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2 16:47

为了黄龙飞舞

为了黄龙飞舞石普水龙是吉祥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月2日,数九寒天,强烈的寒潮来袭,屋边残雪冰凌还明显可见。宿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姜晓蕾、88岁的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方济仁、秘书长刘鹏程、宿松周刊、文广新局、文化馆一行八人来到破凉镇永丰村吴家大屋观看黄龙舞灯。吴家大屋是一个典型的畈区。400多人的大屋场坐落在田地中间。村子前面一口大池塘,池塘旁边黑压压的一大群妇女、老人、小孩,熙熙嚷嚷,热闹非凡。远远望去,人群中间有一个高高昂起的龙头格外醒目。走近一看,龙头上戴着戏台上那种威风凛凛的官帽,两粒圆圆的大眼珠子,大大的嘴巴,长长的胡子,龙身盘着,一共七节,里面放着两节电灯泡。龙尾高高翘起,一动不动。第一次看到盘龙,一个非常精致的工艺品。20多个舞龙者全部穿着崭新的古装衣服,有黄的,也有红的。五个人组成的乐队,节奏和谐地敲锣打鼓。表演者向我们展示了动态黄龙。第一队两个人拿着一根竹竿里面放着灯笼,第二队是掌彩的。第三队一个人手里拿着红红的彩珠,像导演,龙头跟着这彩珠转动,这就是所谓的“龙戏珠”。龙头大哥双手用力地举起龙头昂首阔步,龙身、龙尾随着它滚动,威风凛凛,煞是壮观——这是“游龙”。晚上,黑夜里,这个庞然大物随着龙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明忽暗,仿佛是真龙在盘旋飞舞。站在岸边还能看见池塘里也有龙在盘旋飞舞,分明是两支龙在舞动,在争斗——那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境界,令人大开眼界。朔风依然凛冽,我们都不禁拍手打掌,忘记了寒冷。在短暂的间隙里,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分会会长何成旺向我们介绍说,这里舞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已经频临消失的危险。舞龙的都是一些七老八十的老年人。最小的都60多岁,龙头大哥已经做曾祖父了。扎龙的老人已经81岁了。乡贤分会常务副会长老家是这里人,费了很大的功夫把这些老人们动员起来,并且帮他们 “化缘”,向政府、成功人士要了一点经费买了一副锣鼓和古装。这黄龙看似篾片,实际上是稻草扎成,目前能扎龙头只有一个81岁而且已经患癌症了的老人。抢救舞黄龙迫在眉睫,破凉镇乡贤文化研究会分会以抢救舞黄龙为己任,做了非常艰难的工作。扎龙的是老人叫吴金旺,12岁从一个80多岁的吴洪记师傅学艺。他说,扎龙必须用糯谷的稻草,要选择好的稻草,而且不能用机械脱粒,必须是人手工一把一把地“刷”shua。扎龙要整整两个月时间。扎龙必须正规严格的师徒相传。好多年以前,有一个屋场里两旁边有个吴姓的人非常羡慕舞黄龙,天天偷偷地来看扎龙,回家也在偷偷地扎龙,结果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而且怎么也治不好。无可奈何,他只得到黄龙面前来忏悔。说也奇怪,病也没治,竟然好了。老人说,每年正月十五以后必须“灿龙”——就是把龙烧掉。为什么烧掉?老人说,以前每年正月十五以后,人们白天在外面能够可以看见放黄龙的屋里一缕青烟盘旋着一直上天,那就是“龙现身”——龙要上天了!而且“灿龙”必须郑重其事地请道士做法事,在河边去烧。扎龙还必须一扎就要三年,中间不能停。我在电话里采访了龙头大哥。龙头大哥叫吴松桥,69岁,20多岁开始学习舞龙。文化大革命中舞龙停止了,改革开放以后中间舞了一年龙,后来年轻人出门了,他们也都老了。他说,龙头有40多斤重,两手舞起来,必须有劲,还要得法,要恰到好处,才能带动后面的龙身、龙尾——这就是所谓四两拨千斤。现在,他已经培养了4个年轻人,他们都在学习舞龙,能够舞龙头了。龙头大哥在吴家大屋德高望重。对于来舞黄龙的龙去脉如数家珍。说他们族谱里有具体记载。第一代师傅叫吴德辉,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聪明人,职业是裁缝,清朝雍正年间从江西学艺来的;第二代师傅叫世相,第三代叫家邦,第四代叫国昌,第五代叫永茂,第六代叫徐妙,第七代叫兴林,第八代叫方贤,第九代洪记,现在81岁的吴金旺是第十代传承人。龙头大哥说,黄龙是有灵气的。以前附近很多人夜里都望见放黄龙的屋里一条白雾盘旋着一直上天;在正月十五以后也看见屋里一条黑烟上天,所以每年必须“灿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看来,里面可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近乎宗教色彩的东西。以前附近一些人家不生孩子,或者没有生男孩子就来铰龙须,非常灵验,他亲自经历过很多人。龙头大哥说,他们屋场地脉叫“眠牛睏草堆”。舞龙者大都健康长寿,八、九十多岁的人岁很多,而且力大无穷,能够挑300多斤重的东西。他的伯父当年能够挑280多斤老称的东西,他亲眼看见。他们屋场还中过举人。两位老人都说,他们舞黄龙是从江西一个深山老林里学习来的。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第一代师傅秘而不宣。但是,他们知道,当初黄龙传出来的那个地方,从此没有舞黄龙的。他们现在是中国舞黄龙的唯一传人。2018/2/5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23-6-28 16:02

{:5_15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了黄龙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