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百世之人
朱书:百世之人生平事迹朱书(1654--1707),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朱书老家在江西鄱阳湖,1369年迁居宿松杨西畈。世居宿松许岭镇滴露村(原来属于碎石乡)朱家大屋。父亲朱光陛,幼好读书,喜精细,一生教书,为避兵乱,全家设馆授徒于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山区。1654年,朱书诞生于潜山县敢山冲,归葬于宿松县许岭镇滴露村彭田组梨花坞鸡公咀。朱书自幼聪明颖悟,5岁即能口诵《四书》,10岁能背诵许多古典诗文。因家庭贫困,常夜燃枯枝照读,当时乡人称他"匡衡凿壁"。20岁时(1674年),随父由潜山迁回故里定居。由于父逝,家境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他在杜溪(今宿松九姑乡)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那年,在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赠诗文,订为文字交。33岁时,至皖江应试,与方苞友善,旋以选贡入太学。当时海内知名人士,云集京师(今北京),朱书生活俭朴,褐衣布履,乐在其中。他与方苞、戴名世一起,专心致力于古、时文的研究。34岁,在京考授教习,开始漫游,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畿辅,辗转于燕、赵、齐、鲁等地,后因母逝奔丧,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写了不少诗文。38岁时,利用行补官学教习机会,先后以8年时间,历游齐、鲁、燕、梁、秦、楚、吴、越诸地,写出《游历记》和《杜溪文稿》若干卷,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书。朱书晚年,因挚友方、戴力劝,才认真从事时文、科举。49岁,复至京师,应顺天乡试,50岁,连中甲乙两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试二甲四十名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声誉一时赫然公卿间。51岁时,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韵府》(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和《渊鉴类涵》,写入殿纪事诗四十首,获御赐松花岗砚及鹿雉鱼等物,他在京三年,起早歇晚,积劳成疾,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在京师逝世,终年54岁,归葬于故乡杜溪。文学成就朱书一生,勤于笔耕、创作颇丰,主要有《杜溪文稿》(古文)、《朱杜溪稿》(时文)、《杜溪诗集》、《杜溪诗文集》、《朱杜溪先生集》、《恬斋日记》、《恬斋纪闻》、《恬斋漫记》、《恬斋诗文集》、《游历记》、《松鳞堂偶钞》、《寒潭琐录》、《谋野录》、《古南岳考》、《评点〈东莱博议〉》、《癸壬录》《灵谷纪游稿》、《皖寨纪事》等18著作。参与编纂《宿松县志》、《仙田诗在》等乡邦文献。朱书去世后四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因为他给《南山集》作序的缘故,文集遭禁毁。朱书的孙子朱效祖因为惧祸,把朱书著作的书版及大量手稿付之一炬。朱书这样一位为桐城派三百年文风的开创付出辛勤努力、成就卓然的古文家,随着历史的尘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大部分文稿失传,现仅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义》等书。朱书是宿松历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第一个进士、第一个翰林。他是文学家,他的诗文最多、散文游记名动京城,朱书的才华和文学,受到当时文坛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为朱书撰写墓表,称赞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称他是"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他是学者,是皖江文化的倡导者和发起人。朱书后来在会试中又考取进士,并被取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进士再经朝考,可录取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优秀者则选入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朱书最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对读书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耀了。朱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朱书与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朱书在文学上的建树,不仅为宿松第一,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闪耀在清代文坛上空的3颗明星"。历史影响朱书是"桐城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朱书与比他大一岁的戴名世偶然相遇于繁昌县江边,一番交谈,高山流水,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乡试,又与比他小14岁的方苞相识,二人情同手足。从此,三人你唱我和,开桐城文派一代新风,时人称之为"清初三才子"。朱书的文章,名重一时,有"脱称铅华始见真,萧疏淡宕杜溪文"之誉。朱书出身贫苦,即使身登龙门之后,依然粗衣布履,甘于清贫,为人率真,深得同辈敬重,被称之为"字绿之为人,天下无有出其侧"。朱书卒于1707年,享年54岁,葬于碎石鸡公咀,原墓毁于1958年,现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后,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号而遭劾下狱,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冤案"。此案牵连数百人,朱书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牵连入狱,后经上书房大臣李光地营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书也死后受累,其文集被禁。尽管如此,朱书所著《杜溪文集》、《游历记存》等仍传之后世。朱书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为此,朱书亲撰对联"怀宁猛虎铜城不入潜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望江飞",将安庆府六邑巧妙嵌入对中。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朱书是宿松著名乡贤。他一生生活贫困,但是他对贫困学子免费或减费就读,赢得东君较好的声誉,既培育了人才,也改善了家境。朱书秉性忠厚,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善待亲邻。年幼时就帮母亲做家务,以减轻其负担,父亲去世后,更孝顺母亲。考取拔贡时,入国子监当太学生,这是秀才的最高学府,以后参加乡试、会试、做官都很方便。因母老多病,不忍离开,便于侍候。母亲尹氏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要他去国子监读书,并说“顺母意就是孝”。朱书只好听母命,赴京就读。朱书正义感较强,他见一位生员阿谀奉迎知县,就写诗讽刺。宿松田瘠而赋重,安庆府辖六县,宿松排第五,面积不及怀宁、桐城,但怀桐的田造册到府,各为三千余顷,宿松的田造册,则达到四千四百余顷,田造册越多,上交的赋税越多。原来是宿松县令屠叔芳于明万历七年,虚增亩额,媚上求官,使松人至今受害未已。朱书见后甚是怒斥,但又无力回天。到了康熙四十三年,胡遵王任宿松县令,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轻徭役,薄赋敛,息诉讼,百姓遍受其福泽。一般情况下,县令登记户口造册,按例一个个的索费,但很难做到收赋均衡。遇到征集粮食付漕运时,农民家里被搜刮一空。胡遵王力排众议,一洗过去的弊端。他到宿松任知县,不异于给宿松人送了一千緡。朱书对此吟诗十八韵大加赞赏。 道光十年(1830)十月,在朱书去世一百二十三年后,宿松同乡、翰林院编修石葆元与宿松教谕汪桂月等人,在经过宿松儒学正堂、副堂的批准后,再经宿松知县、安庆知府同意,赴安徽布政使邱鸣泰(牌)行辕,以宿松儒学的名义,请求将朱书入乡贤祠。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二十九日,道光皇帝下旨,“旨该部议奏,钦此”。礼部尚书耆英称所报材料“均属名实相副,臣等谨拟准其入祀乡贤祠”,道光皇帝再次御批“旨依议钦此”。从此,朱书入祀乡贤祠。
生平轶事1、幼时家境贫寒,但他自学苦读,聪明过人,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解元"。小时候,从村里大人们那里听说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里最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朱书小时候蓬头垢面,破缕烂衫,简直就是个穷叫花。当时,朱家所在的村子分为东西两片,朱书家正位于分界线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注定。2、朱书与戴名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初夏四月,三十一岁的朱书自宿松骑马到安庆,与方应屏等一起,同乘一民船往南京参加江南乡试。船到旧县(今安徽省繁昌县新港镇)北距长江约六公里的岸边,正是晚霞时分,船靠码头。朱书下船,与方应屏站在江边闲谈。这时,另外一只船上,下来一个秀才模样的人,登岸散步。其人一口桐城口音,和朱书年龄相仿,其貌不俗。朱书走上前拱手,问:"你是桐城县人吗?""是的。"此人伸手抱拳还礼。他发现,问话的人身壮声洪,奇气出于眉宇之间。朱书说:"桐城有一个秀才,不知道你可认识?""不知是谁?""戴田有。"这人再仔细看朱书,反问:"你是哪里人,可认识该秀才?"朱书说:"我是宿松人,知道戴田有的名字,但没有见过。"这个人立即问:"可知宿松有个叫朱字绿的?"朱书说:"我就是。"这人"哈哈"大笑,说:"戴田有,就是我。"两人相视一笑,欢然抵掌。三人同到戴名世船上,盘腿而坐,各道平生。四五年前,戴名世在恩师琅玡人刘果处知道朱字绿的姓名,但一直未见。二人都参加了刘果主持的考试,二人名字都名列前茅。但不在一个县考,二人未曾见面。二人分手多年后,朱书作长诗《旧县遇桐城戴田有述学宪刘木斋先生相知之意感作》,其中云:"自是双鱼来往复,君名往往存尺牍。蔼然气作五云生,见者人人如负曝。"1684年八月初八,朱书、戴名世在金陵夫子庙贡院入场,参加江南乡试。十数日后,南闱榜发,二人双双落榜。后来,他们一起到太学读书,一起游历山东,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日子。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六月十一日,朱书、昝元彦去陕西路经皖北滁州境内,过关山时,意外地遇到戴名世。戴名世是前天离开金陵,骑了一匹瘦马北上的。二人相别三年,想不到在异乡相遇。三人翻身下马,徒步携手,一起走到道旁人家,以茶代酒,纵谈一切。不一会,这家农户的门口,已聚集了一大堆人,听他们笑谈旧事。几个时辰之后,三人依依不舍,上马分道扬镳。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春,朱书在金陵请戴名世给自己的古文集《杜溪稿》写序,说:"我的文章,非你不能传。"朱书的文章写得好,却欣赏戴名世文字。戴名世跟朱书年龄差不多,戴名世大一岁。戴名世学古文,也先于朱书,而朱书学古文,实际是戴名世劝的。这次,戴名世发现,朱书志向益高,读书益勤,而文章益工。他认为,朱书是百世之人,名传后世,而自己与朝菌、蟪蛄差不多。戴名世写《杜溪稿》云:"予将归隐故山,与杜溪相距二百里而遥,尚欲网罗散轶,一酬曩昔之志。苟有撰著,必正于字绿而后存。则予之文且赖字绿而传也,而予又安能传字绿之文哉!"1701年,戴名世在金陵请朱书为其文集《南山集》写序。在朱书眼里,五岳之气有灵性,可以发为伟人,以德业、文章垂天地而不朽。但其灵按时而至,往往千百年才见到一次。朱书写道:"余不足道也,田有亦不知果能当霍山之灵与否,然而其文之足以不朽,则余固知其与霍山同永无疑也。五岳与霍或领于祠官,或不领于祠官,譬则一挂仕版而受职于时,一不臣不友而抱奇以志于古,然则今五岳所钟必多功名之士,而沉冥著书者固于霍山为宜也欤。今其集名曰南山者,何也?志归隐之地也,田有自是殆不复出矣。"次年年冬,戴名世的《南山集偶钞》(《忧患集偶钞》增删本)行世,这部使戴名世掉脑袋的书,初印三千余部。《南山集》案发时,朱书已去世四年。朱书写的序因被收入《南山集》,得以流传。1712年十月十二日,赵申乔参戴名世,《南山集》案发。刑部官员审问戴名世:"其他人的序,是你写的,还是他们自己写的?"戴名世答:"汪灏、方苞、方正玉、朱书、王源的序,是他们自己作的,刘岩不曾作序。"1713年春天,经康熙同意,执行戴名世死刑。受牵连的人中,朱书已经去世。所幸的是,朱书的儿子朱晓生、朱曙生未被捕。
{:5_158:}{:5_158:}{:5_158:} 何仁 发表于 2017-11-23 15:01
问好会长!谢谢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