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吃了吧?”
15、“吃了吧?”朋友们见面,都握手问候:“您好!您好!”这是现代人打招呼。我生活在农村,见着上了年纪的乡亲们,打招呼方式则千篇一律——“吃了吧!”这在年轻人看来似乎“老土”,俗得掉牙。然而,倒退30年,乡间邻里串门,吃饭时看到家里来人,都会起身让坐,说:“加一碗不?相品您的饭!”来人也都约定俗成地客套:“刚吃的。没有菜,多吃一点!”客人到家吃饭放碗时,主人都会抢着接碗再去盛饭,并叮嘱“莫谦礼,没有菜吃饱了!”没有考证这种民俗起源于何时。但是在农村生活50多年的我,自小耳濡目染这种纯朴的礼节。深知这绝并不是俗套,而是包含着最原始最真挚的感情! “饱汉不知饿汉饥”!经历过严冬挨过冻的人深感太阳的温暖;亲身挨过饿的人,亲眼看到过饿死人的人,才知道“吃饭”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第一件大事! “民以食为天”见诸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老百姓的解释更直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问世间情为何物?“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现代社会都说夫妻之间基础是感情,然而却忽视了最原始的基础却是吃饭。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什么是大难?没有饭吃。毛泽东时代“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同时还坚持“以粮为纲”,承认“肚子不饱思想不通”,吃饭是人的原始本能。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人望插田,孩子望过年”。因为有饭吃饱是人的最美好的本能愿望!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人是常见的事。人死了不看良辰吉日,不叫和尚道士,四个男子抬上山挖坑葬了事。男人们争着抬。人死人埋,天经地义。为什么争着来抬?因为有一餐饱饭!埋完死人吃完饱饭才抱头痛哭,埋的是他们的乡亲,昨天还一道干活,一夜之间竟然饿死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人们节俭到什么程度?我一个同事说他和寡母二人三斗米过年,到割谷时还剩三升!——6个月只吃了50多斤米,每餐饭杂粮野菜上面撒几粒米,沾一点米汁!我妻子说她一位亲戚来她家作客,半碗米加两碗烂红薯干,没有一根菜,她却埋头吃了三大碗!我的母亲晚上吃饭时盛一点点饭,坐在灶下柴拦里扒空碗,叫别人盛,说她“吃饱了”!我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跟父亲到荒场,为的是“蹭饭”——共吃父亲的一份饭!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读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什么是有骨气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能一呼百应那么多人啸集山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是鲜明的阶级对立!“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为什么成为千年古训!家乡流传一个笑话本意是讽刺媳妇。一条乌鱼煮熟后,媳妇把鱼头夹给大伯,说:“鱼头扁扁咀(读ji),大哥吃了会讲理!”把鱼尾夹给小叔,说:“鱼尾扁扁薄,叔叔吃了读长学!”自己夹起鱼中段,说:“我孬子孬,吃鱼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饥讽“苏修”吃“黑面包”。若干年后我们才明白,苏联人那是“养生”!鱼头鱼尾才真有丰富的营养。鸭头鸭舌鸡脚,野菜野果,以前不屑一顾的东西一夜之间竟然成了香饽饽! “大包干”让我们吃饱了饭。我们这些乡下“国家工作人员”也劲头十足地做“责任田”。由温饱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们经历了吃饱——吃好——吃巧的阶段。据资料介绍,中国人的寿命,夏代18岁,秦汉20岁。现在中国人均寿命是75岁,中国的人口达到历史的高峰——13亿!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解读这些变化,那就是人人都“吃饱了”!中国人开始养生。吃饭八分饱。“早饭吃饱,中饭吃好,晚饭吃少。”有人总结出健康饮食“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个水果;二盘蔬菜;三勺素油;四小碗饭;五分蛋白质;六种调味品;七杯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列出“膳食宝塔”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我不知道自己苦命还是好命。孩提时代身体能吃的时候没饭吃,有饭吃的时候身体不能吃——血糖高每天主食不超过六两米!我做过实验:六两米煮四小碗饭——当年我一餐能吃完,现在每餐饭一碗多一点!我不大信邪,“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有理智可以强制自己不吃,但不能强迫肚子不饿!饿了还要吃呀。“八分饱”则是中庸之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胆固醇高,书上说动物内脏能增高胆固醇,我也吃一点;有糖分的水果我也吃一点;酒席上的菜我都吃一点!中医是中国特色的国宝,讲究阴阳平衡——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相生相克。人体不可以缺糖,糖尿病人不能多糖。中医讲究食疗胜于药疗,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才是正确的吃法!今天,看了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大阅兵的场面,的确令人振奋。新中国昂首阔步60年了。我想,老乡亲们见了我打招呼该还是“吃了吧?”(2009.10.1)(1939)(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