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怎样孝顺父母
121、古人怎样孝顺父母石普水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源远流博大精深,光芒四射,举世瞩目。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世界瑰宝中的珍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支撑华夏文化的擎天一柱,来自中国的孝道,中国自古崇尚孝顺父母。怎样孝顺父母?古人为我们树立了24个楷模。“二十四孝” 后来又有《二十四孝图》,包括:一、孝感天地二、亲尝汤药三、啮齿痛心四、芦衣顺母 五、百里负米六、卖身葬父七、鹿乳奉亲八、行佣供母九、怀橘遗亲十、乳姑不怠十一、恣蚊饱血十二、卧冰求鲤 十三、埋儿奉母十四、扼虎救父十五、弃官寻母十六、尝粪忧心十七、戏彩娱亲十八、拾葚异器十九、扇枕温衾二十、涌泉跃鲤二十一、闻雷泣墓二十二、刻木事亲二十三、哭竹生笋二十四、涤亲溺器。“孝感动天 ” 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则故事有两点值得说明。一是中国孝道源远流长,起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懂得孝顺父母;二是舜因孝顺得天下,给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龙的传人。 “百里负米 ” 说,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这是在物质生活上供养父母。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隐士,名叫老莱子,为躲避乱世,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自己70岁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引得二老哈哈大笑。——这是精神慰藉,让父母不仅衣食无忧,而且精神快乐。那是更高的境界!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已不可能穷到“卖身葬父”“行佣供母”, 也不用“百里负米”“ 卧冰求鲤” ;更大可不必“恣蚊饱血”“ 扇枕温衾” ,也不见得“弃官寻母”“ 扼虎救父”; 更不提倡“埋儿奉母” 的愚忠愚孝。我们要的是古人的一颗孝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懂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落旧窝。”(2009.3.5)今天我们怎样孝顺父母石普水今天我们怎样孝顺父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四条明确规定: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6、尊重、倾听父母意见和教导,体贴关心父母。主动把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父母的问话。 27、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课余时间外出要向家长说明去向,未经家长允许不在外留宿。28、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9、对父母和长辈有意见,要礼貌提出,当自己的意见没被父母和长辈采纳时,要耐心解释,不顶撞,不发脾气。可喜的是这些行为规范正在逐渐变成我们年轻一代的行动指南,出现了“孝老爱亲” 的青少年 模范。杨怀保,中共预备党员,1983年12月出生,陕西勉县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男孩,12岁便开始操持家务,10多年来经历了家庭的无数苦难,但他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贫寒的家。上初中时,母亲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高一时,父亲杨世林在工地上被钢筋砸伤膝盖,丧失了干重活的能力。 2004年的春节,杨怀保回到了老家。看着父亲的满头白发,母亲憔悴的面容,弟弟清瘦的身体和对知识的渴望,杨怀保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为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为了自己和一家人的未来,爸爸、妈妈、弟弟、我,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把家人都接到湘潭!”但是,对于还是大二学生的杨怀保而言,这是何等不容易!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了一个月,终于安顿好了家人。那年暑假,杨怀保在长沙一口气找了3份工作:推销一包槟榔赚两毛钱、一份报纸6毛钱,家教每小时10元。 每天,杨怀保清早出门,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干7份兼职。一个暑假下来,他赚了5200多元钱。 2004年8月,杨怀保又把母亲接到湘潭,一家人终于在异乡团聚。“他是一个钻到钱罐子里的人”,“平日里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2007年7月,他在长沙组织举办了国内首家“孝行天下”夏令营。他还积极响应学校的爱心义卖、捐款等号召,并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 杨怀保家境贫困,因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并为3000多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 2007年,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洪战辉 中南大学学生洪战辉,中共党员,1982年6月出生,现为中南大学学生。 1994年盛夏,一向慈祥的父亲突患间歇性精神病,他砸碎家里所有的东西,踹倒目不识丁的母亲,又将女儿高高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了下去……父亲疯了,弟弟懵了,妈妈伤了,妹妹死了……洪战辉的心在抽搐,但他别无选择。21岁, 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是 2005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颁奖辞】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黄来女,1985年8月出生,广西合浦县沙岗镇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在黄来女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离他们父女俩而去;当她进入大二时,苦难的父亲重病接踵而至,不止一次的脑出血和脑梗塞、糖尿病、膀胱癌…… 面对重病的父亲,黄来女在 租来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陋室里, 一边精心照顾着重病的父亲,一边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撑起一个家。除正常完成学业外,她还兼职挣钱。每天,她要定时给父亲打3针胰岛素,父亲的吃喝拉撒睡,全靠她来料理。这间陋室里,墙上有贴画,黄来女的床前还有小塑料花等简单的装饰物。黄来女克服种种困难,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勤工俭学。2006年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7年5月4日,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金奖荣誉称号。 问黄来女哪儿是自己的家,她说,爸爸在的地方就是家。在黄来女的记忆中,他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好好待过。在一篇散文里,她写道:“故乡对自己而言,只是一种感情的归结,是生命中一些有意义的日子的集合,如此而已。” 有情就会有力量,有爱才会有阳光! 黄来女也是一部书,一部社会主义的孝女书!我们县电视台节目点歌台中点击率最高的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亲人团聚,闲话家常,这就是家庭温馨,这就是天伦之乐!“常回家看看”—— 俨然成为小康时代孝顺父母的代名词。愿天下儿女会唱这首歌! 谢延信,1952年10月出生,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半坡店乡车村人。妻子去世后, 33年中,面对“一瘫、一病、一傻、一幼”的家,他兑现诺言,谢延信倾情照顾亡妻亲人33年。。1998年5月河南省总工会命名谢延信家庭为“文明家庭”;2006年10月荣获“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2006年10月荣获“中华孝老敬老之星”;2007年4月荣获“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2007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8月荣获“河南省百名尊老爱老人物”;2007年9月荣获“河南省十大道德模范”。 谢延信就是谢延信!诚信就像他的名字。(2009.3.11)120、古今忠孝能两全石普水岳飞是我国历代敬仰的民族英雄,他在抗击外族入侵,保卫祖国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他“精忠报国” 事迹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古人提倡为国尽忠就不能在家孝,所以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言的国家利益高一切!有人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是一忠一孝,合称双璧的千古典范之作。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忠孝观。 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不是文学家,而他的一篇《出师表》写得回肠荡气,真挚感人,因为他不是用字写,而是用情写,“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更是激励后人的经典名言。 西晋时,李密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二十年来,他喂饭喂药,日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连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每次祖母吃药,李密都要亲自尝尝。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下了道诏书,要李密赴京侍奉太子,任“洗马”一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 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 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 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情真意切,诚挚感人,一直流传至今,成了不朽的名篇。如果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以情写的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以泪写的——起码我是以泪眼看的。 (2009.3.8)2017/10/18
先生文,讲到二十四孝,其中郭巨埋儿。郭巨,要落在汉朝恐怕遭人唾弃,要落在当今,恐怕就不行吧?与先生谈孝经,希望先生喜欢!
谈到孝道,每一个朝代标准是不一样的,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是元代人的孝道标准。我们不能站在元朝时代看郭巨有孝心。也不能以元代标准的孝心当做我国古代孝心标准,我愚老汉认为,郭巨不属于《121、古代怎样孝顺父母》,郭巨根本就不存在“顺”字。拿古孝道标准看郭巨,是不孝的。我们今天,也不能站在“子女有同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角度论孝道。最好把“同等”二字去掉。放开第二胎后,将来子女也有经济条件不一样的,如果强调同等,那就是强调攀比,就没有意思了。肥牛拖瘦,孝没有,弟也没有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郭巨的孝道是什么东东汉人郭巨,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过上了好日子。
【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用赁,以及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有丹末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古人是怎样评价孝道的《论语》里有个叫有若的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现代语——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古代孝,必须有顺,只孝不顺,不是孝道,才出现了忠孝难得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忠孝不能两全”,不是现代人说的要么尽忠要么尽孝。而是指,又尽忠又尽孝的人很少。像郭巨的母亲,本来喜欢郭巨的儿子,郭巨供奉给母亲的食物,郭巨的妈妈分享给郭巨的儿子,郭巨埋掉儿子好像尽孝,而实际是不顺,郭巨的妈妈失去了亲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顺从妈妈,动摇了孝道最起码的根本,孝顺就不存在,孝母就是空谈。
中国自从消灭奴隶制以来,包括汉朝郭巨时代在内,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帝不可以“民无罪”时剥夺民的生命权,父亲一样,“子无罪”不能剥夺子的生命权。郭巨子无罪是其一,郭巨的“盍埋此子?儿可再有”,不是“此子再有”,是其二。所以郭巨的“盍埋此子?儿可再有”以为孝道,荒谬透顶。所谓郭巨的孝道就有这一样不符合古代孝顺父母。
所谓郭巨的孝道,有三件事不符合现在,如果现在有郭巨孝道,就触犯《婚姻法》第二十一条,《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或《文物保护法》第五条。
附录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埋藏物与拾得物的归属】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修正)第五条【国有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刑法》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现代人尽孝道,是依据各人的家庭背景来衡量的。比方讲,弟兄俩个各自生活,一贫一富,只有或贫或富的一方与老母住一家生活,供奉就不能按照均摊义务,而应当尽心尽力义务,不光对母孝而应当有孝弟的含义,有孝顺的含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0-25 11:27
先生文,讲到二十四孝,其中郭巨埋儿。郭巨,要落在汉朝恐怕遭人唾弃,要落在当今,恐怕就不行吧?与先生谈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见《论语·学而》
打错一个字,打成了“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特此更正。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0-25 11:27
先生文,讲到二十四孝,其中郭巨埋儿。郭巨,要落在汉朝恐怕遭人唾弃,要落在当今,恐怕就不行吧?与先生谈 ...
先生说得对,我们不提倡“埋儿奉母” 的愚忠愚孝。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0-25 11:49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见《论语·学而》
打错一个字,打成了“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特此更正。 ...
您的笔误改过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