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高徐记老人去世了——回家(28)
243、高徐记老人去世了——回家(28)石普水浓浓的硝烟味从屋后飘来,有点香,从昨天晚上一直烧到今天早晨。打开门,还是那股浓浓的硝编炮烟味。一天都没烧尽的硝烟告诉我们,又一个人到天堂去了。石屋又少了一位长者。去世前一天我还见到了他。头发乌黑发亮,梳得整整齐齐。第二天早晨我散步,同屋帮工的一位老兄告诉我,高徐记老人去世了。不可置信,生命漫长,却又短暂而脆弱。虫子死还挣扎一阵呢,怎么老人说去世就去世了呢?但这又是残酷无情的现实。一个鲜活的人,说去世就去世了!阴阳之隔真是一张纸。老人无疾而终,没有经受病痛的折磨。这是人们向往的善果。老人比我大25岁,我把老人叫徐记哥哥。石屋老一辈人更多是喜欢叫他“带阴的”。“带阴的”什么意思?没有专家给下定义。是褒是贬?褒多于贬,恰如其分。“带阴的”是石屋人创作的词汇。任何辞典都查不出来。据说,这个词汇是他的老伴创造的。老人一生最显著的特征是慢,慢吞吞地吸烟,慢悠悠地走路,慢腾腾地做事,慢吞吞地说话。他什么都慢,蜂子螫着屁股也不着急,天塌下来也不会大惊失色。老人最大的美德是性格温和。他说话轻言细语,不急不疾。别人开玩笑取笑他,指责他,冲撞他,他还是轻言细语,不急不疾。他从不跟人争执,甚至连语言冲撞都没有,更不要说跟人吵嘴打架。在家中对妻子、儿女也是宽宏大度。有一回他大儿子把人家缸打破了,人家找上门来。妻子没找到儿子,拿他出气,用拳头打他,他还是轻言细语,不急不疾地说“么事?么事?”“赶得乌龟上山”——他是我见过的世界上第一个性格最好的人!老人出身穷苦人家,据说老家在县城的高大屋。他到没儿子的舅舅家“顶祭”。舅舅姓徐,所以叫高徐记。老人原先家住在毛屋,两间名副其实的天穿地漏的“茅草屋”。1968年才搬到石屋。半辈子穷苦日子,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年年找款,缺吃少穿。老人没读书,据说做过“凿夫”——给有钱的教师当仆役一类。或许近朱者赤吧,他不识字却富有远见。尽管穷,他把大儿子学石匠——“条牛担种,不如手艺在身”;他节衣缩食供小儿子读高中,成为建筑工程师。“生儿胜似我,要钱做什么?”老人身体不很强健,一直拖着一条“橡皮腿”——患有血丝虫病;眼睛也不大好使,一只眼睛有眼疾。印象中干农活他主要是用牛,慢吞吞地耕田,耖田,耙田。他一生一刻也不曾脱离劳动。82岁高龄的他不仅做菜园,还种麦子,插红薯,甚至栽棉花卖钱,种油菜榨油。直到死前不久,把仅有的四斤菜籽油给过年回家孙媳妇,自己不炒菜,吃点咸菜下饭。女儿、孙女买给他的营养食品他舍不得自己吃,让儿子拿去当走亲戚的礼物。“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这话用在他身上再恰如其分不过了。去世前,他留给儿子一个存折,2600多元不同时期版本的现金!那是女儿、孙女、儿子给他的钱,那是他卖鸡蛋,卖棉花的钱!钱数量不多,但却是他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是他牙缝中省出来的!他的外孙女含泪写道:“外公一生节俭。妈妈,舅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外公没有吃过一点好东西,一点菜汤洒在桌上他趴在桌上喝掉……每次我们去,他总是想给点什么,对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外公去的那样突然,留给亲人的却是无限哀思,都在懊恼在他生前的时光没有多陪他坐坐聊聊,起解的时候我看到外公那样安祥,像睡着了。愿外公去天堂享福!在那里一定要舍得吃舍得穿舍得用……”老人胖圆脸,个子不高,身材不出众。然而他是中国劳动人民最典型的代表,浓缩了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忠厚、淳朴。以德报怨。宁可天下人负我,他却不负天下人!他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人走了,轻轻地走了,没有让儿子媳妇服侍过一天,没用一分钱治病——平日里即使有点头疼脑热,挺一挺也就过去了,他没有那么金贵。他一辈子为了儿女。他含笑九泉!他的儿子会找钱,媳妇精明强干,孙女、外孙都是研究生。(2012.4.12.)(1555)(2012.5.14)(2017/12/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