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过年——回家(194)
181、过年——回家(194)石普水今年过年有个特点,速战速决,不拖泥带水。首先,走亲戚仅仅一天功夫。正月初四才从县城回来,比往年回来的迟了些。妻类风湿引起胳膊疼,连穿衣服都难,儿子留我们到初四早晨直接用车把我们送到石屋。没有停留,跟两个侄子先到横路洲二姐家拜年。大哥、大姐相继去世了,二姐是我们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在二姐家吃完早饭,马不停蹄地到芦咀舅母娘家拜年。有车方便多多。礼物放在车后,前面坐人。今年给两个表弟拜年我没有买礼品,发一个红包。记得去年小表弟到我家,说了一声“哎哟”——摩托车上是礼品,肩膀上还背有礼品,这些礼品都很笨重。表弟是我的学生,比我年轻,还有摩托车,尚且觉得难,我更加难。所以我决定不买礼品,大家彼此“减负”。而且,买拜年礼品颇费脑筋。买少了面子上不好看,多了难驮。我这人脑子笨,不善于见机行事。每年家中办年货都是妻办理,我只是买一点平常自己喜欢吃的,质量好一点的香菇、木耳、黄花菜之类。话说回来我过年礼品比较简单,先去拜年的母舅家和妻的娘家,至于外甥家,我都是采取“哪里来哪里去”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原物奉还。外甥们都不是很有钱,我也不是很老,原则上不喝他的酒,也不喝他的糖——今年二嫂提议,留下他们一包桂圆。过年浪费日益严重。走亲访友的这些礼品,尽管包装很漂亮,广告天花乱坠,其实未必真的有什么营养,而且说话之间就过期了,废品一堆。何况这些礼品大都是甜的,我不能喝,结果基本上都是送给人家小孩喝了。吃喝浪费更加突出。妻在县城参加一次宴席,她说,大盘小盘的鸡鸭鱼肉,很多都原封不动堆放在桌子上没有人动筷子。农村每天吃喝剩下的饭菜,年轻人都毫不犹豫的倒到垃圾箱里。那些价格比平时高出很多的食品,很多都不新鲜。有一个亲戚一家子食品中毒,还不知道吃什么弄的。虽然有车,我们还是走得很慢。路上车辆太多,乡村3.5米的水泥路显得太窄。这里刚刚停下来,后面立即排起了一条长龙。像我们屋里的水泥路两边边人家寸土必争,没有一点余地。所以这里常常排起了一条长龙。慢慢来,不着急。我马不停蹄,一家,一家,笑哈哈的打着招呼“拜年”“发财”。不坐,没有时间坐。 80多岁的老舅母每年都要跟她家长里短——“见舅如见娘”——这是我唯一的长辈,也没有时间坐。妻的娘家也没有坐。中午约定在妹妹家吃饭。两天集中在家接待来客。初五晚上是妻的娘家人,全部都来了,喝酒还有干儿子。他们都路近,而且不很喝酒,吃完饭说说笑笑打着电筒回家。初六上午三个表弟来了,一会妹妹、妹婿一家6个人——外甥媳妇“上门”,还有侄女,一大桌子人,热热闹闹。虽然表弟、外甥都很能喝酒,但是路上车太多,我没有很劝酒,点到为止,安全第一。十一、十二两天屋里嫁女,喝喜酒。有人提议敲锣打鼓欢送。打锣是一种传统技艺,渲染热闹、欢乐气氛。小时候每年腊月、正月,下午大人都爱打锣,我们小孩子也闻风而动凑热闹。现在,老一辈打锣的相继去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机会学习。我喜欢打锣。大锣、小锣、铙、铛、大鼓,我都能打。我重操旧业,敲起鼓来。“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我喝了一盅酒,敲起鼓来响亮而有节奏,觉得乐趣无穷。而且还得了两包香烟。这是意外收获,一举两得。“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敲锣打鼓过年才热闹。(2016.2.22.元宵节小雨)2017/12/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