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回家(5)
221、回家(5) 老家的生活宁静而舒适。炎天暑热,乡村宁静而悠闲。老家154人,常住人口恐怕不足60个。年轻人都外出挣钱去了,每年怀揣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腊月里开着小车“衣锦还乡”的不在少数。土改时我父亲是下中农成分,在石屋算上等人家。而今我在石屋算穷人,再搞土改恐怕是“领导阶级”。暑假孩子们到父母那里去了,明显感觉没有以前热闹。在家的都是留守老人。我在石屋男人里年龄排行11位,男女排行23位。石屋大约100来亩水田,20来亩地,都是年龄比我大的老人们侍弄。屋里三岔路口边有一个小店,是老年人俱乐部。中午没事都在那里休息,说着鸡毛蒜皮陈谷子烂芝麻,听着电扇呼呼,打发时光。电扇风不及自然风舒适,妻却爱去凑热闹。几位年轻一点的女同胞打点小麻将,开茶馆的又是打电话请,甚至开车接,倍受欢迎。有两户人家从未在小店露面。我的隔壁邻居是一等劳模。夫妇俩年纪都比我大10岁。栽了5亩多地的棉花,3亩多田的水稻,还有花生、芝麻、红薯、绿豆一共3亩多。另外还有一头水牛,两头猪,一头羊。每天早晨我们在床上睁开眼睛就听见他们说话,晚上睡觉醒了还听见他们说话。他们晚上最早11点睡觉,早晨至少4点起床。早饭9点后吃,中饭13点后吃(有一天下午6点才吃中饭),晚饭一般10点后才吃。前天晚上,女主人吃饭时睡着了,脸就伏在饭碗上。孙子、孙女望着忍不住笑。男主人在大桌上吃饭端着碗也睡着了。冷不防坐在凳子上身子往后一扭,一跤跌倒在地上。“咣当”一声惊醒了女主人,一脸米饭,见丈夫躺在地上不能动,忙说“跌死了吧!”男主人没跌死,只是扭伤了腰。第二天还是继续劳动,但腰痛不能挑稻把。读高中的孙子、孙女终于去挑稻把,一担挑四个。一年365天,不论晴天雨天,冷天热天,他们都在外劳动。今年正月初五我看见男人卖藕。用屋里人话说他是“吃人饭,着牛力”。“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大热天,他自己说一天打20桶药水!他们省吃俭用,女主人病了,妇科病,她舍不得去医院诊,“要好多钱!”孙女高中复读要12800元钱,她笑眯眯的给。她的孙女没做过体力活,“在家收谷袋都不帮我一下!”她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啊,该怎么说呢?二等劳模比我大两岁,同黄梅佬承包着我们屋的50多亩水田,还有邻近的100多亩水田。打田,撒种,打药水,什么都是自己干。自家还有几亩棉花和水稻。屋里人说这两家人“只知道干活”。勤劳俭朴,埋头苦干。他们是传统中国人的优秀代表!只不过现在似乎不大合潮流,不很值得夸赞。屋里有一位女同胞丈夫在房地产公司上班,但她也起早摸黑地干,而且做事条理清楚,很会安排,事事做在前面。她的嫂子说“石屋没有她,别人不知道怎么干活。”她是不会享福的。我的几位婶子都七老八十的,儿子媳妇都很有钱。但她们家的地全栽棉花、种花生、芝麻、红薯、绿豆,妯娌们比赛着做。也许劳动健身吧,她们身体都很健康。(2011.7.29)(1453)(2016.11.2.)2017/12/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