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2-25 16:04

224、回家(8)

224、回家(8) 池塘旧事无事的时候常到池塘边转悠。塘里只有半塘水,荫灌早已高高搁起。塘岸边不少地方有塌泻的口子,下风全是各种农药瓶子和塑料袋。塘里水不能作饮用水,也不能游泳,甚至不敢赤脚走下去,怕破玻璃割脚。塘里既看不见游鱼,也没有青蛙。只疯长着蒿柴似的“茅儿烛”,肆无忌惮的从四周向塘中央扩展。还有一种叫不来名字的外来野草。胖墩墩的叶子,圆圆的杆儿,一个劲儿地疯长,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夜之间绿遍全塘。它们是池塘的主人,无所顾忌的独霸一方。啊,老家的池塘,您这是怎么啦?记忆中的池塘是美的化身,充满诗情画意。“青草池塘处处蛙”。池塘是孩子们的乐园。两寸长短的游鱼神出鬼没,游踪不定。青蛙平心静气,圆圆的眼珠望着人,腮帮子鼓动着,但不唱歌。青蛙有惊人的繁殖力,那圆溜溜的珠子里有头有尾巴的老师说叫蝌蚪,我们却叫“蛤蟆头子”。农村女人最勤劳。往往天还没亮,池塘里便传来一声声清晰的锤衣声,仿佛学校的钟声,宣告新的一天的开始。饭前、饭后池塘里热闹非常。女人们洗衣、男人挑水、牧童牵牛浴水,人来人往牵连不断。刚会走路的小孩也不甘寂寞,说着只有彼此听得懂的童言,观赏池塘里的青蛙,游鱼,不时兴奋地喊池塘里的母亲。大一点的孩子们用瓦片“硕片”——让瓦片飘过水面,看谁“硕片”多。多硕一片,多吃一碗饭。饥饿的年月饭是最好的奖赏。也有胆大的家伙赤身划水,事情败露,再怎么打骂,也咬紧牙关,不承认。农村孩子倔强。傍晚前后人们来池塘洗脚,洗澡,游泳,这时小孩都乘虚而入,泥鳅似的在塘边尽兴地玩耍嬉戏。池塘是穷人的聚宝盆。青蛙、游鱼、黄鳝、泥鳅、乌龟、团鱼,螺蛳,蚌壳,螃蟹,各种水生物应有尽有,当然还有小小的水蛇和骇人的蚂蝗。芡实、菱角、水浮萍,可生吃还可喂猪。捉鱼是缺吃少穿年代人特有的本领。洗衣时篼子里放点饭,上面盖两块瓦,沉进塘里叫“张鱼”。放点肉骨头、鱼刺等香味的鱼食,会张一小碗泥鳅、小鱼、小虾之类,是我们的美味佳肴。春夏之交,雨后有水流动了,我们在池塘“张笼”。用一种篾编制叫“笼”的工具,草堵住上边,下边用篾围住出路。泥鳅上水,溜进笼里却出不来。那种纯天然的野生泥鳅才是真正的“水人参”。干塘的时候“蹧塘”最热闹。池塘的水车干了,大鱼捉起来后,队长宣布“放野”。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小孩相互配合。塘里岸上,各尽所能。男人们用“罩”罩大鱼,用“挺网”挺大鱼;女人用“虾梗”梗小鱼;小孩子用篼子篼水面浮小鱼,用手摸“挖浑”的脚鱼。这种热闹场面,现在想来心中仍然甜滋滋的。水瘦山寒的冬天是农民搞水利兴修的时候。塘岸上竖着木排标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挑塘时红旗飘飘,人声鼎沸,歌声、号子声此起彼伏。那是人拉肩扛的时代,两只篼子,一条扁担挑起土来闪悠悠,沉重但快乐。如今挑塘已成为过去时的名词,责任制后再没有人挑塘了,任凭泥沙淤积逐渐把塘填平。冬天的池塘比较冷静,但是结冰后又是一番景象。孩子们围在塘边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冰块上的秀美图案,树叶子,森林,云彩,在想象丰富的孩子们眼里是这样新奇。用石头砸破冰块,大胆的孩子跃跃欲试走上冰块。最壮观的场面是挺“鱼团”。天寒地冻的腊月,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块,深水里的鱼儿结成鱼团,方圆一两米的地方全是鱼儿聚集的黑块。鱼儿在晶莹透亮的冰块底下自由自在嬉戏,毫不惧人。我们看得心痒痒的,却也无可奈何。终于有两位英雄用锄头砸破厚冰,赤脚走进池塘,一挺网下去,拖不动,足足几十斤鱼!岸上欢声雷动,不亚于人造卫星上天!老家一共七口池塘。不知道挖于何年何月,只知一口“新塘”修于解放后的大跃进年代。或许,最早那口池塘是我爷爷的爷爷们的作品。池塘散落在村前、山下、水田的上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字也不富有诗意。上塘、老塘、新塘、中塘、茅屋塘、下茅屋塘、胡毛塘。农民靠天吃饭,水塘与田地同等重要,是薪火相传的祖业。池塘的故事不尽欢乐,也有沉重的。据说一个年轻女人丧夫,要男人帮忙耕田耙地,日久天长,两人好上了,怀孕了。 “寡妇生儿河里丢”,那年头寡妇偷情是最遭人白眼的事。木已成舟,那时又没有堕胎的设备,眼见十月怀胎要生了,女人不敢声张。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地来到池塘里,把身子沉在水下,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生小孩方式。痛苦,羞愧,害怕,仁慈的池塘啊,可给可怜女人一丝安慰?(2011.9.7.)(2016.11.4.)(3)2017/12/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4、回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