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记】23、雾霾天看石钟山
【旅游散记】23、雾霾天看石钟山石普水我们是在一个雾霾天游石钟山的。雾霾天,一个新名词,令人望而生畏却又又无可奈何。天气预报说是晴天,吃过早饭,大地却雾茫茫的一片,汽车行驶的路边高高矮矮的房子灰溜溜的,来来往往的汽车也有气无力。不见太阳的雾霾天,给人们平添了一份灰溜溜的郁闷。一切都没有一丝新鲜感,没有迫不及待一睹为快的旅游兴致。汽车行驶到通往石钟山的高速路上,却遇到了封路。车辆停在一个下坡路上,两边雾蒙蒙一片。几个老师干脆在汽车上打扑克,急性子脑子灵活的尹老师坐不住,拿着听课笔记本下车找交警,说是去听课,已经到了上课时间。不知是交警真相信了他的话,还是雾开始散了,不久终于被放行。石钟山门口停着五六辆小车。景点正门郭沫若书“石钟山”三字。因为淡季吧,或者雾霾天,游客很少,售票口不用排队,门票45元。女售票倒是很热情,给我茶杯里倒了一杯开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有导游,我们十几个人懒洋洋的走进去。石钟山离我们家不远,早年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耳熟能详,心里向往着能够一见真实情景。“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曾夜泊山下,撰写了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进入石钟山,迎面是苏东坡的石像面对着为数不多的游人。石像旁边是一块大石头,写着 “敲钟石”。我用石头敲着,真的发出悦耳的钟声。原来石钟山不仅仅是“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而是山上石头都能发出钟鸣之声。“敲钟石”后面一副对联,“疏凿巨岩禹王伟绩 访敲双石李氏遗踪” 。石钟山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严格地说它不是山,海拔不过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而且弹丸之地,面积仅0.2平方公里。没有导游,我们信马由缰,沿着水泥路由右边行前走去。石钟山的尽头是“上谕亭”,两层八角,又名八角亭。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丰四年(1854)兵毁。咸丰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于此,亭名及碑文为曾国藩手书。上谕亭最前面有曾国藩的石像,面对滔滔江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只是因为雾霾天,雾茫茫,水迷迷,天水一色,给人一种混沌印象。其实,这里应该是一处最好的景致,可惜被雾霾天给打扰了。我们沿着靠近鄱阳湖水的山边行走,跑马观花看了山西北面的“浣香别墅” 。建于咸丰1858年,原来是彭玉麟读书会客处。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中有空院。中院两廊墙壁镶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位于山之西北面,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门边一副对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 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 太平军驻此期间,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我进去了,但铁将军把门。“报慈禅林”位于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 “碑廊”从绿荫深处至锁江亭,沿长廊壁间,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有关的名家简介、浣香别墅、唐魏征手书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花厅”位于全山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看见了,不是什么景致。“桃花涧”又名渔人精舍,取意陶渊明《桃花源记》。洞内有三个不同的“梦”字,为彭玉麟手书。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靠近水边的“江天一览亭”、“湖山一览”边的七层小塔倒是玲珑剔透,但却是“危险地段,游客止步” !无限风光在险峰,却让人望而却步。门票上说还有“英雄石” ,相传为明代朱元璋大将常遇春与陈友谅交战时,用枪挑放于此。石上,至今还留存着枪剌的痕迹。但是我们忽略不计了,或者,粗枝大叶,没有发现吧。石钟山顶有奇音艺术馆,一副好对联:“瘦影当窗梅得月 凉云满地竹笼烟。”我们照照相,说说话,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倒也悠然自得。回到门口,看门的却一个人玩去了,完完全全任人进出。天上太阳仍然垂头丧气,我们却兴致勃勃。“天下名山寺占多 ” 。然而天下名山又都是名家写出来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继的《枫桥夜泊》,崔颢的《黄鹤楼》 其实又真正有多少货真价实的看点?真实情景也不过如此,但是,他们的诗文却名传千古。其实,我们凡夫俗子到哪里都是“到此一游”。情人眼里出西施,旅游不过是图新鲜,有人说是“从一个别人看厌了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出来透透气,散散心,说说话,走走路,名气大于实际内容。不管怎么说石某人也到此一游,了却一桩心事,如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先有《石钟山记》,然后才有石钟山。(2013.12.23)(2020)2019/4/26131、雾霾天看石钟山石普水我们是在一个雾霾天去看石钟山的。雾霾天,一个新名词,如今成了常驻代表,望而生畏却又都无可奈何。天气预报明明说是晴天,吃过早饭,大地却雾茫茫的一片,汽车行驶的路边的房子显得灰溜溜,来来往往的汽车也好像有气无力。眼前的一切都没有一丝新鲜感,全没有迫不及待一睹为快的旅游兴致。不见太阳的雾霾天,给人们平添了一份灰溜溜的郁闷。汽车行驶到通往石钟山的高速路上,却遇到了封路。车辆停在一个下坡路上,两边都雾蒙蒙一片,实在无景可赏。几个老师干脆在汽车上打扑克,急性子脑子灵活的尹老师坐不住,拿着听课笔记本下车找交警,说是去听课,已经到了上课时间。不知是交警真的相信了他的话,还是雾开始散了,不久终于被放行了。石钟山门口停着五六辆小车。景点正门“石钟山”三字是郭沫若书,可能因为淡季吧,或者因为雾霾天,游客很少,售票口不用排队,门票45元。女售票很热情,给我茶杯倒了一杯开水。石钟山名气很大,这天却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有导游,我们十几个人懒洋洋地走进去。石钟山离我们家不远,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耳熟能详,心里向往着能够一见真实情景。“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并撰写了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进入石钟山,迎面是苏东坡的石像,面对着为数不多的游人。石像旁边是一块大石头,写着 “敲钟石”。我用石头敲着,真的发出悦耳的钟声。原来石钟山不仅仅是“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而且山上石头都能发出钟鸣之声。“敲钟石”后面一副对联“疏凿巨岩禹王伟绩访敲双石李氏遗踪” 。石钟山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严格地说其实不是山,它的海拔不过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而且弹丸之地,面积仅0.2平方公里。没有导游,我们信马由缰,沿着水泥路由右边行前走去。石钟山的尽头是“上谕亭”,两层八角,又名八角亭。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丰四年(1854)兵毁。咸丰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于此,立上谕碑,亭名及碑文为曾国藩手书。上谕亭最前面有曾国藩的石像,面对滔滔江水——或者那是鄱阳湖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只是因为雾霾天,雾茫茫,水迷迷,天水一色,给人一个混沌印象。其实,这里应该是一处最好的景致,可惜被雾霾天给打扰了。沿着靠近鄱阳湖水的山边行走,我们跑马观花看了山西北面的“浣香别墅” 。这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咸丰1858年,原来是彭玉麟读书会客处。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中有空院。中院两廊墙壁镶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位于山之西北面,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门边一副对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 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 太平军驻此期间,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我进去了,但是铁将军把门。“报慈禅林”位于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宝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岛,均早毁。1980年修复,重塑观世音菩萨供奉殿中及殿后蓬莱仙岛等仙佛塑像。“碑廊”从绿荫深处至锁江亭,沿长廊壁间,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有关的名家简介、浣香别墅、唐魏征手书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花厅”位于全山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看见了,不是什么景致。“桃花涧”又名渔人精舍,取意陶渊明《桃花源记》。洞内有三个不同的“梦”字,为彭玉麟手书。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 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靠近水边的“江天一览亭”、“湖山一览”边的七层小塔倒是玲珑剔透,但是“危险地段,游客止步” !无限风光在险峰,却是望而却步。门票上说还有“英雄石” ,相传为明代朱元璋大将常遇春与陈友谅交战时,用枪挑放于此。石上,至今还留存着枪剌的痕迹。但是我们忽略不计了,或者,粗枝大叶,没有发现吧。石钟山顶有奇音艺术馆,一副好对联:“瘦影当窗梅得月 凉云满地竹笼烟。”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照照相,说说话,倒也悠然自得。回到门口,看门人却一个人玩去了,完完全全任人进出。天上太阳仍然垂头丧气,我们却兴致勃勃。“天下名山寺占多。” 然而名山又都是名家写出来的。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崔颢一首《黄鹤楼》 其实又有多少扣人心弦的看点?真实情景也不过如此,但是,他们的诗文却名传千古。真正名胜古迹,即使真正有名气的地方,我们凡夫俗子又能看出多少名堂?到哪里都是“到此一游”。情人眼里出西施,旅游不过是图新鲜,有人说是“从一个别人看厌了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出来透透气,散散心,说说话,走走路,名气大于实际内容。不管怎么说石某人到此一游,了却一桩心事,如此而已。先有《石钟山记》,然后才有石钟山。(2013.12.23)(草稿)2017/1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