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宿松龙湖先生——135、清明祭祖(10)
答宿松龙湖先生——135、清明祭祖(10)先生家谱如果是说西关外城门冲,我看不是现在的陈门冲,更不是山水公园。这里,不妨讲一下宿松城堡。《县志卷十二·城垣》(据谢友交注:城垣用词不确切,当时史可法是为了抵御李自成起义军的另一个分支高迎祥的,除了东门西门还有小东门小西门,分明这两样就是城郭,起堡垒作用。特别是后来的双峰宝塔的建成,作为瞭望堡垒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宿松城墙就不只是城垣性质)宿松县最古老的地名记载松兹侯国,治县为张和丹始建于仙田铺。那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之前,四川人张和丹原是谏议大夫,当时汉平帝是王莽的女婿,汉平帝死后,公元5年实际大权在王莽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手里,通过这一层关系,王莽提出无理要求“代天子临朝”指名两岁的刘婴做太子,——孺子婴。太子四岁就软禁了,国家军政大权落在王莽手里,当时张和丹也被王莽赐封为中散大夫,但是张和丹曾经参本嘀咕过王莽野心,就把张和丹贬到西汉松兹侯国,当了松兹县令。张和丹死于公元18年王莽的新政时期。而王莽在公元23年被绿林农民起义军,商人杜吴所杀。到了晋朝,迁建于鲤鱼山南。一直以来没有县城墙,历史进入明朝万历年间,济南人,万历8年进士出身的赵寿祖当时是南直隶安庆府知府。明万历间宿松太湖饥民刘汝国、虞梦星起义,轻而掠城,惜无城廓防御之苦,郡守趙寿祖痛惜之,逐定址报行,旋被搁之。这万历皇帝右脚比左脚断,行走一瘸一拐丑态百出,坐48年江山,占三十多年不上朝。全靠锦衣卫把控朝丞,挑起党阀之争,彼此没有信任感。就是北京十三陵挖出来的定陵那个皇帝。死后他的大儿子做了一个月皇帝,后又长孙天启皇帝做了7年皇帝,这个时候皇宫有个宫廷政变“移宫案”,接连又“红丸案”结束。宝座落在了他第五的弟弟手上,崇祯皇帝手里。那赵寿祖60岁时1620年万历皇帝死了,虽然活到74岁,但是再也没有人提出建宿松县城墙了。朝里那么多事,崇祯皇帝刚刚结束了阉人魏忠贤。不久满金北边骚扰,(1629年抗金失利杀了袁崇焕;1634年满金军又入境;1636年第三次入境)李自成国内造反,当时宿松四个官方控制的地方,其实是造反派经常出没的地方。老的《县志》可以查到。小孤巡司而西六十里,有泾江口巡司。又西六十里为归林镇,有归林滩巡司,俱濒江戍守处。枫香店,在县北四十里,亦曰枫香坂,向有枫香驿。明崇祯十年,流寇犯境,官军御贼于此。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同年秋,总理侍郎五省总督,卢象升大举讨贼(高迎祥),史可法被改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黄梅贼攻掠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贼人。崇祯九年(1636年),滁州的叛军被祖宽击败后,逃往河南(高迎祥残部合并归李自成)。十二月,叛将马守应联合罗汝才、李万庆从郧阳向东进犯,史可法转驻太湖,扼守要道。史抚监军请建宿松城疏曰:【【似有言之似迁而不得不言,行之万难,而不得不行者,则今潜、太、宿、三邑之建城是也。以臣观之,松城尤为紧要。谷梁子曰:‘春秋之书城,皆讥重伤民力也’,三邑旧无城池,昔之官岂是方者,岂无一留心民社?但以地瘠民贫,料难措手,逡巡未发。今逆贼虔刘,饥疫洊臻,白骨满山,青磷彻夜,风鹤频仍,郊无鸡犬,乃欲纠锋余孑遗,强兴垒埑,岂唯迂阔,实虑殃民,臣巨不知?然安庆为留都咽喉,宿松为安庆门户,无安庆是无留都,无宿松是无安庆也。臣奉简令以来,日夜忧惧,以松徼介虽楚,漫山弥谷,贼屡盘踞,逆谋叵测。闻有倚松窥皖,饮马金陵之势。臣孤军堵松、不早绸缪,万有不测,虽臣于市,何补于国?难臣者曰,乌穷则啄,兽穷则变。驱残喘而事凿筑,是东野毕之御也。臣窃不谓然。三邑臣札日久,民忠而立,每议城守,咸感更生。臣考(诗传)所载,‘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工资不全出本土,自是古制。臣请损募料理外,恳敕八府,三州协济。借数州之力,救此一方民。民知脱水火,必悦。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何忧佚马哉?如此则皖疆可固,留都安若泰山矣。臣干冒宸严,不胜战栗待命之至。】】这个时候,请看《县志卷十二·城垣yuán》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监军史可法监督城垣。宿松知县苟天麟奉命监造,两年完工。城垣周长四里(2000米),共建箭垛1420个,城楼6座。设“六门四街”,“六门”即东门“寅宾”、西门“鳌奠”、南门“薰阜”、北门“拱辰”、小东门“集贤”、小西门“永济”。【据谢友交注:宿松县城墙最初建成于崇祯丙子1636年,一里见方城墙而已。】【续】 【上接请看宿松县志卷十二·城垣yuán》部分】清康熙初年,知县王民皞督修内台4座,寓铺4座;知县朱维高督造悬楼20座。
因城墙倒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朱卷鼎造东门城楼;刘晏督造北门城楼;毕有光等督造小东门城楼。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张鼎主建城西化龙门。
清乾隆三十六年壬辰年(1772年)建造了东狱宫七层八方老塔,白锡铸成的葫芦式塔顶。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丙午又在县治南三里许清官潭(桃花潭)旁金钟山上建新塔。一座,号称宿松双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知县张俦奉命维修扩建城垣。城高2.3丈(合8米);墙基宽2.5丈(合8.3米);正门4个城楼全为5架3间重檐四垂式建筑;边门两城楼各建屋一间。全城周长3448米。 城墙、城门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民国政府县长谢殿栋下令拆毁。可知,宿松县城墙周围不过七里长,而宿松县光北门就有十四巷,见宿松龙湖先生的《春风不度老城街》“北门街也叫建设路。以前有14巷:书院巷、双花巷、曾家巷、蔡家卷、衙后巷、闵家巷、何家巷、石家巷、苏家巷、毕家巷、张家巷、金家巷、夏家巷、北增巷。曾几何时,这里一定热闹非凡。”光北门就有如此多个东西走向的巷子,乾隆时期的宿松城,就一定是广长袤短的扁城。(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即北门一线城墙充其量就只有两里多长。而北关,就是北门口,县粮食局西北一点点的位置,讲北关外城门冲,还是可以的。讲西关外城门冲,就不对了。所谓北关,【续】
【上接所谓北关】清初裁6乡38里,为东、南、西、北4乡,乡下设里。全县4乡20里。乾隆十三年(1748年),全县4乡,撤里设庄,庄下设保,城分4厢,厢各1保全县计4乡46庄99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增围田庄, 计4乡47庄99保。其中,(据谢友交注:宿松县真正实行保甲制度是嘉庆十九年,当时实行了强制迁徙,有许多宿松人迁往陕西,于嘉庆24年宿松人口普查还有(1815年)人口306 330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191 507人不到九十年之啊。我们宿松县,总人口下降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整个村落绝后的)所谓北关就是大清乾隆十四年号召拆里建保甲制度时的称呼。要我说:先生的《清明祭祖(10)》 【四世祖墓在宿松县城,《石氏族谱》记载“葬县城北关外,地名大山深沟岭,又名城门冲,地形飞凤,寅申兼艮坤向”,五世祖墓也在宿松县城“葬西关外麻塔桥,亥山巳向,”】据我所知,陈门冲现在的所谓将军岭正西山脚,原来那里是一片田畈,老105国道经过一座桥就叫城门冲麻石桥,桥南开始上坡有一个小山岗,岗的南坡路东就是郑家园坝,岗的北面有一处平地,路西有几棺横向排列的扁扁的坟,每一棺坟虽然扁扁的,看得出每棺占地,当初规模不小。但是是陈门冲,不是城门冲。所以说石钺公葬寅山申向兼艮坤”。还是差不多的。陈门冲屋场毁掉时间不太久,105国道两侧朝向,多不可能寅山申向兼艮坤。陈门冲屋场包围了山的西南和正南,大山深沟岭,寅山申向兼艮坤,只能是大山下,深沟向南边的一个岭而已。为何又陈门呢?不叫陈家呢?陈氏以德安义居332年不分家为大豪门人家,原来宋仁宗天佑7年才分开,所谓夸耀的说法就用门,而不用家,自此又有某门某氏,也不用家,由此推算,陈门冲最少也是自明朝就有的。宿松北关外很多姓氏家谱都把那里记做陈门冲,那是建了北关外五里凉亭、八里凉亭之后,不再叫陈门冲,改叫五里凉亭,从五里凉亭以南,我们老头都把那条105国道段叫陈门冲。而西门大桥北边,我小时候记事时,有一个小桥在105国道西边,当时全部是农村田畈,几户屋场,水灾连连,并无山地沟壑大冲。小西门有个桥叫“苟迩桥”这个是不是当初明朝史可法建宿松城墙时,用苟天麒县知县老爷的名字命名的护城河上的桥呢?我不知道。如果先生是梁岭水库西南边的石屋人,对陈门冲这一片地形一定也不记得。所以先生记载可能有误。最好查看族谱上坟山图,应该有记载可查的。先生家谱上如果记载西关外城门冲,我认为一定不是陈门冲。更不是山水公园。
1#楼错了一个字:
是把短小的短点成断字了,
这万历皇帝右脚比左脚断,应该是“这万历皇帝右脚比左脚短”
请先生代我改正。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