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捡瓦 回家(136)
148、捡瓦回家(136)石普水秋高气爽,艳阳高照。雪白的棉花正在开放,远远望去一片白,走近看大朵的大朵的棉花正膨胀出壳,得意的飘洒出来,煞是喜人。水稻一片金黄,整整齐齐的稻穗,谷粒饱满,农民出身的我觉得很是喜爱。只可惜棉花价格不高,才刚刚三块钱一斤。稻谷则抢手,刚刚打下来“含水量30%也能卖一块二毛”,大包户喜笑颜开地说。今年雨水勤,害虫少,不用抽水,打药不多,成本低,价格高,大包户们是应该高兴的。美丽的秋天。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金黄的稻谷,雪白的棉花,院子里还不时传来阵阵桂花香。我整日里呆在家无所事事。写博客已经七个年头了,所谓七年之痒吧,劲头较往日日渐衰退。早晨散步,下午上网,整日里大把大把的时间则看看书。看气功方面的书,很想练习气功强身健体,却又怕练功不当产生副作用。未雨绸缪,未思胜先思败,谨慎地慢慢看慢慢练习。选择合适的部分抄写下来。看书时间长了,放下书到院子里转转。柿子叶子虽然老气横秋,柿子却黄黄的红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是真正的成熟美。橘树叶子厚厚的,橘子也开始成熟了,黄黄的红红的。菜园里的青菜中午都垂头丧气。早晨、下午给青菜浇水。把自来水开到最大量,用两只小桶提。不是浇水,而是灌水,把水桶直接往菜墒子上灌,直到水漫金山——水从墒子上往沟里放才罢。第二天又干了。这才知道什么是秋天,天天晴天的土地的是何等干旱。浇水工程完成后,随手摘下一个金黄的软软的橘子,酸酸的,甜甜的,好吃。拿起一本书,在床上躺下,渐渐地进入梦乡,平和的香甜的梦乡。醒来时,妻已经把饭煮熟了。不再浇水了。做什么?妻已经到屋里寻找一些无事的人一块闲聊去了。我在家从这里走到那里,从到屋里走到屋外,从屋前转到屋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事做。这才知道什么叫无聊。忽然灵机一动,捡瓦去。太熟悉那种小瓦了。小瓦出现在中国,有几千年还是几万年?我不知道。我外公的外号就叫“窑老儿”。这外号两层含义:一是职业特征,外公是烧窑出身的;另一种则是贫穷的代名词,住寒窑的人,贬义。外公烧窑的窑址在芦咀河边,改革开放开始时小舅舅曾经子承父业,烧过窑,只是他烧窑的小瓦质量不是很好。外公死于60年代初期,见过,印象不深。烧窑技术怎么样,不知道,反正不是大名鼎鼎的烧窑师傅。我第一次是买宿松县窑厂的小瓦,质量不好的红瓦。我们这里安咀窑是远近闻名。安咀在龙湖旁边,那里窑泥巴细而且粘性强,所以供不应求。1985年第二次做屋是到安咀买的瓦,果然名不虚传,瓦大而且黑褐色,敲敲发出清脆声音。时过境迁,如今,哪些瓦是县城的,哪些瓦是安咀的,哪些是父亲买的,哪些是爷爷们买的,都不知道。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小瓦,曾经的佼佼者如今一文不值。多次看见农村人拆屋千篇一律拿着棍子噼噼啪啪,三下两下全部敲碎。不要小瓦了,不要民房了。小瓦的时代过去了!我敝帚自珍。这是我自己买的小瓦,父亲买的小瓦,或者外公烧的小瓦。“三角瓦,错头转”,“寸木寸用”。父亲不大与我们轻言细语的交流,但是,从小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爱惜材物,这些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物尽其用。除非瓦太破,一般瓦片我都用在盖头上,或者插在好瓦中间。倒退30年,农村人家以有三间瓦房为富有的标志。改革开放开始,农村人家有三间瓦房,儿子即使有点残疾甚至呆傻都可能找到媳妇。再漂亮的小伙子提亲,结婚时女家往往都会说“什么时候有三间瓦房我女儿就到你家去。”与瓦房相对的是茅房,就是用水稻稻草铺在屋顶挡风雨,茅房冬暖夏凉,但是缺点是夏天往往漏雨,所以年年要盖,麻烦。小瓦代替稻草,瓦房与茅房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种革命。我家不算很穷的人。兄弟分家时有两间半房子,1979年我自己加了半间瓦房,一间茅房。从此,我学会了捡瓦,盖茅房。农村人家,捡瓦是男人的家常便饭,必须功课。我不敢到楼房旁边的两间正屋上捡瓦。那太高了,我不敢在高空作业。在三、四米高的屋上蹲着我一定放不开手脚,或者有点害怕,感觉头晕,那不是打肿脸充胖子闹着玩的,我量力而行。楼房前面院子门旁边的那间瓦房子上面的瓦东倒西歪凌乱不堪。我扛来小梯子,用手试试,梯子稳稳的,才上去。站在梯子上往上望,把小碎瓦片捡来丢掉。把东倒西歪的摆放整齐,瓦过于密的地方匀下来一块,过于稀少的添加一块。打电话叫妻回家帮忙,妻召之即来,院墙上面有的是瓦,拿来添加到屋上。码放四沟瓦移一次梯子,喝一口茶。慢慢来,不急不忙,咱有的是时间。瓦上还有树枝桠,已经枯朽了,可能躺在瓦上有好几年了。还有小石头、小砖头。哪几年不在家里住,可能是屋里小孩毫无顾忌地开展丢石头砖头比赛吧,他们兴高采烈的比赛,看看谁扔得远,谁扔得近。或者,是我不懂事的小孙子丢的。小瓦知道,但是小瓦不说话。怎么那么零乱?是小鸟弄的?还是老鼠弄的?也只有小瓦知道,但是小瓦不告诉我。这房子已经整整17年了。香港回归中国的那一年,我做楼房。拆旧屋的同时盖起这间房子。半年间我把它当工棚,在里面煮饭、吃饭、睡觉。那年七月开始拆屋,同时打水井,仅仅打水井前后一共有一个多月时间了。水井下面是石头层,紧紧挨着屋基,不能用炸药。楼房一直到过年才勉强做好,这间瓦屋一直放杂物,去年开始堆放柴草,妻下雨天发现漏雨。早应该捡瓦了。大约一小时左右,小屋一边的瓦捡好了。下来时,感觉两腿有点用劲后的酸麻感觉。啊,老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两腿老化了。休息。坐在家中喝茶。望着小瓦整整齐齐,平平展展,漂漂亮亮。先前还象胡子拉碴的男人,现在象刚刚剃过头一样。小屋有模有样的,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明天,再捡前面的。(2014.10.14.)(2017/12/6)为先生文《检瓦》作一个捡漏赋。捡漏赋旧屋啊新破,雨季啊淋锅。移干啊就湿,天高啊奈何。于是举杖小心,点到为止。待晴干爽,一睹为快。青瓦鱼麟叠甲,片片承上启下。替除断边缺角,陨石流矢,残枝败叶,鼠拖滓尘。觉疲乏 拟莞尔,观成就 欲放歌。这回上下检点,左右腾挪。拆东补西,背阴朝阳,手高眼低,背酸腰驼。闲聊遮阴避雨,歌颂理顺纲常。忽而扶梯者而嗟曰:“昔日天仙配,携妻向破窑。安知屋漏水,未配葫芦瓢。脸脏何辛苦,馨香每自嘲。”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1-6 15:30
为先生文《检瓦》作一个捡漏赋。捡漏赋旧屋啊新破,雨季啊淋锅。移干啊就湿,天高啊奈何。于是举杖小心,点 ...
妙!忽而扶梯者而嗟曰:“昔日天仙配,携妻向破窑。安知屋漏水,未配葫芦瓢。脸脏何辛苦,馨香每自嘲。”谢谢先生!
这一篇最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