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28 10:45

袁咀,我们的高中

袁咀,难以忘却的记忆石普水,代笔于七三级工农中学全体同学5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高中。当年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记。我当时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写了几句话: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
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
那是1973年正月,我们51个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读书。说是学校,其实,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我们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屋面依然盖着茅草,春天早晨七点钟房里还很暗。双人床睡觉翻身时吱吱呀呀,我担心滚到地下,在床厅两头围上几圈草索。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我们的高中1971叫佐坝“五。七”中学,第二年叫 “工农中学”,农村人都叫“农中”。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的高中,让人想到马致远的那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高中有一口钟。每天早晨钟声敲响后,我们都迅速爬起来读书。带我们读外语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来自省会合肥。笑眯眯的,亲切,随和。先生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看上去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不了多少,学俄语的,说一口合肥口音的普通话,读一口地地道道的英文。而这以前我们的初中外语老师则仅仅能读几个单词,我们都用汉语在下面标注读音。督促我们读语文的老师只有中师学历,毕业于太湖师范,因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以在教师奇缺的年代他鹤立鸡群,被选拔到高中来当教师。学校所在地叫袁咀。我私下里琢磨,“咀”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程咀、龙洋咀、周咀,都是这种形状的地方。袁咀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 60户,284人。据说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旁边有一棵宝树,除夕子夜开花。庙旁边两亩面积的塔神墩,夏天没有蚊子。是否确有其事,我们都不知道。印象中的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可以一看以外,学校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奇特景色,甚至连古人所谓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没有。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那口古铜钟。每天三餐最后的一节课,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望眼欲穿地看着那口铜钟,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醉卧沙场君莫笑” ——肚子不饱,思想不通。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特长是会吃饭,最多的话题、最大的爱好是比吃饭、吃菜,最美好的理想是吃饱饭。这样的故事多多。学校教室与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是当年栓猪、栓牛的场所。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是高中的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健身活动的场所。更多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油茶田边散步,到村子里溜达,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学校旁边没有商店,我们也没有钱买东西。每星期我们从家里背着米到学校,只有几毛钱的柴火费。学校生活的煤和米是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闻着油菜花香,高谈阔论,兴致勃勃,没有丝毫感觉劳累。每个星期六,我们都步行十多里路回家。上学时,破布包里放着几斤米,一个鹭鸶筒里装着盐很多油很少的抐菜、腐乳、豆豉、辣椒酱。一年后,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见面,当年生龙活虎的小青年都两鬓苍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沧海桑田。历经艰难困苦的我们,曾经是那么不幸,我们经历了一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岁月,我们又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我们读书的黄金时代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没有颓废,我们是积极进取的一代。我们是那一年正月通过考试筛选而进入高中的。这是文革期间唯一一次考试入学——后来批邓称为“智育回潮”。尽管没有升学希望,但是我们学习都很认真,很刻苦,几年后高考我们很多同学一举成名,都得益于这里的学习。我们有同学从农民的儿子成了洋博士、优秀科学家、成了高级军官、地方干部,这是袁咀的骄傲。更多的同学毕业后当上了园丁、基层干部、成为企业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撬起整个地球,但是我们一直在寻求杠杆,能够在支点上成就完美的自我。我们辛勤劳动,诚实做人,反馈社会,对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的贡献。我们无愧于时代!感恩我们的父母。农民出身的父母能够把已经是劳动力的儿女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有一个星期日,我的父亲在大队开会,我去拿钱时,父亲从所有的荷包里掏给我的都是一些分币,数数,不到四毛钱。旁边人说,你给儿子这一点钱?父亲笑笑说,我只有这么多!这一年我的父亲这一年整整60岁,是真正的老头,而我已经是劳动力!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没有升学任务的年月,我们的老师却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我们的老师博学多才。教我们的数学、物理是同一个老师,聪明,博学多才,反应问题快,讲课深入浅出,容易被学生接受,非常受学生欢迎。军人出身的政治老师,胖胖的,对学生和蔼可亲,讲课笑眯眯地,常常是口语“伢儿啊”,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兄长。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毕业于江西劳动大学,非常敬业。每天晚上他都来到寝室查看。听到外面脚步声,有人学着他的外地口音问“哪一个?”——这是“假李鬼遇到真李逵”,我们的老师宽宏大量,只是回答“我问你是哪一个?”没有追究,没有呵斥,寝室也终于寂静无声。44年过去了,我们进入了老年,记忆已经开始衰退,然而,发生在袁咀的那些往事,却非常清晰。怀念那所异乎寻常的高中,怀念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甚至想,可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一所高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当年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读书!龙湖书屋石普水于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2406字)联系方式    电话13074063193 QQ306678504邮箱306678504@qq。Com袁咀,我们的高中5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曾经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高中。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记。我当时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写了几句话: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
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
那是1973年正月,我们51个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读书。说是学校,其实,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我们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屋面依然盖着茅草,春天早晨七点钟房里还很暗。双人床睡觉翻身时吱吱呀呀,我担心滚到地下,在床厅两头围上几圈草索。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我们的高中1971叫佐坝“五。七”中学,第二年叫 “工农中学”,农村人都叫“农中”。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的高中,让人想到马致远的那首诗——“老树古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高中有一口钟。每天早晨钟声敲响后,我们都迅速爬起来读书。带我们读外语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来自省会合肥。笑眯眯的,亲切,随和。先生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看上去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不了多少,学俄语的,说一口合肥口音的普通话,读一口地地道道的英文。而这以前我们的初中外语老师则仅仅能读几个单词,我们都用汉语在下面标注读音。督促我们读语文的老师只有中师学历,毕业于太湖师范,因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以在教师奇缺的年代他鹤立鸡群,被选拔到高中来当教师。学校所在地叫袁咀。我私下里琢磨,“咀”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程咀、龙洋咀、周咀,都是这种形状的地方。袁咀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 60户,284人。据说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旁边有一棵宝树,除夕子夜开花。庙旁边两亩面积的塔神墩,夏天没有蚊子。是否确有其事,我们都不知道。印象中的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可以一看以外,学校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奇特景色,甚至连古人所谓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没有。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那口古铜钟。每天三餐最后的一节课,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望眼欲穿地看着那口铜钟,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醉卧沙场君莫笑” ——肚子不饱,思想不通。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特长是会吃饭,最多的话题、最大的爱好是比吃饭、吃菜,最美好的理想是吃饱饭。这样的故事多多。学校教室与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是当年栓猪、栓牛的场所。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是高中的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健身活动的场所。更多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油茶田边散步,到村子里溜达,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学校旁边没有商店,我们也没有钱买东西。每星期我们从家里背着米到学校,只有几毛钱的柴火费。学校生活的煤和米是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闻着油菜花香,高谈阔论,兴致勃勃,没有丝毫感觉劳累。每个星期六,我们都步行十多里路回家。上学时,破布包里放着几斤米,一个鹭鸶筒里装着盐很多油很少的抐菜、腐乳、豆豉、辣椒酱。一年后,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年高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所有美好的记忆又都留在我开始衰老迟钝的大脑中。如今再见面,当年生龙活虎的小青年都两鬓斑白,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沧海桑田。历经艰难困苦的我们,曾经是那么不幸,我们经历了一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岁月,我们又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我们读书的黄金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没有颓废,我们是积极进取的一代。我们是通过考试筛选而进入高中的。这是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抓教育的第一次,也是文革期间唯一一次——后来批邓称为“智育回潮”,我们赶上了,很幸运。在袁咀尽管没有升学压力,我们学习都很认真,很刻苦,几年后高考很多同学一举成名,都得益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同学从农民的儿子成了洋博士、顶尖科学家、成了高级军官,这是袁咀的骄傲。更多的同学当上了园丁、基层干部、成为企业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撬起整个地球,但是我们一直在寻求杠杆,努力在支点上成就完美的自我。我们辛勤劳动,诚实做人,我们无愧于时代!感恩我们的父母。农民出身的父母能够把已经是劳动力的儿女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有一个星期日,我的父亲在大队开会,我去拿钱时,父亲从所有的荷包里掏给我的都是一些分币,数数,不到四毛钱。旁边有人说,你给儿子这一点钱?父亲笑笑说,我只有这么多!这一年我的父亲整整60岁,是真正的老头,而我已经是劳动力!感恩我们的老师。在特殊的年月,我们的老师却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我们的老师博学多才。教我们的数学、物理是同一个老师,聪明,博学多才,反应问题快,讲课深入浅出,容易被学生接受,非常受学生欢迎。军人出身的政治老师胖胖的,对学生和蔼可亲,讲课笑眯眯地,常常是口语“伢儿啊”,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兄长。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毕业于江西劳动大学,非常敬业。每天晚上都来到寝室查看。听到外面脚步声,有人学着他的外地口音问“哪一个?”——这是“假李鬼遇到真李逵”。但是我们的老师宽宏大量,只是回答“我问你是哪一个?”没有追究,没有呵斥,寝室也终于寂静无声。44年过去了,进入老年的我非常怀念那所高中,怀念我们的老师,怀念我们的同学。我甚至想,可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当年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读书!让他们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认真学习。龙湖书屋石普水于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2400字)联系方式    电话13074063193 QQ306678504邮箱306678504@qq。Com袁咀,我们的高中5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曾经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高中。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记。我却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且写了几句话: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
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
那是1973年正月,我们51个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读书。说是学校,其实,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我们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屋面依然盖着茅草,春天早晨七点钟房里还很暗。双人床睡觉翻身时吱吱呀呀,我担心滚到地下,在床厅两头围上几圈草索。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我们的高中1971叫佐坝“五。七”中学,第二年叫 “工农中学”,农村人都叫“农中”。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的高中,让人想到马致远的那首诗——“老树古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高中有一口钟。每天早晨钟声敲响后,我们都迅速爬起来读书。带我们读外语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来自省会合肥。笑眯眯的,亲切,随和。先生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看上去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不了多少,学俄语的,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读一口地地道道的英文。而这以前我们的初中外语老师则仅仅能读几个单词,我们都用汉语在下面标注读音。督促我们读语文的老师只有中师学历,毕业于太湖师范,因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以在教师奇缺的年代他鹤立鸡群,被选拔到高中来当教师。学校所在地叫袁咀。我私下里琢磨,“咀”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程咀、龙洋咀、周咀,都是这种形状的地方。袁咀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 60户,284人。据说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旁边有一棵宝树,除夕子夜开花。庙旁边两亩面积的塔神墩,夏天没有蚊子。是否确有其事,我们都不知道。印象中的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可以一看以外,学校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奇特景色,甚至连古人所谓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没有。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那口古铜钟。每天三餐最后的一节课,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望眼欲穿地看着那口铜钟,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醉卧沙场君莫笑” ——肚子不饱,思想不通。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特长是会吃饭,最多的话题、最大的爱好是比吃饭、吃菜,最美好的理想是吃饱饭。这样的故事多多。学校教室与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是当年栓猪、栓牛的场所。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是高中的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健身活动的场所。更多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油茶田边散步,到村子里溜达,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学校旁边没有商店,我们也没有钱买东西。每星期我们从家里背着米到学校,只有几毛钱的柴火费。学校生活的煤和米是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闻着油菜花香,高谈阔论,兴致勃勃,没有丝毫感觉劳累。每个星期六,我们都步行十多里路回家。上学时,破布包里放着几斤米,一个鹭鸶筒里装着盐很多油很少的抐菜、腐乳、豆豉、辣椒酱。一年后,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年高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所有美好的记忆又都留在我开始衰老迟钝的大脑中。如今再见面,当年生龙活虎的小青年都两鬓斑白,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沧海桑田。历经艰难困苦的我们,曾经是那么不幸,我们经历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岁月,我们又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那里面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创造。不要埋怨我们的时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我们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尽管我们读书的黄金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没有颓废,我们是积极进取的一代。几年后我们有人高考一举成名,成了洋博士、院士,成了顶尖科学家;我们有人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军官。我们不能撬起整个地球,但是我们能够在这个支点描绘完美的自我。我们无愧于时代!感恩我们的父母。农民出身的父母能够把已经是劳动力的儿女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星期日,我的父亲在大队开会,我去拿钱时,父亲从所有的荷包里掏给我的都是一些分币,数数,不到四毛钱。旁边人说,你给儿子这一点钱?父亲笑笑说,我只有这么多!这一年我的父亲这一年整整60岁,那年月是真正的老头而不是劳动力了!三毛九分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没有升学任务的年月,我们的老师却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我们的老师博学多才。教我们的数学、物理是同一个老师,聪明,博学多才,反应问题快,讲课深入浅出,容易被学生接受,非常受学生欢迎。军人出身的政治老师,胖胖的,对学生和蔼可亲,讲课笑眯眯地,常常是口语“伢儿啊”,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兄长。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毕业于江西劳动大学,非常敬业。每天晚上他都来到寝室查看。听到外面脚步声,有人学着他的外地口音问“哪一个?”——这是“假李鬼遇到真李逵”,我们的老师宽宏大量,只是回答“我问你是哪一个?”没有追究,没有呵斥,寝室也终于寂静无声。44年过去了,进入老年的我非常怀念那所高中,怀念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想,可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当年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读书!让他们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认真学习。龙湖书屋石普水于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2281字)袁咀,应该立一块纪念碑5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曾经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地方。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具体印记。我当时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了几句话: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
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
1973年正月,我们51个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读书。说是学校,其实,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我们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屋面依然盖着茅草,春天早晨七点钟房里还很暗。双人床睡觉翻身时吱吱呀呀,我担心滚到地下,在床厅两头围上几圈草索。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这就是我们的学校。1971叫佐坝“五。七”中学,第二年叫 “工农中学”,农村人都叫“农中”。学校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让人想到马致远的那首诗——“老树古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校唯一的标致是有一口钟。每天早晨,并不清脆的钟声敲响,我们都迅速爬起来读书。带我们读外语的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先生,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看上去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不了多少。先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读一口地地道道的英文。而这以前我们的初中外语老师则仅仅能读几个单词,我们都用汉语在下面标注读音。外语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学俄语的,来自省会合肥。笑眯眯的,亲切,随和。督促我们读语文的老师只有中师学历,毕业于太湖师范,因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以选择他来当高中教师。学校所在地叫袁咀。“咀”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程咀、龙洋咀、周咀,都是这种形状的地方。袁咀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 60户,284人。据说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有一棵宝树,除夕子夜开花。庙旁边有一个两亩面积的塔神墩,夏天那里没有蚊子。是否确有其事我们都不知道。印象中的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学校周围没有任何景色可看,甚至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没有。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是那口古铜钟。每天一日三餐最后的一节课,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望眼欲穿地看着那口铜钟,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肚子不饱,思想不通。“醉卧沙场君莫笑”——我们这一代人正发育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我们最大特长是会吃饭,最美好的理想是吃饱饭。学校教室和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当年是畜牧场栓猪、栓牛的场所。这里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这就是我们的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健身活动的场所。更多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油茶田边散步,到村子里溜达,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学校旁边没有商店,我们也没有钱买东西。每星期我们从家里背着米到学校,只有几毛钱的柴火费。学校生活的煤和米是我们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闻着稻花油菜花香,我们高谈阔论,兴致勃勃,丝毫没有感觉劳累,丝毫没有埋怨。每个星期六,我们都步行十多里路回家。上学时,破布包里放着几斤米,一个鹭鸶筒里装着盐很多油很少的抐菜、腐乳、豆豉、辣椒酱。一年后,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然而,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所有美好的记忆又都留在我开始衰老反应迟钝的大脑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见面,当年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青年,都两鬓斑白,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沧海桑田。我不胜感慨。历经艰难困苦的我们,曾经是那么不幸,然而我们又都是幸运儿。我们经历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岁月,我们又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那里面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创造。不要埋怨我们的时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我们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尽管我们读书的黄金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没有颓废,我们是积极进取的一代。我们有人高考一举成名,成了洋博士、院士,成了顶尖科学家;我们有人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军官;我们不能撬起整个地球,但是我们能够在这个支点描绘完美的自我。我们无愧于时代!感恩我们的父母。农民出身的父母能够把已经是劳动力的我们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星期日,我的父亲在大队开会,我去拿钱时,父亲从所有的荷包里掏给我的都是一些分币,数数,不到四毛钱。旁边人说,你只给儿子这一点钱?父亲笑笑说,我只有这么多!啊!我的父亲这一年整整60岁,那年月算真正的老头而不是劳动力了!三毛九分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没有升学任务的年月,不考试,作业很少,我们可以心不在焉地听课,可以不做作业。但是我们的老师却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我们的老师博学多才。教我们的数学、物理是同一个老师,特别聪明,反应问题快,讲课深入浅出,容易被学生接受,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军人出身的政治老师,胖胖的,对和蔼可亲,讲课笑眯眯地,常常是口语“伢儿啊”,仿佛就是我们的兄弟。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毕业于江西劳动大学,非常敬业,负责。每天晚上都来到茅草屋的寝室。晚上听到外面脚步声,有人学着班主任的外地口音问“哪一个?”——这是“假李鬼遇到真李逵”,但是我们的老师宽宏大量,只是回答“我问你是哪一个?”没有追究,没有呵斥,寝室也终于寂静无声。44年过去了,我非常怀念那所工农中学,怀念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想,可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写着:x年x月,xx人在这里读书。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当年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读书!我们的后人应该怎样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应该怎样认真学习。龙湖书屋石普水于2018年3月28日星期三

一支笔 发表于 2018-3-28 11:58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28 15:07

一支笔 发表于 2018-3-28 11:58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谢谢!麻烦您了,不好意思。能不能搞一个发帖详细示意图?

一支笔 发表于 2018-3-28 15:49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28 15:07
谢谢!麻烦您了,不好意思。能不能搞一个发帖详细示意图?

没事的,您照常发布。有机会我教您一下就好了。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29 16:28

一支笔 发表于 2018-3-28 15:49
没事的,您照常发布。有机会我教您一下就好了。

谢谢!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3-29 19:38

鄙人不才,捋了一下书稿。看先生文“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觉得可以作适当加工。

班门弄斧地缩写如下:一个七三年的左坝农中经105国道,从宿松西门大桥,掉下去一颗眼泪,化作河灯漂流一十七里,到了一个叫袁咀的所在,那里原是左坝农中。是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的高中。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学校教室与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是当年栓猪、栓牛的场所。屋面依然盖着茅草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一口古铜钟,我们每天最后的一节课,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袁咀,“咀”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 那时,最美好的理想是三餐吃饱饭。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可以一看以外,学校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奇特景色。1974年,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

5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曾经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高中。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记。我却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记作西江月为证忆当年左坝农中断遏,鸡啼犬吠相连,龙湖旧貌好粮田,四十年来不见。水井操场消失,师生怎像从前,如今博士子孙贤,写个碑文祭奠。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3-30 08:23

尊敬的宿松龙湖先生,您这篇记载左坝农中的文章,记载的是左坝农中值得纪念的方方面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左坝农中取消农中改为普通中,农中的初心是好的,以一去不复返了。看似消失的彼岸,却是断遏的津要。结合我写的《西江月·忆当年》,第一句“左坝农中追记”,请您帮我改写成“左坝农中断遏”。以便 与 “鸡啼犬吠相连” 句,对仗。断遏,属于阻拦,属于隔断的意思。用断遏一词,适合左坝农中取消农中改为普通中的实际。也适合下文对过去的回忆。鸡啼犬吠相连,缘自鸡犬之声相闻句,如果用原句“左坝农中追记”,作为流水对,有可能误会是养殖农中。如果用先生原句“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有可能误会不是学校。且不可能出现“鸡啼引狗吠”现象,因为古人把话讲死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师生教学场景的缩写,不是重此轻彼,按作文立意“中心突出”的宗旨,可以另立标题细写。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3-30 14:45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3-30 08:23
尊敬的宿松龙湖先生,您这篇记载左坝农中的文章,记载的是左坝农中值得纪念的方方面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谢谢先生!这是您的大作,如果换成我的就是剽窃了!不敢!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0 15:08

袁咀,难以忘却的记忆
几年前,我到一个同事家搞入党调查时专程来到我们当年读书的地方。学校的房屋不见了,水井、操场也不见了,历史时空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记。然而,有些记忆,已经深入骨髓和血液,总是难以忘记。
那是1973年正月,我们51个青年男女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读书。说是学校,其实,1971年以前是一个畜牧场。我们的寝室就是当年牛歇的地方,屋面依然盖着茅草,春天早晨七点钟房里还很暗。双人床睡觉翻身时吱吱呀呀,我担心滚到地下,在床厅两头围上几圈草索。教室也是当年畜牧场留下来的瓦房,一平米左右的木窗户,屋上有几块亮瓦,晚上是煤油灯照明。一栋新建的房子从中隔断,是老师的办公兼寝室。
1971年这里叫佐坝“五。七”中学,第二年叫 “工农中学”,农村人都叫“农中”。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运动场,甚至没有门牌的高中,让人想到马致远的那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学校有一口钟。每天早晨钟声敲响后,我们都迅速爬起来读书。带我们读外语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来自省会合肥。笑眯眯的,亲切,随和。先生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看上去跟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不了多少,学俄语的,说一口合肥口音的普通话,读一口地地道道的英文。而这以前我们的初中外语老师则仅仅能读几个单词,我们都用汉语在下面标注读音。督促我们读语文的老师只有中师学历,毕业于太湖师范,因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所以在教师奇缺的年代他鹤立鸡群,被选拔到高中来当教师。
学校所在地叫袁咀。我私下里琢磨,“咀” 在佐坝做地名是一个会意字,形容一块突出的地块伸向水边,像原始人的 “咀”,程咀、龙洋咀、周咀,都是这种形状的地方。袁咀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 60户,284人。据说学校附近有一个塔神庙,旁边有一棵宝树,除夕子夜开花。庙旁边两亩面积的塔神墩,夏天没有蚊子。是否确有其事,我们都不知道。印象中的袁咀除了暴雨时节龙湖涨水时洪水滔天可以一看以外,学校周围似乎没有任何奇特景色,甚至连古人所谓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没有。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那口古铜钟。每天三餐最后的一节课,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望眼欲穿地看着那口铜钟,希望它早一点敲响,然后闻风而动,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碗跑步去打饭。 “醉卧沙场君莫笑” ——肚子不饱,思想不通。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特长是会吃饭,最多的话题、最大的爱好是比吃饭、吃菜,最美好的理想是吃饱饭。这样的故事多多。
学校教室与寝室中间有一块平地,是当年栓猪、栓牛的场所。竖起两根木杆,钉上一块木板,是高中的蓝球架,下午放学后是师生们健身活动的场所。更多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油茶田边散步,到村子里溜达,看看远处的龙湖,望望附近的山坡。
学校旁边没有商店,我们也没有钱买东西。每星期我们从家里背着米到学校,只有几毛钱的柴火费。学校生活的煤和米是学生到三、四公里外的区政府机关王岭去抬。走在一尺宽的田岸路上,闻着油菜花香,高谈阔论,兴致勃勃,没有丝毫感觉劳累。
每个星期六,我们都步行十多里路回家。上学时,破布包里放着几斤米,一个鹭鸶筒里装着盐很多油很少的抐菜、腐乳、豆豉、辣椒酱。
一年后,学校搬迁到王岭乡政府旁边。袁咀,这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没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当年生龙活虎的小青年都两鬓苍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学校旧址,我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那种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且写了几句话:
当年龙湖水连天,茅房瓦屋十几间。
日闻鸡啼引狗吠,夜枕涛声伴鬼眠。
抬米挑煤王家岭,散步踏青油菜田。
四十年来犹一梦,思君不觉泪涟涟。
沧海桑田。历经艰难困苦的我们,曾经是那么不幸,我们经历了一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岁月,我们又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我们读书的黄金时代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没有颓废,我们是积极进取的一代。我们是那一年正月通过考试筛选而进入高中的。这是文革期间唯一一次考试入学——后来批邓称为“智育回潮”。尽管没有升学希望,但是我们学习都很认真,很刻苦,几年后高考我们很多同学一举成名,都得益于这里的学习。我们有同学从农民的儿子成了洋博士、优秀科学家、成了高级军官、地方干部,这是袁咀的骄傲。更多的同学毕业后当上了园丁、基层干部、成为企业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撬起整个地球,但是我们一直在寻求杠杆,能够在支点上成就完美的自我。我们辛勤劳动,诚实做人,反馈社会,对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的贡献。我们无愧于时代!
感恩我们的父母。农民出身的父母能够把已经是劳动力的儿女送到学校非常不容易。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有一个星期日,我的父亲在大队开会,我去拿钱时,父亲从所有的荷包里掏给我的都是一些分币,数数,不到四毛钱。旁边人说,你给儿子这一点钱?父亲笑笑说,我只有这么多!这一年我的父亲这一年整整60岁,是真正的老头,而我已经是劳动力!
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没有升学任务的年月,我们的老师却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我们的老师博学多才。教我们的数学、物理是同一个老师,聪明,博学多才,反应问题快,讲课深入浅出,容易被学生接受,非常受学生欢迎。军人出身的政治老师,胖胖的,对学生和蔼可亲,讲课笑眯眯地,常常是口语“伢儿啊”,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兄长。化学老师是外地人,毕业于江西劳动大学,非常敬业。每天晚上他都来到寝室查看。听到外面脚步声,有人学着他的外地口音问“哪一个?” ——这是“假李鬼遇到真李逵”,我们的老师宽宏大量,只是回答“我问你是哪一个?”没有追究,没有呵斥,寝室也终于寂静无声。
44年过去了,我们都进入了老年。时光可以漏掉很多东西,唯独记忆永存。发生在袁咀的那些往事,却非常清晰。怀念那所高中,怀念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甚至想,可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一所高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当年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读书!
龙湖书屋石普水   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2413字)
联系方式    电话 13074063193
QQ306678504   邮箱306678504@qq。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咀,我们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