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和她的儿女们(3) ———看医生(34)
教授和她的儿女们(3)———看医生(34)教授说她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女儿,什么事都办得到,是她们家的主心骨,这次手术就是她女儿一手安排的。9月30日蔡教授做手术,她的家人早早的都来了。她的丈夫钱木×教授,初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是73岁的人。他亲切随和,面带微笑。蔡教授做手术一个多小时,他都一直在外面平静地站着,身板挺直,清瘦然而精神矍铄,心态好。行长女儿说父亲没有病,每天吃5餐,想活100岁。看来一定能。内科主任的女婿、高人一个头的大学生外孙,博士儿子、行长女儿,全部亮相。她南京的妹妹坚持要来,她不让来,整整劝说了一个小时。29号下午才看到教授的女儿。典型的小家碧玉。穿着平平常常的白花褂,背着一个常见的小包,站在母亲床边,轻言细语地问这问那。给人第一印象是年轻漂亮。皮肤白皙,两眼明亮有神,说话时眼角高挑,微笑着,小嘴轻轻地动嘴唇没很动,声音清晰动听。她女儿是行长,官身不由己。她说,银行,每月底业务特别忙,她这个行长先为国尽忠,下班才来尽孝。每天晚上她都有应酬,推不脱,没有办法。行长跟博士不一样,外向,说话面带微笑,轻言细语,不紧不慢,“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且,她直言不讳。她不主张儿子出国留学,舍不得独生子。她弟弟、表妹都出国留学,成了“老外”,干嘛人才都往国外送呢?她们银行里也有出国留学的,业务水平并不比国内的强,“镀金”!她是合肥市中行一个支行的行长,问她工资,毫不隐晦,年薪20万,不像外面人们传言的那么多,但是她坦言“也不少。合肥市工资都不高。”作为行长,开会,私下里,她鼓励青年人,要有野心,要脚踏实地的工作,又要目光远大,积极进取,不甘平庸。手术后的第二天,放假了,她天天来医院“上班”。她的同事来看母亲“只她一个,推不掉!”她公公一家人来看母亲。公公快80岁了,唯一爱好是喜欢逛菜市场,哪个菜市场卖什么菜,什么价,一目了然。她不赞成。“老年人要服老。安全第一!去年买菜坐公交下车崴脚了,还不接受教训!”她自己一般都是到超市买菜,超市空气好,放心,价格也不贵。只是不很新鲜。医院院长夫妇都来看母亲。院长对曹博士说,“什么方案你定,但是要确保安全!”行长说,她要感谢人家的。人生面不熟的,凭什么对你母亲这么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样礼尚往来是非常正常的,她认为这不是不正之风。放假后,姐弟俩一个轮班,行长早晨7点准时到,博士晚班。但是他不急着走,娘儿三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在教授病情大好以后,博士确定11号“回家”,他是新西兰人,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新西兰。可是,他也是合肥人,他的父母姐姐在合肥。我问他,飞机票多少钱,“单程5000,来回10000。”博士说的很平静。这次手术是他姐姐一手安排的。“已经联系好了护理,每天1400块钱。一个很放心的护理!”但是,博士不放心,他坚持回来亲自护理母亲。电子计算机毕业的他不算钱帐,母子亲情无价,是不能用钱来计算的。在我们家乡,很多人外出打工,父母病了,甚至病危,在家盼望女儿,望眼欲穿!但是他的女儿们,“没时间回家!”看看教授的女儿吧?难道你比新西兰还要远么?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是“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就是孝。简言之就是儿子把老人扛在肩上!博士在新西兰,没有把老人扛在肩上,但是母亲病了,他不远万里回中国来尽孝。他工工整整的写下他的中文名字“钱杞”——他出生在河南杞县,那个大名鼎鼎的杞人忧天的杞县。他也工工整整的写下他的外文名字,叫“Roychin。当今之世,几个年轻人认识“孝”字?希望年轻人向他学习。(2012.10.27.)(2017/10/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