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三味】139、半部《论语》治天下
【讲台三味】139、半部《论语》治天下
去年到我一个学生家,他妻子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当老师,她的学生很多都是数、理、化“奥赛”冠军,有的甚至三科都是。她说每门功课资料、试卷不少于10本,学生们名副其实的“拖着书包去上学”。 我在农村中学教了18年语文,一直强调“开卷有益”,要求学生课外多阅读,多多益善,但是那时农村孩子课外书都不多。 我教18年毕业班政治,一直奉行“半部论语治天下”,学生只有一本《基础训练》,一本《综合练习册》,如此如已。甚至,不少家长在外面买书寄回来,我只要求学生课后翻翻。我还告诉年轻教师,宋初宰相赵普死后他的书箧里面只有一部《论语》。他说:“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赵普是一个成功的宰相。 我为什么不要求学生多买教辅书呢?因为在学生、家长眼里,政治学科不是主要学科。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数学、英语、语文上面。政治资料再多,牛不喝水强按头是空费力气。学生公开不做,或者像小学生一样抄答案,有什么用? 现实情况是,上级领导不允许学生订资料。大会小会一再强调教师不能订资料得回扣。呜呼,几个小钱的“回扣”值得领导们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教师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岂能为百十块钱惹火烧身,玷污一世英名?教师人格就这么下贱? 学生埋怨订资料。我一个亲戚孩子在实验中学读书,去年春节期间,七门功课都是每天一套试卷。孩子怨声载道,背后把老师的祖宗八代骂了一百八十遍。何苦? 而且,订多资料了教师自讨苦吃。资料并不是发下去就大功告成。五花八门的资料教师得自己得先做一遍,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做,不然学生越做越糊涂,必要时还得收起来检查批改。 考分是硬道理,“成者王侯败者寇”。资料多了领导、家长、学生不愿意;考不出成绩,不管你多老的资格,家长都会说你懒!“误人子弟,打入十九层地狱”。 懒学生,累先生。所以,学生教辅资料少了,老师的事却反而多了。“船上减,舵上加”,就是这个道理。上新课,我注意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平时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上课时,一个问题学生没有懂透彻,下一节课接着来,不煮夹生饭,不抢进度。步步为营,一把火烧香饭才好吃。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求全体学生都懂,都理解,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发动学生找相应的例子证实。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记住了,这才算是夯实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综合运用,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考场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课堂提问必须有代表性,眼睛盯着大多数。 其次,必须有引领发散作用的题目。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教学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不是量的积累,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每个字抄20遍”!教学精髓在于让练习发生质的变化。为了不让学生搞题海战术,老师自己必须下题海。备课搜集经典、生动的案例,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每节课后挂一个题目在黑板旁边,让学生思考。上课前提问,大家讨论,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第三,“三十六计,攻心为上”。教师高明与笨拙,不在知识多少,而在于能不能不动声色的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热爱这门学科,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琢磨怎样发动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研究,主动找老师讨论。老师不是吓人,不是唬人,不是磨人,明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学生热爱的老师。复习巧安排,还分三步走。 “走进课本”。引导学生画“知识树”,由树干画到树枝再画到树叶。学生把每一课的“知识树”画得枝繁叶茂,便能成竹在胸。 “走出课本”。搜集本年度国际、国内、省内大事,即“时政热点”,找学生身边、学校、家庭的事,让学生有的放矢的用课本上的知识来分析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 “走进试题”。学习复习最终还是为了考分。要让熟悉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窍门,进行专项练习。熟能生巧。最后的冲刺阶段,则根据“考纲”设计几套试题,进行荷枪实弹的“实战”演习。(2012.11.23.)(2018/3/24)
我读书时老师认真负责,我们没学会的会在下一堂课上给我们继续讲,直至我们学会。不像现在。。。。。 所谓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重视儒家学说,炒作出来的好评。而且发生在阳奉阴违的赵普其人。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窃国夺权的,始作俑者,其中就有赵普。所以赵普有三任宰相的机会。赵匡胤死后,赵匡义坐台,为皇帝夺权,皇帝夺权不遵《论语》,为皇帝搞中央集权,皇帝治国要用《论语》。赵普就是为了迎合皇帝的需要,故作姿态地说出了个“半部《论语》治天下”。
假设赵普不是迎合皇帝,治国要用《论语》。而是赶上了批林批孔文化大革命,也“半部《论语》治天下”,必然会被打倒。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对照赵普因受贿被削权罢相,赵普受贿,不但“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而且“半句论语也没有”。例如《论语·为政》,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依据孔子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一下赵普的行为。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正好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宋太祖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宋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辅政,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宋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不久,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我想说,赵普得到赵匡胤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算少。但是,赵普并不像《论语·为政》有耻且格。赵普虽然是宰相,也不过是“民免而无耻”。只是比民贪投得更厉害些。赵普实际上,还不如民免于犯罪,比民无耻得更厉害些。已经贪污受贿犯罪了。
所以,吹嘘《论语》吹得越是厉害,标榜自己,或换着法互相鼓吹完美,吹得越是厉害的,后来真相大白时,被揭发被披露的,就越显得丑恶。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的是事情没有到最后真相大白。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能“半句《论语》律己”。所以赵匡胤罢了他的宰相。
曾几何时,害得个个语录不离手,天天背诵老三篇。到头来真相大白,那个形左实右的一刷齐,直至那个伪君子坠毁于温都尔汗而告结束。如今不讲半部论语,也不讲别的什么书。不也是国富民强吗。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兴起了大辽契丹,那是一个辽阔疆域的国度。从平壤以北到鄂霍次克海西岸,包括大兴安岭以北,包括外蒙古。汉人后周王国,正在契丹入侵河北正定的时候,国家军事权力下放,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设置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地方各节度使拥有治民而不能救国的军队,七岁的恭帝柴宗训,派遣后周驻扎在商丘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御敌。结果,赵匡胤揽到了大军统领权,发动了陈桥兵变,做了大宋开国皇帝。由于是阴谋得逞的,还用阴谋“举杯失兵权”的办法。搞了个中央集权。
评说各地拥兵自重,外国入侵,谁也不愿意为国家大事牺牲既得利益。恭帝柴宗训,权力下放,活该失去江山。《荀子·正论》“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可以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从这个角度上讲,赵匡胤可以推翻柴宗训,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宋,抵御外来入侵。但是,接下来赵匡胤的(为政)做法,也是失信于人的假孔孟之道。根本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金陵李煜降宋为例。金陵李煜以南唐后主降宋,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降宋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兑现承诺,把个李煜后悔的不行。公元978年七夕,降宋南唐后主42岁生日,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词而毒死了他。
如果说毒死李煜也是治国,但绝对不是《论语》内容,最少不是《论语·为政》内容。李煜的《虞美人》,并不光是写他个人不幸,而是写整个南唐故国不堪回首。写整个南唐包括南唐人民不堪回首。南唐人民如此,整个大宋人民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说半部论语辅佐赵匡胤治天下,半部论语辅佐赵匡义治天下,是假内容。
从毒死李煜因为诗词来看,可知一个被赐封“违命侯”的官,都没有言论自由。那么,平头百姓又有多少话语权呢?话语权都没有,还算《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吗?赵普乘职务之便,触犯禁律走私木材,专权使百官忌惮,都是违背《论语·为政》的。所以说赵普伪善,他说一套做一套。老汉我不喜欢他。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3-25 11:07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兴起了大辽契丹,那是一个辽阔疆域的国度。从平 ...
谢谢老兄!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