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回家(39)
253、回家(39)石普水“一升米的粽,沿家送;一升米的粑,不够把(给人家)。”农村俗话朴实无华,含义却耐人寻味。快到端午节了,我们过了2000多年的节日却被韩国人注册了。老家的乡亲们并不知道,也不必知道,如同江东64屯归谁一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吃了端午粽,寒衣件件送。”没有考证,粽子是否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端午吃粽却是普遍的事实。粽子就地取材,几斤糯米,一点儿芝麻,一点儿绿豆,一点花生,都是自己种的。再买一点蜜枣,吃起来又甜又香,味美,营养价值高,制作方法简单。去年芝麻没人要,农民们自个儿消费。农民靠天吃饭,靠打工挣钱。屋里有年轻人、老人不会包,妻成了“能人”。几天来东家请西家接,中午在人家吃饭,还拿回几个粽子当工钱。现在农村也市场经济,盖楼,做农活,邻里乡亲帮工也一天100元工资。妻会的手艺也像我,挣不着钱。但是一天有说有笑乐呵呵的,赚个精神愉快,值!最令妻乐不可支的是张龙虾。龙虾算外来物种,记忆中小时候似乎没有这呆头呆脑的笨家伙,现在却很普遍。早晨起来,家中院子里小水宕内咚咚地响,这就是龙虾们看人来时潜在水下,伸手,动脚,弯腰,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可是它们不在乎。妻没有经营头脑,是屋里陪读的小媳妇们先张龙虾的。妻觉得好玩,也干开了。张龙虾成本不高,花12。5元钱买一条笼,在笼屉内放点煮熟了的包菜、洋芋剩饭菜作饵料。龙虾没心没肺,像猪八戒似的贪吃,不假思索的进笼了,成了女人们的俘虏。龙虾身价像我,不高,两、三元钱一斤,大的四、五元钱一斤。妻乐此不疲,早晨一睁开眼睛便起床,比我还早,拿回龙虾像中了彩似的,笑逐颜开。卖回几块钱,炫耀着,有点阿Q。“醉翁之意不在酒”。精神快乐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可惜,不几天她的新笼被人取走了,留下一个破笼。偷梁换柱,分明是我们屋里人干的。啊,我的乡亲!平常见面肯热无比,可是,为了12元钱竟如此动心思。这就是中国农民,一万年改不了的劣根性!聪明才智放在其它事上该多好呀!不该啊,我的乡亲!我为她们难过。之前妻在家做鞋。传统的布鞋,穿着合脚,走路轻快。我30岁前基本上都穿布鞋。后来穿塑料鞋,皮鞋。现在可能是年纪大了,骨头老了,皮鞋,即便是真皮鞋,穿着脚也不舒服。我对妻说,做几双布鞋吧,再过几年恐怕是做不成了,趁着还没很老,做些储备起来。妻年轻时算心灵手巧,做的布鞋穿在脚上人人夸赞,说是“像放在脚上一样”。女人们找她要鞋样的人不少。后来没时间做,做了也不见得穿,皮鞋时髦。而今老了,觉得还是布鞋实用。风水轮流转。人啊,此一时,彼一时。院子里成熟的西红柿红扑扑,油光水滑。下午放学后,有点饿,用开水泡泡,连皮生吃,酸酸的,甜甜的,比桑葚、麦泡儿味足。西红柿味美营养高。我的西红柿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比市场上农药、化肥催熟的西红柿那是不可同日而语,是城里人可望不可及的。吃着,吃着,一种阿q式的乡巴佬优越感油然而生。下午回家,我第一件事是把桶里水提到水缸里,第二件事是吃西红柿,第二件事是扎油菜禾把。我家像原始社会似的明确分工。每日里我做着半男半女的活儿,洗衣,担水,劈柴,其乐无穷。现在我是熟练的洗衣工,洗衣是早晨散步后的功课,习以为常。说担水,其实是用手提,佐坝的自来水不干净,把水龙头拧小一点,一点一点的滴,清洁卫生。劈柴或用镐锄劈木柴,还包括把油菜禾扎成小把。这活妻不喜欢做,我却乐此不疲。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走进现实生活中,从用脑到动手,劳逸结合,相得益彰。上世纪阿尔巴尼亚“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我不伦不类,从最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走向最原始的简单劳动,返朴归真,一会与天南地北的朋友交流,一会从事最简单的原始劳动。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怪胎。(2012.6.27)(1526)(2017/12/2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