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0-12 16:33

87、团圆

87、团圆石普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春节就是团圆 。一家人吃年夜饭,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腊月里,那怕远隔千山万水,游子们也都回家。“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因此一票难求,“春运”应运而生。我是腊月二十八日到县城陪儿子、孙子团圆的。腊月二十九日下午儿子媳妇陪我们到县城逛超市,要给我和他妈买衣服。他们看中了一款“恒源祥”的品牌皮毛袄,款式的确很好,但我昨天下午买了一件袄,没同意他们买。晚上,儿子媳妇买来两只燕窝、两支红参。大年三十给我们炖了一碗热乎乎的血红燕窝。我们喝在嘴里,暖在心里。我在农村教师里算高工资,不缺钱,难得他们一份孝心。本打算初三日回佐坝,孙子石力极力挽留:“奶奶,你还住一天好不好?”孙子跟我们讨价还价,能扫他的兴吗?石力每天晚上都到我们房间看看,“奶奶,你还没睡?”他“不舍得”我们走,其实我也舍不得走。但是我要给佐坝的亲戚们拜年。初四回家,平时睡懒觉的孙子醒得很早,来到我们房里,“奶奶,你回家早点来好不好?”—— 啊,还没回佐坝他就要我们 “早点来”!血脉亲情源远流长,隔代亲,稚子情,骨肉情深,我们心暖暖的,眼热热的。初一下午我们陪石力游山水公园。妻跟一位差不多年龄的四川女人一块聊天。女人的老家在四川的一个“不穷的县城”,儿子娶了一位沈阳的媳妇,在宿松买了一个五楼的套间。小夫妻腊月二十九日来宿松跟母亲团聚,大年初一便往沈阳——他九岁的儿子在外婆家。为什么来宿松买房并且让母亲一人住?没有弄明白,这是一个费解的谜。但是,千里迢迢赶在大年三十日夜同母亲团圆,那份孝心非常难得。多次听到人们讲一个相同的故事。一个人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的真实故事。附近一位老奶奶,老伴去世了,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平常儿媳都外出打工,三个小孩在家跟奶奶过。过年了,三十日傍晚,大儿子跟娘说,妈,今夜在我家过年啊。母亲说,好。一会儿小儿子也说,妈,今夜在我家吃年饭啊。母亲说,哪家早些到哪家吃。吃完年饭了。大儿子到娘屋里说,妈,你在弟弟家吃年饭吧?母亲说,是。又过了一会,小儿子也过来到娘屋里说,妈,你在大哥家吃年饭吧?母亲也说,是。晚上,两家的三个孩子都到奶奶屋里玩。老大家儿子问老小的儿子,奶奶在你家吃年饭吧?老小家儿子问老大儿子,奶奶你在吃年饭吧?答案都一样—— “不是!”原来,三十夜奶奶左等右等,既不见大儿子,也不见小儿子,也没看见孙子。于是奶奶默默地下两碗面条,同死去的老伴一块吃。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时,孙子、孙女都有奶奶。三十日吃年饭时,又都“忘记”了奶奶!奶奶只同死去的爷爷“团圆”!我不知怎样评价这个真实的“团圆”故事。这个令人心里酸溜溜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团圆”故事!一位只读过初中的女导游说,人是块海绵,紧裹在一竹筒里是圆的,放在地上是扁的。同样的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见识不同。她劝亲戚到县城买房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城里人与乡下人活出的境界不一样。这话是经典的至理名言。但是城里人与乡下人不是都相容的。有人儿子媳妇在大城市有房子有事业,接乡下父母去住,但父母住不习惯,坚持要回乡下住,回到他们住了几十年习以为常的小屋住。习惯成自然。他们与大城市不相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求者贵如金,弃者贱如草。如今社会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在少数。但是娶了媳妇没忘娘却又无可奈何也为数不少。两位年轻的教师小夫妻在县城买了房子。房子、妻子、孩子都有了,在一般人眼里算是美满家庭。但是,教书的媳妇与乡下农民的婆婆关系不和谐。媳妇不愿到乡下老屋里去,婆婆也不愿到城里来。彼此都僵持不下,谁也不愿低头。只有儿子夹在中间受气,两头不讨好。好容易做工作勉强把父母说服去县城“团圆”,但是大年初一早晨父亲就要回家。“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古而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是非曲直只有当事人清楚。老师做学生工作很有效,但在家庭问题上他毫无办法。我的一位没有血缘的外甥只读过初中,但是他一段话比哲学家说的还深刻通俗。他说,“读书少的人脑子是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别人发财了,他也大胆模仿这么做。结果真的发财了。”是啊,读书少的人优势是做事不仔细分析前因后果,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做好了,英雄一世,扬眉吐气当大老板;做塌了,从头再来,大不了再打工就是——一句老话叫“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成者英雄败者寇” 。刘邦没有读多少书,倒成了帝王;萧何、张良、韩信都是饱学之士,却只能作他的智囊军师。读书多的人思前想后,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书不可不读,读多了迂腐。无字书远比有字书有用。(2011.1.2.7.)(2016.2.27)2017/10/1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87、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