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19 16:26

【讲台三味】120 、从茅屋到高楼——亲历农村学校30年

【讲台三味】120 、从茅屋到高楼——亲历农村学校30年1973年,我在一个叫“袁咀”的河边乡村读高中。学校名叫“宿松县工农中学”,两个班,教室中间是木头支撑的“驭梁”和“裂架”,教室两边是四个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木门木窗棂。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寝室是茅草房,冬天早晨七点钟里边还很暗。教室和寝室中间一块平地,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这就是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活动场所。没有商店,煤和米,每星期都是我们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听着稻花油菜花香,我们高谈阔论,兴致勃勃。——这是当时的农村高中。这年底,我高中肄业到小学代课——从河边茅屋到乡村茅屋。我代课的小学是当时的辅导小学,五个年级四个教学班,120多个学生。辅小下边还有三个“村小”,一个教师两个年级10多个学生,1块多钱学费书本费,女孩子每年生产队补助30多个工分。教室全部就地起材,山上砍树,田里切土砖砌墙,稻草盖的茅屋。“课桌”是土砖砌成墩子上边放一块木板,凳子自带。几块木板钉在墙上油漆刷一下当黑板,一块犁田的旧犁铁当“上课铃”,吊在教室门边,没有钟,更没有手表,时间由老师自己掌握。老师都是生产队里有文化的社員,大多小学毕业或初中没毕业的。1976年,由于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该升初中了,但当时初中只有三个班规模,各村都应运而生小学“戴帽”附设“初级班”,我也由小学毕业班老师成为中学教师。第二年,小学生增多了,缺少教室,我的“初中班”转到村(当时叫大队)的种子场。在一个环境优美宁静,空气新鲜的花香鸟语的山坳里,有一间茅草房子是我的“佐坝大队‘五·七中学’”,两个民办教师,20多个学生,有一块 “学农基地”。——这是实实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七’初中”。学生学文化也学农技,不统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那年,我随着我的“‘五·七’初中”一起来到佐坝初级中学。佐坝初中三个年级六个班,千篇一律民房,四周火砖内墙土砖,两间房子中间用木头支撑的“驭梁”“裂架”,木窗户木门,跟我5年前的高中一样。第二年乡政府(当时叫人民公社)柴油机发电,每晚6—10点发电照明——我们第一次享受现代文明,享受改革开放成果。1980年学校买了一部日本三洋牌11英寸黑白电视机——这在佐坝是天外來客,曾轰动一时,晚上好几里外有人来看新奇.1988年,改革开放10年后,学校破天荒地建起了第一幢楼房,两层共22间住宿楼,几万块钱全是东拼西凑来的。14年后的1992年学校新建一幢教学楼,正规设计图纸,公共招标,组织验收。20多万元钱由教育局立项拨款,乡政府“教育集资”,两层三间,6个教室。19年后1997年, 18个教室的三层教学楼巍然屹立在佐坝街头,老远老远就能望见,成为佐坝一景,新世纪开始头年,学校建起24间三层综合楼,自费配制31台电脑,学校鸟枪换大炮。从茅屋到瓦房,从平房到楼房,30年三个大台阶——我很幸运,亲历时代教育之大变迁。(2008.11.29)(2018/3/1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台三味】120 、从茅屋到高楼——亲历农村学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