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回家(49)
263、回家(49)石普水下雨了!沾台风“苏拉”的光,气温终于降下来了。台风“苏拉”台湾降雨量1800毫米,电视镜头中记者采访现场塌方,差点遇险。古人伟大,创造了“伏天”这个名称。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古人认为最热的夏天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俗话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天气特别热,太阳似乎要把水泥地面它晒穿似的。我每天出门都打着伞,水泥地上滚烫的热气散发在人身上,像在火炉上烤似的,全身都被滚烫的热气包裹着。我其实不很怕热,7月31日下午4点,我在家出门到走廊下,滚烫的热气顿时袭来,身子一颤,啊,“六月日头滚油煎”!我不敢出门,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第二天上午我走小路,水泥地面上太热了。地里庄稼的叶子全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六月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雨水实在太重要了。“六月落连雨,狗不吃剩饭”,这话有道理。农村俗话说“十二个风暴赶过秋。”我们以前做庄稼时,六月的风暴特别多。割早稻的时候,下午本来天气晴朗,一会儿乌云压顶,顷刻间大雨倾盆。老天爷在惩罚人类。环境恶化,以前晴天、下雨是运动战,现在是持久战,持久高温37度。院子里两棵丝瓜禾一天早晨要浇一桶洗衣水,中午叶子还是蔫蔫的垂头丧气。庄稼人永远只能是“升米把柴”,永远靠天吃饭,饿不死,但绝对发不了财。今年小麦收成很好,但是成熟时天老是下雨,“收不进箩”。怎么办?谁能“丢石头打破天”?去年芝麻收成很好,但是价格好低,每斤只卖5元钱。天灾,人祸,农民势单力薄,任人宰割。妻今年栽了几分地的棉花。我本来反对栽棉花,妻说,栽棉花给孙子孙女打棉絮,我觉得有纪念意义,也同意了。整地呀,下种呀,移栽呀,锄草呀,施肥呀,打药呀,整枝呀。庄稼如绣花,七手八脚的,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现在棉花落叶子,打药,打药,从佐坝买药到王岭农技站,无济于事。最后自己分析,原来是村里发的肥有问题——两户人家追了这种肥都这样。可是那肥料袋上面却是写着可做棉花肥料的。怎么办?农村俗话:“做外了庄稼一年穷,讨老婆一世穷”。种了一点白豆,密了,肥料多了,苗疯长,收成肯定不好。只有花生,老成持重,遇事不慌。去年湿的都卖2.2元一斤。红薯生命力旺盛,不很在乎天气,这是优秀生物品种。太阳发威的日子,只有隔壁的夫妇和承包户出去做事。做楼房的石匠和木匠也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想起了那句名言“亏了是石匠,如果是一个人活活热死了!”以前流传的一句笑话,其实,这话不错。“人”与“民”旧时是有区别的。有钱有势的是“人”,贫苦百姓才叫“民”——石匠自然也是“民”。大热天里劳动的自然不是有钱有势的“人”而是要钱不要命的“民”。我其实也可以勉强算是人的。可以在家打开后门享受阵阵凉风,坐着,躺着,看书,看报纸,满惬意的。但是我到佐坝不是为挣钱去的。我是一个劳碌命,坐的时间长了又心猿意马,坐卧不宁,想着电脑。稀里糊涂写了800来篇博客,我想整理整理,按内容分为“八大块”:“讲坛三味”、“龙湖烟云”、“六顺松滋”、“百味人生”、“悠悠岁月”、“人物春秋”、“博客跋涉”、“东施效颦”。目前已开始整理了两类,把“讲坛三味”放在“中国教育人博客”,把“龙湖烟云”放在QQ空间。边整理边修改充实内容。写博客是枯燥的,修改博客却有滋有味,有时孤芳自赏,津津乐道。我性子急做事却少慢差费,“七日七夜屙不得一寸屎”,进展缓慢,但我不急,有的是时间。慢工出细活。(2012.8.4.)(1455)(2017/12/2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