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1-2 09:39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9-22 19:48
【后记】七国争雄,秦国逐步强大,其中齐国地理优势,不买账秦国。早先楚怀王贪小利,答应秦国,楚齐反目。 ...

问好先生——我只能这样称呼您!大隐隐于市!先生希望像我一样在网络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文章,不被世俗纠缠不清的琐事干扰!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1-3 11:54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1-2 09:39
问好先生——我只能这样称呼您!大隐隐于市!先生希望像我一样在网络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文章,不被世 ...

先生说的极是!我曾经说过,古人有古时候的道理,为了说明当时可以适用的,就假借先人的言论,编造一个小故事,用小故事里的寓意,阐明自己的观点。现代文提倡在真实的事件里提炼精华。在回先生贴《103、闲话大运河与隋炀帝》中,所以我说“例举不一而足,抽象可以定义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的见证,是那种历史背景下决定了他的选择,决定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后人以自己的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赞他,贬他,一点也不奇怪。……之所以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当时气候使然,如沙漠海市蜃楼,世界冬夏春秋,非此无彼的有这样就有那样地产生出来,发展下去。至后来者以不同的需要,从正面和反面诉说他们。而没有必要者,早已不为争说。”
就文中在讲一个宋玉言语的引用唐僖宗李儇Xuān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就要打下洛阳,是逃亡还是攻打,忠奸争风吃醋,各说各的理。就有一个道家,名叫无能子的,就把屈原流放自溺而死于汨罗江,宋玉追悼词的话,嫁接到之前屈原流放前来应用。
“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是公元前278年端午之后,宋玉写的悼词呢?公元前294年屈原第二次流放以前,宋玉的建言呢?
先来比较一篇文《无能子-卷中·宋玉说第七》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谏不止。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乱强壮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侫一也。有所分则分者,自妄也。而大夫离真以袭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弃逐,而大夫自弃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玉闻上达节、中守节、下失节,夫虚其心而远於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原不达,竞沈汨罗而死。
评说如果,无能子附加了“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则像是流放以前。像,是不确定词,无能子在公元880年的言词,距离宋玉言,最少有1158年了。是宋玉悼词,还是宋玉言?我看是悼词,请听我说来。
楚怀王爱慕南宫郑袖,郑袖死党靳尚大夫,掌管朝政大权,死于公元前311年。楚怀王国势,开始走向衰败。按照无能子,引用宋玉的话“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如果算宋玉那时建言了,则屈原不算“孑孑然”,即不是屈原一个人的意见。最少宋玉是支持屈原的。且“公元前282年春。宋玉19岁,辞赋家景差,为楚襄王推荐了宋玉。”用简单的一级运算加减法,得知,靳尚大夫死后10年宋玉才出世呢!靳尚大夫死后17年屈原才第二次流放呢!即便楚顷襄王继续沿用了死去的靳尚大夫的治国方略,也不存在无能子的“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所以我说无能子是借题发挥的,不是事实。
读写一篇作,近乎于宋玉的“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可是,读写连篇现代文,在真实的事件里提炼精华,汲取精华。不会出现不足,看似——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实则,惠有所归,怨有所集。所以我喜欢看先生的不谋己不务功的文章。读的越多,惠也明朗,怨也明朗。问好先生!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1-3 14:3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1-3 11:54
先生说的极是!我曾经说过,古人有古时候的道理,为了说明当时可以适用的,就假借先人的言论,编造一个 ...

我喜欢看先生的的文章。读的越多,惠也明朗,怨也明朗。
问好先生!
不胜荣幸!我还真的是一些不谋利不务名的文章。能够得到先生喜欢,很高兴。古人说黄金千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啊!您能够得到慧么?至于怨,情有可原!您是聪明透顶的人,博闻强记,举一反三,可惜,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不能事事如意。问好先生!祝福先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读《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