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31)
看医生(31)石普水 “千里江陵一日还”,6点就到了宿松。儿子要到他家歇,妻坚持要直接回家。到超市买了一点香蕉和好面条,回到家在院子里的扯了几颗白菜下面条,吃得津津有味。信了一句俗话,“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出门做手术那更加时时刻刻都难。夜里倒头便睡,天亮才醒。一个晚上净做梦,什么梦,不记得,反正是神不守舍地云游四海。但是感觉睡了一个好觉。啊,回家了。头脑里省武警医院的记忆却异常清晰。医院在长丰路。始建于1962年,前身是解放军696野战医院,1982年改隶武警,全称是“安徽省武警总队医院”,安徽省最大的驻军三甲部队医院。医院是一条由东向西的笔直路,路尽头是武警们的营房。医院东边是急诊室,正面是门诊大楼,紧接着是干部病房,后面是住院部。住院部西边是厨房,两个窗口,两排餐桌,卖完为止。前边是医技楼,军人住宅区。医院不大。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肝胆手术却是全国第二,华东地区最好的肝胆科医院。姓郭的副院长说,医院已经成功做了10万例手术,每年的肝胆手术是安徽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省立医院的总和还多。妻的主治医师曹葆强,博士,干部病房门口贴着一张姚圣华等人署名的《感谢信》,说他“技术精湛”,而且面对病人“由于我们对疾病一知半解,出难题,找麻烦”,他“不愠不火”,总是“耐心讲解”,让“病人死里逃生,转危为安”。曹博士,中等身材,秀目中透出聪慧,为人和善,亲切,随和。或许用功过度,40出头的年纪便头发稀梳。郭副院长说他是医院肝胆微创手术的第三代技术权威,找他的病人太多。他是学者,工作细致严谨。他仔细询问妻的病情,叫我把以前的检查资料给他参考,看到我整整齐齐的资料时,他笑着说我细致,做得好!知道妻患类风湿,要妻去做心脏彩电图,再一次查血。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9点多,他还到病房,看妻的病情时安慰说,恢复得很好,没事,可以下地活动。有一件不得不说的小事。妻说,在手术室里,曹博士摘下口罩,对她说,“我姓曹,给你做手术。别怕,没事!”对任何人来说,做手术都有恐惧心理。曹博士懂得心理安慰。妻说,听博士的话她真的没有恐惧感,静静的睡着了。病人是痛苦的,碰上好医生又是幸运的。媳妇舅舅老家在宿松。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他用宿松话与我们交流。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毕业,半夜里到太、宿、望驮竹子到县城卖;到佐坝汪昌嘴挑鱼到县城卖;那年他才16岁。他不甘心像父亲那样贫困受穷,他想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刚好部队招兵,他去找接受部队,首长被他感动了,直接录取了他。他17岁参军,身体好,有文化,在部队吃苦耐劳,积极苦干。单枪匹马闯天下,19岁提升为排长,是最年轻的“军官”。营长转业到合肥,省外贸局正处级干部。在异乡的医院,乡音美,陌生人也是他乡遇故知。28床一个宿松佬小孩治“小肠气”,打电话听出来乡音,见面都热情打招呼。40床的男人也是老师,姓项,弹山小学的。女人患胰腺炎,在宿松医院治疗一个星期,说是胆结石。转院到武警总队医院,她在医院8天不吃不喝,2号才喝了一点粥。听说我们出院,女人哭了。医院的日子不好受啊。31床肥东人,老头子笑眯眯的。做手术那天下午,客气给我送来一条尿不湿,妻没用,给了蔡教授。医院有点歧视乡巴佬。同样手术,我们住院交8000元押金,合肥蔡教授只交3000元。而且她不交100元所谓的“文明押金”。感慨啊!乡巴佬农民就不文明么?仔细一想,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本来自古有之,“人”与“民”本不是同一个慨念,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大。我们报销50%,合肥蔡教授报销90%,而且,剩下的单位又报销90%。教授说,10000元钱,她自己只付100元!她们是拿国家工资的有钱人,农民是穷人,国家却只报销一半。分明是“一国两制”!由此想到,怪不得媳妇舅舅当年立志参军改变自己身份。他是农民子弟中的佼佼者!乡巴佬的楷模。羡慕之至。钦佩之至。(2012.10.20)(2017/10/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