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2-3 15:13

137、文明在路上——回家(118)

137、文明在路上——回家(118)石普水这一段时间常常阴雨绵绵,好长时间散步没到芦咀了。今天,我发现沿途的岔口路上都竖起了路标,我饶有兴致地一一数起来:“白门楼”、 “振昌村”、“ 张上”、“ 张屋”、“ 王湾” 、“尹家松峦”、“ 汪柏树”、“ 枫树”“ 前湾” 。“啊,文明新标志!”我不禁脱口而出。不要小看这些小小路标,它能够帮上人的大忙。记得前年与几个武汉朋友去九井沟游玩,我们饶有兴致地来到一井——黄大口水库,因为路不熟,汽车每到一个三岔路口都要停下等过路行人问路。路本来不远,但是走走停停,逢岔口路都必须问。要不就会南辕北撤。我笑着调侃那是“子入一井,每路问”。武汉的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宿松乡村与武汉相差至少100年。一夜之间,100年的差距没有了。一个路标要几个钱?一个村的路标充其量一桌饭钱罢了。但是她给新来的陌生人的作用却是大大的。小小的路标,是当地干部眼的体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还发现,村级公路的每个村子旁边都放一两个崭新的绿色垃圾桶。这样一来公路上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垃圾。不仅振昌村,佐坝村,龙门村几个村的公路两边也都干干净净,每天都有人打扫。每天早晨都有人拖着垃圾车,拿着扫帚、铁锹和夹子,把沿路的方便袋、废纸等等垃圾打扫干净,然后拉倒一个四四方方的池子里,等晴天晒干焚烧。这些环卫工人大多是村里的困难户,享受低保照顾。现在他们每天打扫路,村里一年给几千块钱工资。这样,国家给一点,村里给一点,他们的生活就更有保障。劳动量不大,村里的公路干干净净,人尽其用,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我们学校所在地佐坝村,我当校长时,学校的垃圾每个月都是拉到附近山上去。但是学校路边却有一个垃圾堆,都是附近居民倒的。每年夏天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常常发出难闻到气味,学生过路都要手捂着鼻子走。这些垃圾往往是学校给拉走,但是今天刚刚拉走,明天天又来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开门就是垃圾,难闻、难看,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我跟村干部协商,他们笑笑,也无可奈何。是啊,众口难调,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能管理一家一户的老人和女人么?村级公路,是一个村子的脸面,干净与否,可以看出这个村干部的精神面貌。 路干净,人高兴。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说到路,我还得说说扫路人。一年几千块钱,不多,但是,这活不累,只是有点脏。一些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们做这事是恰到好处。佐坝街上打扫卫生的我们叫他“胖子” ,一个年纪不大的鳏夫,人随和,说话轻言细语。以前帮人打工,现在扫地总比帮工轻快一些吧?白门楼背岭山上有一个看山人,是一个先天残疾,走路一倒一歪的。看山几十年了,前年,村里专门为他做了两间红砖平房,给他牵来电灯和自来水,现在他还买了电视机,我看见房屋上还有卫星天线。每次我散步走到背岭山时,他都笑眯眯跟我打招呼,我看见他两间红砖平房,干干净净,工工整整,明亮的电灯,他用自来水煮饭。一个无儿无女的残疾老人也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春风吹进百姓家,这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白门楼还有一个老鳏夫,以前在乡政府煮饭,前年到乡敬老院住。佐坝乡的敬老院坐落在村级公路旁边,三排红瓦白墙的房子整整齐齐。我们到过里面,每人住一间房子,不大,但是里面工工整整,安安静静。敬老院内绿树成荫,老人们平时在树下谈心聊天,每天有人煮饭。生活虽然不是很好,但是热茶热水有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如今在社会主义终于实现了,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写照。散步时,我还看见路边一个女老板早晨在跳舞。去年一个女人晚上去乡政府所在地跳舞扭伤了脚,我说“值”!现代人不仅丰衣足食,空闲时间不仅可以打牌,还可以跳舞。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不止是活动四肢,更是放松心情,宣泄郁闷,展示年轻女人的美丽,享受快乐人生。 “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这是公共卫生间里的广告语。其实,它向人们传递的是一个最明白不过的道理。文明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文明在路上。(2014.5.12.)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37、文明在路上——回家(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