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随遇而安
86、随遇而安石普水上街喝酒。村庄路边正好停着一辆新车。我试探性地上前打了个招呼,车门竟然真的拉开了,年轻的司机热情地叫我石老师。车上,年轻人向我打听他当年的班主任,我说,你班主任现在是学校会计。年轻人还特别提到当年的物理老师张曙灿,说那时经常打他,而今却是亲戚,叫他“姐夫”。县城下车时,恰好看见了我的这位同事。我说刚才是坐他学生18万的新车上街的。骑着旧摩托的同事感慨万千。说每月辛辛苦苦工作工资才二千多元,比起外出打工挣钱的学生,心里多少有点别扭,不敢跟人讲,感觉“霉人”。从县城喝酒回家,又坐一个早年的学生车回家。学生快50了,初中毕业当农民,几年前去海南打工,如今在建筑工地做项目经理,每年把10万钱交给老婆。他哥哥高中毕业生,在家种田地,同时吹喇叭,也帮人打工,一年辛辛苦苦收入才不过2万块钱。学生说他的车10来万,说我一个老弟一辆新车108万!无语。我教书39年了,全部工资加起来恐怕都不买起这一辆车。开始民办教师一年收入才一百多块钱。后来代课教师,一年收入也才几百块钱,再后来一年工资千元近十来年年的事了,一年几万块钱只有最近几年的事。我倒是心满意足,“万元户”啊!然而,横向比较,比社会都不知慢了多少个半拍。老弟只是一个小学生毕业生啊,我一个中学高级教师,怎么比?“人比人,气死人”,不比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一副好心态非常重要。知足常乐。我对自己的工资心满意足。此文出来,有一个学生鼓励我说——呵呵,108万的车子几年一过就锈迹不堪了,但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可不是什么土豪暴发户都能有能懂的。石老师说得好。知足常乐!为了买一点野生鱼,前年腊月我去了一趟龙湖轭头湾。渔船没有回来,我们等渔船时碰到一个原来的学生,请我们到她家坐。说是家,其实就是渔船。我们从一块木板上走进船里,头顶上是天花板,地下是地板砖。换拖鞋进门,旁边就是卫生间,中间是客厅,摆放着一张桌子,一个冰箱。客厅前面是两个房间,房间里有电视。最前面是厨房,还有阳台。船是夹层,从客厅边走下去,里面存放生活用品,同时也可以做客房。这典型的“两室一厅”。客厅左右两个门,前边紧紧挨着的是一条小船,女主人说那是他公公的“家”。后边几米的地方一条船,是他们邻居的“家”。见识了水乡。漂泊的村庄。起风了,船并没有随风摇晃。女主人说就是七级大风船都不会晃动,整个船身都是水泥浇鋳的。而且,四周打下了四根很粗的铁链,把船牢牢地固定住了。女主人说这船是钢筋水泥制造的,花费了四万多块钱,里面装修用了10多万。女主人40来岁。大女儿出嫁了,二儿女外出打工,三儿女、小儿子读书。她们生活的地方叫轭头湾。几年前,我几乎天天早晨、下午都散步来到这里。常常看见她们姐弟两个早晨骑车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当年的小不点转眼成了大姑娘了,她跟我们说的是地地道道佐坝话,但是跟她母亲却是另一种腔调——夹杂着华阳河口音的腔调。女主人说她们老家在江苏省淮安。60年代江苏发大水,跟随父母逃荒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家。小时候我们家那些好粗好粗的大树就是他们这些五大三粗的“江苏佬”锯的。女主人出生在华阳河农场,她哥哥60多岁了,也没有回过老家。家乡对于她们已经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她们住在水上,傍水而居。老公打鱼,一年挣7、8万块钱,去年收入好,有10万块。她在龙湖岸边种青菜,养鸡,养鹅,骑车到佐坝中学旁边买菜,到宿松县城购物。宿松就是她们的家乡,船就是家。这里似乎是一块世外桃源,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清早船儿去呀么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 歌里打渔充满诗情画意,其实,一句俗话:“冷不冷似船上,热不似船上。”我知道,热天,太阳暴晒阵阵热浪灼人船上无处躲避;冬天,刺骨寒风钻入人五脏六腑船上无处躲藏。然而,眼前的渔民,安于现状,无怨无悔,随遇而安。这是一种情怀。(2014.1.27腊月二十七)(2016.3.7.)2017/10/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