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清明祭祖(1)
93、清明祭祖(1)石普水4月2日,我们佐坝石氏前往蜈蚣山祭祖。难得一个真正的“清明”日,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佐坝石氏居住地点分散。早晨6点钟起床,乘车7点到王岭集中,县城还有零星住户,一直到近9点才全部集中起来。路上,各种小车、面的、摩托车、农用车、翻斗车、挂斗车,就地取材,所有车辆全部出动,旁若无人的横冲直撞,到处是祭祖的人。现今中国人对活着的老人并不个个孝顺,但对死去的祖宗却十分上心。去年我从上海回来,一车人全部是回家做清明的。似乎都是名门望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姓。车上插着各种姓氏的旗子,龙旗龙伞,招摇过市,广告似的打起招牌。我的车上没有旗子,什么也没有。我们不敢张扬。名门望族那是先人的荣耀啊,有什么底气张扬?辱没先人,愧对祖宗啊。我们宿松石姓一世祖在蜈蚣山。蜈蚣山在趾凤乡的九重城,九重城古作九重堘,九重城村在凉亭镇西北边。这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都是祭祖的石氏子孙。昨天是石姓祭祖高峰,全族各支都来了代表,甚至有千里之外回家祭祖的怀远、亳州族人。上山全是蜿蜒曲折的山路。陡坡,冲水沟,有的地方有点滑。走不了多久身上便发热,解开衣服,陡峭的地方还流汗。“山势峭立,路欹斜倾侧盘曲,足难正履,累踵而步之,才至半,气喘嘘不宁,因息憩久之。”琢磨不透,万一公棂柩当初是怎么抬上山顶的?真的是天葬?真是风水宝地?要不老人家单根独苗700余年怎么繁衍三万多男丁?一世祖墓坐落在群峰环抱的蜈蚣山顶之中。祖墓面朝东北,前面是深深的沟壑,四周峰峦叠嶂。“落为窝坪,约半亩,坦平如砥,八风不惊。后则峭壁数十仞,前临悬崖百尺,鸡鸣、犬吠两峰环列左右。隔涧盔山端拱耸峙,若朝拜状。四周众山丛集,如千军环绕;旗鼓重叠,如万马奔趋,戈戟森列。”一世祖和朱氏祖婆静静地躺在这苍松翠柏之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聆听鸟叫虫鸣,看花开花谢,沐浴日月精华。平心静气,与世无争,这是何等逍遥的神仙岁月?墓地边彩旗飘飘,墓地旁边全是厚厚的炮屑,“有求必应”。三万石氏子孙祭祖,众多善男信女初一、十五朝拜。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敬宗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墓地不小,祭祖的人太多,一排五个蒲墩中有几个光滑的“告”,有人磕头时口中念念有词的祈祷,“丢告”。祖墓边一块大理石刻着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人物志。忠节》一段文字:“都统辖石兴宗,墓在九冲堘,宗夷捨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公巡。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既葬宗亦为神,乡人疾祷辄瘳。” 鲁迅说,一个人死后,如果别人记不住他的名字,那是十分可悲的。如果连他的子孙也记不住他的名字,那是更可悲的。今天韩国人十分敬重儒家思想,要求必须记住四代祖先的名字。他们十分重视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由嫡长子主持,祭祀形式刻板,有十七种之多,那曾经是我们中国人的“礼”!如今我们丢了,他们当作宝贝。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礼?生活中怎样礼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我们的一世祖万一公石兴宗来宿松已传至29代,在世有11辈子孙,几万余男女老少都上这么高的山,来祭奠这位来自江西菱田的祖宗,从这个角度看,石氏是一个礼仪之邦,石氏子孙够虔诚的。回去的路边有“朝天庵”。“朝天庵”最初在太湖县,称棠梨宫,里面供奉着“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一世祖对张巡恭而且敬,民间流传他来安徽是受张巡神灵托梦指点的。——“宗曾舍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巡神像。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葬时风雷交加,棺殡突然失踪,顷刻风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原来如此。葬后,宗亦多神验,乡人常焚祷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据说,一世祖晚年在山上“闭门读书”,边有万一公议事堂,东西北三门朝水,北门朝天,“镶口”有城墙基石。“祭祖必祭张公巡”,是一世祖的“最高指示”。石氏宗祠最先就是“振英祠”。 下山后我们马不停蹄,匆匆赶住宰相屋。或许是寻找好地脉吧,我们的几位祖宗墓地都相距甚远。一世祖在趾凤乡,二世祖在程岭乡,三世祖在九姑乡,相距几十公里,可苦了汽车轮子。有人提议去二世祖。其实真的该去的。二世祖真一公,讳应祥,葬“荆桥杨庄门首老树峦”,他一生“隐居不仕”,最大的丰功伟绩是生了9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世祖为什么选择居住在不食人间烟火蜈蚣山?他不屑于当权者为伍,他骨子里蔑视外族“胡人”,他与蒙古统治者势不两立;二世祖为什么“隐居不仕”?因为元朝统治者是外族当权;三世祖为什么积极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了推翻元朝外族统治者。(2012.4.5.)(2017/11/2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