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 10:37

【讲台三味】176、我的“另类”高考

【讲台三味】176、我的“另类”高考恢复高考时,我已经娶妻生子了。平心而论,那时候就算真有资格我也没有勇气去丢人现眼。但是,高中肄业的我居然有“大学毕业证”。不是捡的,也不是“办假证”的拐子那里买的,而千真万确是我考的。这就不得不说说我的“另类”高考。1966年,我小学五年级,“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斗”改“武斗”时,我辍学回家当农民。四年后我又读了两年初中,然而高中一年未满又回家代课。要说学历充其量高中肄业。 阴差阳错,我真的参加了“高考”,——1979年,我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在宿松县组织的函授入学资格考试。那是我人生难得的机遇。正是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异常缺乏。中学教师大部分都是小学教师拔高使用,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只读过五年私塾,高中语文老师是师范毕业,同时还有很多代课的高中生,我就是其中一个。为此,国家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电大、夜大、自考、成人高考、函授等“五大”应运而生。为了提高老师学习积极性,报名费都是学校代缴,参加考试学校还报销出差费。尽管机会难得,其实我没有胆量去参加函授入学资格考试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肚子里几斤几两干货我心知肚明。我一共断断续续读书七年半,仅仅一张纸的初中毕业证早已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要不若干年后也是文物——物以稀为贵。我报名其实事出有因。这年我家中做屋,正好考试那天要上街买菜,借考试之名可以节省1.1元车费,还可以碰碰运气。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考试头天拆屋,晚上收收捡捡一直忙活到大半夜,而且在外面搭棚睡觉,没有睡好。早晨走时姐夫跟我开玩笑说:“你这也是去考取大学?大学要这么容易考就放人不下了!” 那时佐坝到县城只有一部车,到徐岭的路上车却坏了,师傅下来捣鼓了半天。我来到考场,鸦雀无声,考试早已经开始了。我的座位在后面,匆匆忙忙走进考场,百忙中看到了我的小学老师。我小声叫了老师一声,他正在紧张考试,嘴里答应了却没有抬头。我找到座位坐下来,一鼓作气考完,甚至没有很认真的进行检查,便交了卷。接着又急急忙忙到菜市场去买菜,为的是赶上下一趟车回家。身在曹营心在汉,家中还有人拆屋啊。我不抱希望。姐夫说的是真话,大学要这么容易考就放人不下了。考试回家继续教书,继续做屋。无意插柳柳成阴,我被录取了。 “徒中师未中” ,我的老师却没有考取。我为老师鸣不平。后来听人讲,老师说他是因为“文章写长了”。我信。老师聪明机敏,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信马由缰收不住笔也未可知。那年他正是教高中毕业班语文,若干年退休后,到大学当中文系教授。无私才能无畏。我被录取当时确实有点小聪明。至今仍然记得一个用“佶屈聱牙”造句。对天发誓,我进考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成语,我的老师也没有教过我。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大胆写了“佶屈聱牙是一个冷僻的成语,出自古代典籍。”急中生智,还是病急乱投医?总之我到底是造句了。谋事在人,成事在阅卷老师。给不给分不是我的事——估计有可能老师高抬贵手给了分。后来,我多次给我的毕业班学生说了这件事,告诉他们,试卷千万不要留空,即使做不来的试题也要大胆试试,这也是抢抓机遇。考试作文是《阅微草堂笔记》上面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一座古寺里发大水时铜钟掉在河里了,众人都在下游去寻,结果没找着;然而老和尚却是往上游寻,最后真的在上游找到了。我的作文题目是《实践出真知》。我分析道,在下游寻钟是想当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到上游找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举了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当然,心急如火想去买菜的我没有时间下笔千言,腹中空空的我也没千言可下笔。后来安师大下发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等等教材,这些对于我们真的是“十年大旱逢甘雨”啊!并且它还有学习指导提纲,还有作业,还定时组织老师讲课,批改作业,定期请师范大学老师集中面授。机遇真的太好了!我如鱼得水,如饥似渴。我把书放在枕头下,晚上灯下安安静静的自学,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教学中带着问题学习,活学活用,查找资料,寻根问底。每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拿起函授教材,“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份喜悦常常让人夜不能寐。我的毕业证写着,我的函授学号是“791253”——1979年12月第53号;毕业考试成绩也记在毕业证上,现代汉语92分,古代汉语80分,古代文学史60分。毕业考试前我多了一个心眼,争取两门及格,一门补考。因为文件规定,两门及格可以补考。没想到一次全部通过,当真大喜过望。毕业证“字第831380号”,学习时间“自1979、11~1983、9” ,校长是杜宜瑾,后来安徽省副省长。后来我以“五大”毕业生身份参加宿松县招干考试,成为正式国家教师。后来我发现宿松县各中学校长、主任很多都是当年函授学习的“老同学”,其中一位诗人还是教育局长。我们从田地里走上讲台,从讲台走到管理岗位。感恩时代,给我们创造了难得的机遇!(2013.5.15)(1978)2018/4/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台三味】176、我的“另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