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清明时节——回家(197)
186、清明时节——回家(197)石普水喜欢清明。气候温和,只有到了清明,那才是真正的春天。你看,各种树木都开叶了,嫩嫩的,绿绿的叶子,格外惹人喜爱。院子里,柿子树的叶子还没有完全舒展开,让人看到了娇羞的小姑娘神态;银杏树的叶子似开又未开,懒洋洋的,像调皮的小男孩;橘子树呢,去年经受了极度严寒,如今像没有睡足男人,打着哈欠,但是树干上已经悄悄地发了芽,尖尖的嫩芽,好像昨天才发的。今天前我还在想,是不是冻死了呢。发芽了,就有希望了,秋天,就又是满园红通通的橘子。这个季节,院子里没有什么青菜,只有剥肉菜和茼蒿。而且茼蒿已经争先恐后拼命地往上长。似乎在提醒我们,夏天马上就要来了。4月2日接到一个电话,是退休王老师打来的。老师问我“纸飞化作白蝴蝶”这首诗的作者和全诗。惭愧,我也不能完整记得全诗。于是,我上网查找到了这首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题目是《清明》,作者高翥,宋人。好诗!清明,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过今年清明不是小雨,而是电闪雷鸣的大雨。4月6日下午,突降暴雨,县城放学时突然而来的强降雨甚至将路面淹没,城西小学部分学生被困。无奈之下,当地居民和学生只得报警,向警察求援。这样大雨倾盆电闪雷鸣的日子,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做清明。早晨散步我看见张姓人骑着摩托车拿着一根油条去做清明。我说他们风雨不误,精神可嘉。做清明也与时俱进,有大小之分。“大清明”一般是指整个姓氏祭祖,通常是祭共同始祖——最先到宿松的一世祖。“小清明”是姓氏,一个屋场或者几个屋场共同祭分支祖先。如今的 “大清明”是越来越大,一般都是几百、上千人甚至几千人。尹姓今年在4月3日做“大清明”。尽管那天下大雨,还是整整80桌,每桌10多个人,以至于附近的人必须等第二次吃饭。他们说至少有1000人,男女老少都有。尹姓人要建宿松尹氏宗祠,参加祭祖的人主动捐款,几百、一千、几千不等。这年头,“有枪便是草头王” 。大款、小款,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难得一个显摆的机会,谁肯错过?听说两个屋场为了把宗祠建在自己屋里互相争执不休,真的“钱不是问题”。人们做清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千里迢迢,不远万里,天南海北都赶回来做清明。这中间有钱人、退休人员最为典型。我们佐坝石姓是在4月2日做大清明的。我们全县石姓四万多人一个共同始祖,而且祖墓在一个山上,那不要说车子没有地方放,山上人也站不下。所以我们没有统一组织,只是附近的人一块来,即使这样,每年也是人满为患。今年天气预报天天都说有雨,所以我们今年到二、四、五、六世祖祭祖。古人讲究风水,我们的祖宗几代人都不在一块,好在现在有汽车,但是有的司机记不住。4月2日这天,我们早晨到王岭集中,然后到县城吃早饭,统一出发。但是我们到二世祖这里,左等右等没有看见一个人。打电话说是堵车。堵车!县城五里这个三岔路口是交通枢纽,回来差不多等了半个小时。我先来到祖墓看看,三世祖婆那里,墓碑上写着“三世祖妣良公原配周老夫人之墓”右边是“二零零年岁次庚辰孟冬月吉旦由安峰山迁葬” 。我们的三世祖石良是“田园宰相”、“武节将军”、“管军正千户” ,这位三世祖婆是原配,第一个夫人,但是她老人家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石氏族谱上她的“生卒年月缺” 。我沿着公路往下走,路边有几个人,说我们来做清明的,这几个人很热情,他们也姓石,比我们辈分大。向他们打听这里地名,说是“长铺镇金安村杨家田铺” ,还说宿松石氏最先来的就在这里,“石家寨”离这里差不多十里路。反正,这里是宿松石氏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还有一个五世叔祖。他主修二届石氏族谱。接着我们去四、五、六世祖墓地祭祖。还得说说,我们一世祖在趾凤乡,二世祖在长铺镇,三世祖在九姑乡,四世祖、五世祖本来在城关镇,一个在山水公园、一个在城关中学,不知为什么后来找不到祖宗墓地。天灾?或者政治运动?不知道,反正族谱上写得清楚明白,但是找不到。四万多后代找不到祖宗墓地甚至包括九个进士,他们也没有找到祖宗墓地!我们四世祖、五世祖只是一个衣冠冢,在四世祖婆墓地旁边。七世祖倒是能够找到墓地,但是老人家的墓地太偏僻。我去过一次,找一个当地当校长的兄弟做向导,兄弟是当地人,却也打电话问人。虽然去了一次,但是坐在汽车里却也不十分清楚。后来到了那里还是下来问人,当地人也不知道“七世祖”,我打电话问,终于知道一个叫“王旭初”的老师屋里。原来,咫尺天涯,我们走到了右边,墓地就在左边。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人人都做清明,是好事。但是任何事都不能过头,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规模不能太大,时间不能过长。听说,4月3日,一个40多岁的人做清明死在公路上。车祸?雷击?不得而知。反正,死人了。那个姓氏的人派代表去祭拜这个为了做清明而死的年轻人。前车之鉴。(2016.4.7.)(草稿)2017/12/16读历史,也说“江湖游士”高翥《七律·清明》由于北宋被金国打趴下了,南宋理宗时期,南宋一直寻求外来能力,公元1234年,理宗搞了个曲线救国,与蒙古人联合,灭了金国。蒙古在军事上的胜利,把金国夺北宋丢失的国土和财富全部收于囊中。从此蒙古有财有势,由四川东下,打下襄阳,向南宋步步逼进,围攻武汉的鄂州。那时,江州(九江)知府贾似道,被理宗看重,很快提升中央领导干部。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这就是高翥《七律·清明》中“南北山头墓田”,这就是高翥《七律·清明》中“日落狐狸眠冢”。
理宗死后,由理宗的养子接替皇位,人称度宗。贾似道为相。执掌军国大权。十年度宗王朝,不间断地遭受蒙古重磅打击。度宗死后恭帝上台,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派贾似道带兵长江拒敌,交战于铜陵,宋军大败而逃。吓得恭帝立即招赣州知府文天祥派兵勤王,来保卫临安。天下大乱。每战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理宗时,有浙江余姚人“江湖游士”高翥zhù高菊磵jiàn,他晚年作《七律·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且当醉,一滴何曾到黄泉。此诗,有一句“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非同小可。
冢,祖坟也。太阳下山了,可以看到野狐狸安然地睡在这家祖坟上。欺人也太甚,荒芜寥落也太悲。唯有父母深夜才能逃回来与儿女见面。而且,那平淡无奇的点灯,都认为是值得喜笑的场景,抓丁劳役也太过。则知此诗句,并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种惬意。接下来,也并不是教人贪图于花天酒地,而是弄到点吃的吃完,弄到点喝的,喝完。言下之意,“那些墓中亡人,积攒予世的财富,有什么用呢?”
如果没有历史背景,单看高翥的七律清明。并不能读出悲壮。似乎平淡无奇。只因这“江湖游士”高翥死后,战事更加残酷,更显得此诗悲壮之处。那种国破家亡的人,弄到点吃的吃完,弄到点喝的,喝完。看那句“人生有酒且当醉,一滴何曾到黄泉” 。毫无低俗之气,笔力直透纸背,发人深思。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7-12-17 12:37
读历史,也说“江湖游士”高翥《七律·清明》由于北宋被金国打趴下了,南宋理宗时期,南宋一直寻求外来能力 ...
啊!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指教!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2-18 14:50
啊!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指教!
需要说明,我半桶水,文章左边上角有一个好像是阅读方式什么的,我不小心点击了,所以现在我发表每一篇文章都是这种方式,后面很多广告,没有评论,有没有修改的。所以不但不能回复,甚至看不到评论。我这是在别人电脑上回复您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