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听课——回家(140)
311、听课——回家(140)石普水11月13日,我们学校到新兴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算“特邀代表”吧——洪群武校长专门打电话叫我去玩。听课时间是下午一点半,我搭顺风车去新兴。不过我没有去听课,在路上溜号了。我是借机到虞正宜老书记家拜师的。老书记家恰好就在去新兴的水泥路旁边。一个长长的菜园子里,各种各样的青菜应有尽有。老书记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菜园子靠近楼房旁边各种各样花儿开得热热闹闹。老书记在家,正在房里抄写一个中药处方。书房就是寝室。向南的窗户下面放一张桌子,上面都是书;旁边一个睡匮,上面也是书。老书记今年整整84岁了,可是精神矍铄,看不出一点老态龙钟,尤其可贵的是思维晰,记忆力非常好。老书记军人出身,生活阅历极富传奇,一肚子人生故事,退休以后学习写诗,诗写得炉火纯青。我对他倾慕已久,本来准备跟他好好讨教。可惜他没有吃饭,要留我在他家吃饭。我是刚刚吃过饭的,所以不方便长时间停留。向他讨要了一些花籽儿和他的诗集《归来闲笔》,就告别出门。哪天,再来讨教吧!老书记屋前面是公路,屋背后原来也是公路,现在废弃了。公路后面是松树林,空气新鲜。居闹市却不吵闹,一个难得的好住处。果然十月小阳春。与老书记告别,出门走在水泥路上,艳阳高照,感觉身上暖洋洋的。信步来到王岭街信用社旁边一个叫吴子林的老诗人家,老人打牌去了。老书记是楹联协会会长,吴子林老人是秘书长。我本无事人一个,写写博客打发时间玩儿,佐坝诗词诗词楹联协会的诗人们“拉郎配”,给了我一个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的虚衔。我虽然写了900多篇文章,却没有写一句诗。写不出来,我没有诗歌天赋,俨然成了一个现代版的东郭先生。几次跟这些耄耋之年的老诗人们开会,彼此熟了。罢罢罢!或许我命中注定与诗歌无缘,或许我拜师心不诚。本来想下午向前辈们学习,谁知阴差阳错,竟然错失良机。几时再立雪程门?我走到新兴中学。新兴中学大门是电动门,门卫一按电钮,大门轻轻开了。气派!当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天没来?这里却鸟枪换大炮了。记得新兴中学右边原来是一片低洼地,上面杂生着零落落的野树。如今,这里填平了,上面全部浇上水泥,安了单杠、双杠,台球桌,是师生们课余时间活动的场所。我径直往校长办公室走。两个洪校长都在,还有尹督学,也在。尽管我喜欢听课,理论上还算学校政史教研组成员,但是,我仅仅只是一个“督学”,世界是年轻人的。“督学”算老几?领导?还是老师?一个老怪物去听课,评课,他们可能感觉别扭,不自在。自重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告诉自己。洪校长要去参加评课。我一个人静悄悄上网,到我的几个博客上逛逛,冷冷清清,没有人评论。我兴味索然。又看了一会报纸《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一篇《农村教师没有尊严哪来教育公平》,文章说:“周口农村教师,20年工龄中级工资1800多点,养家糊口都困难,村里最糟糕的房子不是低保户的就是农村教师的。做人如此,何来尊严?”这是人民网“强国论坛”9月12日的一条帖子。另据人民网,“教师网友晒工资:大多2000元左右,农村代课老师不到1000元”。农村教师生活状况如何?网帖的数字给出了直观的说明。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收入状况的缩影:月收入比农民略好,收入水平低;收入涨幅没有城市大,与城市教师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另外,和城市相比,农村环境艰苦,很多老师需要“走读”,交通、通讯成本较高,农村教师生活仍然很清苦。看不下去。“农村教师没有尊严”!活生生的事实让人心情沉重。我走出校长办公室,出去转转。校门前路两边都是楼房,东边一户人家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现在退休到县城去了,铁将军把门。旁边有人吃饭,不要说那是陪读的。我信马由缰来到学校东边,山上松树郁郁葱葱。没有人家,这里环境安静,空气新鲜。位置离乡政府王岭街不远不近,是一个理想的办学场所。放学后,洪校长陪我到校园转。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从南到北,西边是办公楼、教学楼、崭新的学生寝室、规范的篮球场、气派的厨房餐厅;东边是体育活动场地、老师宿舍、偌大的运动场已经平整初具规模,只是中间还有一栋旧民房。这就是原来的厨房,当年我们常来常往,如今它年老色衰,象我一样退出江湖。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我感慨。新兴中学当年叫“禽场”——一个养鸡鸭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改建中学,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篮球场旁边看到了新浪博友“生命如蝉”。一个绝顶聪明的老师,经营着“编辑式”的博客,自己很少写,博客内容却五花八门,别具一格。平时来去无踪,潇洒自如,快乐神仙。他的舅舅是我高中同学,当年我们都是中学代课教师,他不甘寂寞,去当村官,如今在上海教书,也是一个聪明人。篮球场旁边还看到了一个qq好友。2008年4月20日,他在我网易博客发表评论:“无意中于本周拜读了老先生的作品,真是写得太好了,用地道的佐坝话写您真实的生活感悟------它是一部史书,让我们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生活情景;它是一本哲学,让我们另眼看待人生、社会和身边的人与事;它是一部文学巨著,让我们从隽永深刻的字句里静品生活............读后如食佳肴,口齿留涎。获益匪浅!”署名是“新兴中学黄红结”。那是我直接在电脑上写的第一篇文章——《塘岸上的那蓬刺树》。他乡遇故知。老实说,第一时间,很感动,很温馨。黄红结,熟悉。当年我教政治,他是中心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我的业务领导。他科班出身,我半路出家,他给我帮助、照顾很多。佐坝乡政治课教学在以他为组长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教研组长本来就是教导主任的“储君”,只是他们学校人才济济,黄老师至今依然还是教研组长,一当当了十几年。黄老师还是我博客指导老师,后来加我qq好友,到我的qq空间,给我很多鼓励。他是评论家,自己很少动笔写。但是对我的鼓励细致入微,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一直想当面表示感谢,这次总算了却一桩心愿。吃饭喝酒后,到洪校长房里玩。看到他参加“长三角名校长研修班”论文——《为农村初中生的“成人”奠基》,这篇论文发表在《文化引领立德树人——长三角名校长办学思想集粹》一书。难能可贵的是同时还选择发表在另一本《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第4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成果集》,这是优中选优!洪校长国家级的名校长,硕果累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新兴中学来日方长,前途无量!期待着。(2014.11.15)(2018/1/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