了个女儿。后夫是个地主,也生个女儿,解放后与两个女儿在石屋生活。宝娘娘聪明,虽没读书但认识不少字,阅历丰富,见识过人。土改时跟我父亲一起当过初级社副社长。所谓“早福、桂先、柳宝英”。父亲晚年80多岁时头脑有点迂腐,但对“宝娘娘”却记忆清晰。父亲从小没有母亲,独立支撑,吃过很多苦,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经历和共同语言,现在想来,她是我父亲的红颜知己。 经常聚堆的也有路东边的欧屋人。一位巫婆,一位癌症患者。我不相信迷信,但农村有些事却是真的不可思议。我母亲90年去世的。一天晚上大嫂忽然乱说乱唱,神经错乱似的,用母亲的口气说话。接这位巫婆来烧香,磕头,祷告一番,居然好了!2009年,欧屋这位癌症患者逢人便说,她和我的一位堂嫂要死的。她说梦见一艘大洋船上全是外国人,要她和我的堂嫂去船上做事。她不愿去,但我堂嫂愿意去。她说“你去哇?外国佬把你做老婆!”这话她是当着我的堂嫂面说的。当时她们身体都很健康,一大堆人听后都哈哈大笑,玩笑而已。不可思议的是,那年我的那位堂嫂真的死了,她也患了癌症。花几万块钱做手术而今还活着。——更神奇的是,我堂嫂一生攒下几千块钱,她死的前几天告诉千里外打工的儿媳,说有钱放在大衣柜里。几天后她死了。她的儿媳妇真的在大衣柜里找到钱了。而且开始抬大衣柜抬不动,儿媳妇跟婆婆禀白以后轻轻地抬起来,真的找到钱了。这是她儿媳亲口告诉我的!世界上有些事说不清,道不明。屋里婶子们都不很老,七十来岁。聚在一堆也有无限新闻。这个说东西拿在手上却东寻西找;那位说炒菜忘记了放盐;哪一位说炒菜却偏偏放了两回盐!淡的淡了,咸的咸了,结果引来一阵开怀大笑。也有独家新闻,略带点黄色的“三级片”。一位老女人晚上洗澡却忘记了关窗门。赤身裸体的坐在盆内旁若无人的洗澡,毫无顾忌的起来寻找衣服,外边现场直播,她却全不知晓。李敖有一句经典语言,“小便后忘了拉裤裢是中年人,小便前忘了拉裤裢那才是老年人。”其实也不见得是真新闻,农村女人少见多怪罢了。网上不是有女明星穿裙子却不穿裤衩——甚至美女主持全裸出镜吗?她们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收视率。老女人赤身裸体不关窗门没有功利性,那是返老还童,人生一种难得的忘我境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说,80多岁的老男人把他70多岁的亲家母往房内拉。气得那位亲家母到处找人评理。还有人说,失去男性功能的瘫痪病人要他家帮忙的女人脱裤让他看看,让他摸摸。有没有这些事?天知道。反正聚堆的女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不聚堆。我对新闻的真实性不持怀疑态度。拉手算什么?或许,他让亲家母去房内吃点什么也不足为奇。生物界异性相吸,肌肤之亲是动物的本能。瓜田李下,各避嫌疑。异性,100岁也是绯闻。把80多岁的老人往坏处想,那是对老人的亵渎!返老还童,值得笑么?早晨散步。前面一个老男人问地里老女人:“有瓜么?摘个我吃吃。”老男人风趣,开着略带点黄色的玩笑。老女人笑着骂他:“老不正经的‘爬头不起的’!”“我哪爬到你头跟去了?”老男人很机敏。这句打情骂俏的话非常有水平。我敬佩地向老男人望去。这个老风流才子像貌我实在不敢恭维。70多岁,头发比我还少,近乎“瘌痢”头,面像恐怕比我还难看。在他面前我忽然有一点自豪感,我丑八怪一个,而他恐怕是“丑九怪”。人不可貌相。像貌是父母给的,与已无关;而心态是自己的。难得一种好心态!心态永葆青春。打是亲骂是爱,40多年前他们是一个生产队的熟人,开玩笑习以为常。白驹过隙,岁月无情。如今男女之事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爬到女人头跟去了”恐怕也像瘫子一样看看,摸摸而已。然而,他“雄”心还在,活动活动心思,重振当年雄风,做一回“嘴上男人”,“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未免不是焕发青春的灵丹妙药。阿q万岁!(2011.8.10)(2484)(3)(待续)a(11) 自由论坛老家的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妻下午偶然跟屋里人打点小牌,更多的是跟石屋的老人们聚堆,漫无边际的进行着自由论坛。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回家对我转播。同姓兄弟发布新闻:孙女初中毕业今年外出打工,第一个月发工资,寄给爷爷300元,外婆200元。孝顺孙女啊,一屋人夸赞。有人感慨:这孙女真懂事,还寄钱给外婆。有人质疑:“孙女、外孙女不一样么?”有人引经据典:“家孙一张纸,外孙手一指。”这是民间流传的经典俗话。家孙子,清明、年节到爷爷坟头烧纸磕头,外孙只是手一指“那是我外婆坟”,如此而已。这是孙子与外孙的区别。有女人现身说法。她女儿考大学了,走时70多岁的爷爷硬是塞给孙女100元钱,叮嘱:“路上喝茶”。外公经济条件比爷爷好多了,就是一毛不拔。自己的孙女考大学走时给了200元钱,他女儿亲眼所见时,暗自流泪。有道是“千斤不压人四两压人”,她是孝顺女儿,逢年过节、父亲生日,她又是烟酒又是钱,一篮吃喝点心。回家时却是空篮,父亲没一点儿接孩子的东西。父亲到她家,买肉买鱼杀鸡;她到父亲家,头晚打电话去,但父亲却打牌去了,全然不记得女儿来要煮饭,她忍不住到母亲坟头哭一场。怎么称呼人,也是论坛的一个主题。农村80岁老人把同姓的3岁小孩叫叔,3岁小孩把80岁老人叫哥,小孩年龄小但辈分大——这是“祖宗派的”,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他祖宗是老小,“末房占长”。但是,两个同姓人共一个岳父,辈份不同,辈份小的却要把亲姐夫叫叔,依据是“亲无三代,族无了日”。亲戚终究不过是亲戚,同姓却永远是“千百年的家庭”!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是说郎舅这一代人最亲,“除了郎舅无好亲”;第二代亲戚是“老表”,第三代有的索性不走动。新陈代谢,农村人形容为“新亲亲滴滴,老亲丢上壁” 。问题是,媳妇与婆婆同姓,那自然不好理论,婆婆辈分再怎么小派还是婆,媳妇还得叫妈叫奶。农村人形容为“哪亲指哪”——哪头亲依哪头!婆媳关系自然比同姓亲。但同姓的媳妇与婆婆吵架,媳妇骂了婆婆,婆婆骂媳妇“没大人教”。媳妇却是不依不饶——“你有大人教?你把老子叫姑奶奶!我们到祖坟山理论去!”是啊,论辈份她是“长辈”,婆婆是小辈!所以“亲哪指哪”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张三母亲是李四的姑奶奶,李四自然叫他表叔;后来李四媳妇是张三的姑奶奶,张三又该叫他姑爷爷。两人喝酒为称呼吵起来了,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公断停调——到张三村里,张三叫李四姑爷爷;到李四村里,李四叫张三表叔!自由论坛里咬文嚼字,农村人叫“择字眼”。中秋节到了,念初中的孙子叫爷爷买一盒质量好价格高的月饼,爷爷说不应该,孙子讲理由原话是——“你还过得好几年不是?”他的这句话却饱受争议,“你还过得好几年不是”这话说得不好。农村自古爱说爱听吉利话:“长命百岁”、“三百岁!”永远忌讳死呀活呀的。我们屋里一直流传一个笑话。正月里,两个哥哥到妹妹家做客,妹夫留他们住一晚。两个哥哥说家里有猪呀、牛呀这事那事要他们做,不能住。妹夫用黄梅佬口音说,“你一死了呢?”——是啊,你如果死了,孩子们不会做吗?他是真心实意留舅兄住一晚,说的一句大实话。但农村人正月里说“死”不吉利。论坛讨论结果是“用词不当”。童言无忌。孙子本是一句大实话。“人生70古来稀”,“老健春寒秋后热”,人生自古谁无死?他奶奶不是死了吗?他是孝顺孙子,叫爷爷买一盒好月饼,老年人省吃俭用舍不得钱啊。“不怕用心骂,只怕失口话” 。农村人忌讳“失口话”。其实,“三百岁”是众人理想追求么?白门楼一位老人80多岁了,能吃能睡,但脑子不大好使,自己拉屎用手涂得到处都是,儿媳希望臭屎满身的老人家“三百岁”?您期望自己满身臭屎 “三百岁”么?功过是非,不好说。老家聚堆的自由论坛往往不下结论,没有标准答案。农村人比老师民主,实行的是真正启发性教学。(2011.9.4.)(2016.11.7.)a(3)(待续)【风恋】回家 (系列散文之五)(12)冤枉事老家院子里的桔树、柿树无拘无束地生长,枝条尽情地向四周伸展。东边的树枝甚至连果子都伸出院墙外——“一枝红杏出墙来”,西边是一个小池子,连路也被它们的枝桠侵占了。我们走路只能弯着腰在它的树枝下钻进钻出的。把池子填了吧。说干就干。我大男人了一回,没有请示妻就私自拍板做了决定。 在太阳不很厉害的傍晚,我把老屋周边水沟里冲击的泥土挑来填池子。妻倒没反对我的决定,只是笑话我做尽了“冤枉事”。是啊,的确是做冤枉事。当初做屋见缝插针忙里偷闲累死累活地挖池子,养水浮莲、养莲藕、养渔、养泥鳅,而今又要挑土来填池子——“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妻没读书,她不会说这句现成话。我说,当初挖池子放水浮莲是养猪需要;养泥鳅、栽莲藕因为吃菜方便;养渔、莲花则是美化风景,怡情养性。当时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现在填池子也是正确的决策。此一时彼一时,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人也必须跟着变化,这就是“与时俱进”。其实,我做冤枉事何尝只是挖池子填池子?当初,我辛辛苦苦在屋四周栽那么多树,如今树根把院墙基的石头都拱动了,自己修补院墙,栽的树请做木匠的二哥来伐去,这难道不是冤枉事?当初,我辛辛苦苦把那么多树枝砍断劈成柴堆在屋里,如今全被虫蛀白蚁吃,这难道不是冤枉事?当初,我省吃俭用买来那么些米瓮、谷缸,如今杂乱的堆在屋里抵手绊脚的,这难不道是冤枉事?我做的冤枉事太多了,何只是一个挖池子填池子!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书面语叫“吃一堑,长一智”。我天生笨蛋一个,永远做不了聪明人。细一想,社会上谁不做冤枉事?当初,我们在田里切土砖盖房子,如今全在路边地上盖高楼,眼睁睁看着土砖房子倒塌谁也不心疼,这难道不是做冤枉事?当初,我们以粮为纲,千千万万农民围湖造田,劈山开田,如今都退耕还林,这难道不是做冤枉事? 当初,秦始皇修筑长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造福万代,历史却骂了他们几千年,这难道不也是做冤枉事?当初,我们国家勒紧裤腰带支援“同志加兄弟”,若干年他们拿这些枪支弹药来打我们,这难得不也是做冤枉事? 千秋功过,谁是正确评说?当初,“婊子”是骂人最厉害的话,如今婊子尊之为“小姐”,世人笑贫不笑娼!当初,扫“四旧”烧毁那么多旧书、砸毁那么多古物,如今这些旧书、古物都成了价值连城的国宝! 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适者生存。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人永远跟着时代潮流走。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俗话说“哪个长了前后眼,子孙万代永不穷。”“横看成岭侧成峰”。世界上的事其实很多都说不清道不明的,何况庸庸碌碌的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快乐的事,莫过多瞻前顾后。“熟读《日匣记》,做事不成器”。难得糊涂!(2011.8.9)a(3)(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