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4 16:37

【讲台三味】[博客征文]我的治癌症的老师

【讲台三味】[博客征文]我的治癌症的老师 今年教师节又见到了我的恩师田济民先生。还是40多年前那般模样,白发如银,精神矍铄。先生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在佐坝初中一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是语文权威 “把关教师”。先生上课板书不多,但个个字都是书法精品。先生貌不惊人,身材短小精悍,小眼睛,高颧骨,说话时嘴巴翘起,穿着朴素,生活俭朴。外表看上去与一般农民无异,但他却是一个奇人,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先生生于1927年腊月二十七日,今年87岁。但是思维清晰,讲起往事滔滔不绝,没有一刻停顿,70多年前的人名、地名,信手拈来,古诗文倒背如流,同年轻人打牌照赢钱,且没人说他慢。先生一生安步当车,至今步行一、二十里路到王岭帮人买药,交电费,到王咀女儿家。我问先生,“您能步行走到县城么?”先生笑容满面的说:“慢慢走,行!”87岁的老人啊,仍充满自信能步行二十公里路到县城,我相信,先生准能活100岁。他创造生命传奇!先生写一笔漂亮的正楷毛笔字。先生说他少年时练字,毛笔顶端放一枚铜钱而不落下;滴水成冰的冬天,砚池中的墨水都结冰了,放在铜烘炉中,他却写得手臂发烧,身上出汗。——百炼成钢啊!先生一生坎坷。他三岁“失恃”,从小不知母亲长什么样。问姑姑,姑姑说,“你什么相貌,你母亲就什么相貌。”七岁“失怙”,跟伯母生活,三年后伯母死了又跟叔父生活。叔父教书,家中请了一位“边工”——帮人一天,在自己家做一天。“边工”在自己家做事时先生顶他的缺,放牛、割柴,做农活。先生只能在冬天、雨天、农闲时读书。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爱读书,叔父家很多书,但婶娘却省灯油。叔父家有很多空屋,他白天偷偷的放一灯盏油在空屋内,晚上读书一直到灯油干。先生说,他什么书都读,偏爱医书。叔父善良,教他识字,任他读书,但有一本书不许他读,叫《东社读史随笔》,他怀疑是一本绝好的书。——我在网上搜索,《东社读史随笔》“独醒主人”撰,光绪年出版的300元;民国元年版的50元。先生跟叔父半耕半读读了四、五年书。12岁时,屋里死人了叔父叫他写对联。对联贴出来后人都说字好,问他叔父这对联谁写的,叔父说对联是他写的,人们都不相信,一个瘦骨嶙峋的12岁小孩子能写如此的漂亮的正楷毛笔字?屋里死人要叔父写祭文,叔父叫先生代写,听过祭文后人说们称赞“这祭文写得真好”。先生13岁时田氏八修宗谱,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推荐他“坐谱堂”。印谱的是一个饱经世故谱师,姓何,说,“你们田氏这些人中,这娃娃编委最有水平。”原来校稿时,编委念“丙戊”,先生纠正他是“丙戌”,并给他们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戌丁亥屋上土”。还有一个编委问“‘鼻祖’是哪一祖?”先生当面批评他出洋相,告诉他“鼻祖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 1944年,抗日战争紧要关头,先生未满17岁,为了保家卫国,先生投笔从戎,在韦介伯138师413团文书室当文书。文书室七、八个人,先生最小,但字写得最好。每日里的工作就是抄写公文,没事时,先生练书法。先生当过五年兵,却始终没摸过枪。他在部队练习过五年书法,亲眼目睹见证了国民党的腐败。先生从小爱书法,爱读书,酷爱医书。他最具传奇的是治病,而且治“不治之症”的癌症,接受的病人都是大医院不接受无法治的癌症。2011年我们学校退休职工张志方先生患肺癌,在北京、上海等医院检查,治疗,都说肺癌晚期无法医治。回家用吗啡都不能止痛,家人找田老师给开中药止痛。谁知一贴药喝下去,不但止痛,还能说话能吃点东西。田老师说,张志方的病早几个月吃中药,还有希望治好。复兴汇口罗家渡一位姓罗的生意人40多岁,做过民师,会写诗。患食道癌,吃下就吐,痛彻心扉,九江陆军医院无法治,专家判定最多只能活20多天。吃先生药3天后180度大转弯。一个月后不吐不痛,好了。姓罗的专门开车引田先生到九江陆军医院,当面指着专家说:“我20多天没死,是这位‘专家’开中药治疗的!”医院专家钦佩万分。可惜这人最终死了,他得意忘形,忘了先生叮嘱他半年不能与妻子同房。而他以为完全好了。(新浪博友罗来发先生说:“田先生医术确实了得,敬佩为人。文中提到的罗姓患是我村人,他还吃了牛肉呢。他人活络,喜欢说笑,打牌,唱酒。对人一团和气,对学生非常宠爱。做过一任校长。”)复兴下浃河一位女人儿子做教师,丈夫是村干部,患胃癌。肚子有痞块,药吃下就呕吐,大小医院都治过,无效,慕名而来求田老师治疗。先生先给她治呕吐,不几天,不吐了;后消痞块,又不痛了。白天到佐坝跟男人打牌,不久高高兴兴回家了。佐坝王传屋一位40多岁的人,现在王岭卖鸭子。也是患胃癌,多处诊治无效,慕名而来求先生。先生跟他开玩笑说“一贴药就好,你舍得钱吗?”“病有功夫药有钱,再多钱也舍得!” 病人说。先生给他配好20多味药。病人问要多少钱,先生收了他110元钱。——先生说话幽默,110元钱,只是大医院的零头钱。但是真的药到病除,病人感激不尽,到处宣传先生是活神仙。破凉陈家大屋一个人患食道癌,是佐坝张师傅亲家的屋里人。县医院建议到省医院做手术,省医院医生说没多大把握,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他慕名来求先生医治。治好了,至今仍然健在。他要给先生送锦旗,先生为人低调务实,不要花架子,坚决不答应。先生治癌,多是胃癌、食道癌。佐坝桂咀一个叫汪祥珍的人患舌癌,舌头上有两块银币一样白斑,县中医医院不治,哭着来找先生。开了两个处方,花了130元,好了!先生说,这两个处方中间还有一味药至今没很弄明白,但可惜的是,一直没有第二个人舌癌患者验证。16年前一个叫陈汉英的黄梅人,血癌,南昌不治,说做手术要7000元,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先生用中药治,好了!先生的中医知识是业余点点滴滴自学的。先生从小酷爱中医药,一生所到之处看到医书必求借读,抄下来记熟。上世纪他在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合作社买了《中医学》、《中医药物学》,这两本书使他对中医有系统完整的了解,对以前的知识融会贯通。先生说他做医生是逼出来的,他第一个中药处方是给自己开的。40年前他患坐骨神经痛,到县医院治疗不见效。那年腊月坐在床上不能动,开年初三还要给人做媒人。没办法,他自己查书开处方,药喝下去,疼痛缓解了,能慢慢走路了,他信心倍增。大年三十夜、初一他继续喝药,初三他终于走着去做媒了! 先生患颠痫,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发作时七天人事不晓,主治医生吕院长多次叫抬到太平间去。七天后终于睁开了眼睛,但是县医院却拒绝继续治疗,他们没有办法治。回家后先生自己查古书,拼死一搏,“死马当作活马医” ,大胆开药。终于,他治愈了自己的颠痫。先生治癌症第一个病人是师娘。师娘是“药罐子”,年轻时一直都是病歪歪的。20多年前师娘患食道癌,什么东西吃下就呕吐,痛彻心扉。没办法,先生开了一贴药,煎好了,但又不敢让师娘喝。他决定自己先喝下试试,叮嘱师娘说,这药我喝下去要是昏迷过去了,你叫赤脚医生打这个药水。在他起身小便时,师娘却把药喝下去了。喝下去平安无事,没有昏迷,没有呕吐,他成功了!第二天师娘就下田割谷,村里人都问:“你怎么没死?还能割谷?”先生至今没有行医证,不能算严格的医生,他诊治的都是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虞伏生是乡党委书记,母亲病在乡医院,请来各处名医会诊,结论没法治!虞伏生书记找到先生说“医生都说没法治了,反正是死,您开贴药试试,死了不碍事!”先生开了处方,在兽医院捡药,第二天早晨。医院一位姓查的医生说,“好了吧?”——其实没吃他开的处方。虞伏生骂这些医生是吃白饭的,差一点把他母亲误死了!他母亲后来活了20多年,坚持要亲自端一只鸡感谢先生救命之恩。先生说她是杂病,但根子在胃病,先生抓住关键对症下药。他的外孙两岁时人事不晓。他伯父是赤脚医生,打针不见效,抬到乡医院,医生也说没法治。叫先生来,先生报药,让他伯父写,有一味药伯父要改,说“大热天,开这么厉害的暖药?”先生说,“你治反了,孩子是河里吃多了西瓜,你开凉药越吃越坏事!”一贴药从牙缝里渗进去后,外孙烧退了,舌头由黑变红了,能吃奶了。好了!佐坝范湾汪丙炎是乡医院尹医生的干爹。大热天病了,治几天还高烧不退。叫先生来,先生说你治反了,病人是大热天贪凉,应开暖药。一贴药见效。佐坝高正德亲戚也是大热天病了,高烧不退。先生开药,叮嘱他,不能用新汲水,要把水反复舀起来淋下去,等水有泡沫时再煎药。有人说是搞迷信,先生说,新汲水是凉性,反复舀起来淋下去让水有暖性。结果药到病除。先生还有一绝招,用20多味中药熬制药膏,贴上去支气管炎能药到病除。他的侄甥洪水宝是部队军官,支气管炎,儿子在九江陆军医院工作,吃什么药都不见效。贴他的药膏两小时见效,不咳了。洪水宝说,“姑爷您这药膏值1000元钱一张!”但是他的80多张药膏被一个叫刘地久的人一个人全买去了。刘地久这人很“鬼”,他拿去当宝贝非要先生去拿钱。先生去他家,当神仙宣传。一个女人肚子涨痛,县中医医院住院花了1000元钱不见效。先生看后开了处方,21元钱。说你舍得钱吗?210元钱去根。三天后她儿子笑眯眯的到佐坝来买去根药。中医是国宝,博大精深,医生是集大成者。先生说他最有把握治两种病,发急经(筋),只要有一口气,他有把握治愈;蛇咬,不管什么毒蛇,都有把握治愈。有个20多岁小伙子,毒蛇咬伤,昏迷不醒,一贴药喝下去,好了。多年前,他的一个女儿发急经(筋),用了朱砂,死了。先生沉痛地说,女儿本来不该死的,他只知朱砂清心镇惊,却不知微寒,现在他一贴药解决问题。这就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一个传奇老人,一个治癌症的医生。(2013.9.22.)(3788)2018/4/4获得中国教育人博客征文一等奖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4-4 23:37

先生不知清民交接时期,文字腔夹杂着通俗语的现象。所谓丙戊,其实在口头听是丙戊,讥笑丙戌,其实是秉性悟性,缩略成的秉悟。第一,赞这孩童好的本质,其次赞这孩童有好的悟性,褒义,才组合成丙悟的。单说秉性可能误以为一般的本性,就是现代语代用本性的禀性。同样的,说这个人,像个官场人物讲话,像有点官阶,就问,这位老爷何禄,半吊子必会出来打岔:“和睦吧”?反以为人家念成了“和陸”呢!至今还有宿松人这样,以耳熟能详的说事。如用百家姓上一句“ 锺徐丘骆”,在口语中是说“中其丘落”,宿松人把徐念其,把抠,念丘,说当中被他抠下,落入私囊——贪污了。说饭锅巴烧黑了,也用百家姓“乌焦巴弓”,还有说成“墨哈谯笪”,合着把哈谯,读成黑焦了。脸上胡须拉擦,说成巫马公西,宿松人把胡须的须读成西。所以田济民老先生,小时候是故意的,那时俏皮类小孩,活宝一个,哪有不快嘴快舌的?心想秉悟讥笑为丙戌是有的。谱师心里亮堂着呢!也不会怪罪。因为坐谱堂,只讲求辈分,称家先生,不讲究年龄差别的。至于讲到鼻祖,在宿松谱堂,都有记做第几世习惯。则要求指出,是那一代来宿松的第一世祖,普师就会问谁是第一世祖。作为尊敬,谦称人家第一世为鼻祖,是普师的客气话。论辈分,通常从自己向上,显考妣,祖考妣(或显祖考妣),曾祖考妣,高祖考妣,天祖考妣,列祖考妣,太祖考妣,远祖考妣,鼻祖考妣。即自己以上九世称鼻祖。而道教把创始人叫鼻祖。谱师把迁一公叫鼻祖也!哈哈!田济民老先生小时候那样说:“鼻祖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不亦谬乎?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该叫得姓始祖了。我想他一定会回忆起来,在旁有其他家先生会讲到迁一公是谁的。绝对不是讲得姓始祖。从自己向下九世:男,孙,曾孙,玄孙,来孙,弟孙,乃孙,云孙,耳孙。人说,人投胎生,先长鼻子后长耳朵。所以有鼻祖耳孙之说。谁知道呢。【小议了一通闲篇,打搅了】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4-5 12:09

此贴有关两个话题,与先生说说。一、状元及第,不全等于进士及第。二、替驾王一个大笑话。讲到田济民老先生,先生有一篇微博,关于《田氏黄旗黄伞》那篇文章。上面有一个历史问题, 先生文【据《宿松田氏宗谱》说,田氏六十四世梦罴公, “南宋景定三年壬戌科状元及第,为宋五主丞相”,“替驾王”,由雁门迁蕲。“状元及第”可能有误。似乎应该是“进士及第”。】 我没有办法再在微博里提出我的看法,谨让我在这里,就田济民先生话题附带说说吧!

一、状元及第,不全等于进士及第。 如果,我是说如果,田梦罴公,参加乡试考第一,得解元,参加会试考第一得会员,参加殿试考第一得状元,这样的连续夺冠,是年龄最小就可以做大官的。清末人称为步步高,现在人称为三连冠,宋则称连中三元。唐宋谱中记载叫三元及第,或者叫状元及第。到了明清就只有进士得中前三名,谓之及第,而解元、会员不叫及第。明清把殿试出榜公布仍然叫皇榜,皇榜上公布进士参加殿试的,叫做同科进士。进士考前三名的叫一甲,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都是赐进士及第。三名之后列为二甲,二甲进士第一名,自宋朝起叫传胪(当初也是类似于选举唱票一样,一传一呼,对发令人随声附和,呵脬说了不起呀,考第四名谁谁呀!后来作为二甲第一名),所有列在第二甲的进士,都赐封为进士出身。 到三甲几乎都是争取下次更好的鼓励,但宋朝也排一下名次,第一名也叫传胪,到明清三甲只是承认是进士而已。不叫传胪了。所有第三甲进士,赐封同进士出身。

关于那个同字,我曾经在先生文章关于敕封同五品解释过,属于相当于但仅次于五品虚闲职官员。这里的同进士出身,也是相当于且仅次于的意思。 不知先生是否分辩清楚了,所谓进士及第,并不确定是状元,也可能是榜眼,也可能是探花。但是,状元及第,是进士及第中最高档次。不要混淆了。先生文【《田氏宗谱》说,田氏六十四世梦罴公,南宋景定三年壬戌科状元及第,为宋五主丞相,替驾王,由雁门迁蕲。】先生来一个,【“状元及第”可能有误。似乎应该是“进士及第”】 我看,日后田家后承,看懂了,会讲闲话的哟!!

二、替驾王一个大笑话。 公元1264年,是理宗景定五年,你知道吗,宋宁宗九个皇儿没有机会接替,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这是奸臣史弥远之故-从略)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更名为昀,是为宋理宗。理宗伙同蒙古人灭了金国,这是一个中招的决策,招致蒙古向南宋压缩过来,理宗军权落贾似道奸相之手。贾似道推行的国家赋税太过,民无积蓄于国,国无御敌之兵。理宗没有子嗣,十月二十六日1264年11月6理宗死后,由赵禥qí接替,称宋度宗。贾似道越是奸相毕露,精忠越是不服,贾似道对蒙古没办法对精忠大臣毫不留情。这个度宗享受一日快活是一日。南宋接连丢失了很多战略要地。 先生还不知道“替驾王”一说,有点古怪吧?您喜欢听历史吗?先生喜欢看政治,政治一定离不开研究历史,说田谱也要慎重。(个见,先生不要怪我一个鲁莽人直言)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包括公元1262年所谓的“南宋景定三年壬戌科状元及第,为宋五主丞相”,“替驾王”,由雁门迁蕲。”中的雁门,蕲都是被割让给蒙古人的地方,只是蒙古人正规接手,要到度宗四年。所以在那里要不要做理宗的替驾王,就是相当于日伪一个维持会长而已,是一场天大的笑话。
战争叙述如下其实忽必烈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兵困鄂州。1259年蒙古就要拿下鄂州,贾似道奉命坐镇鄂州,十一月,攻城急,城中死伤者至万三千人。贾似道乃密遣宋京诣军中请称臣,输岁币,不从。贾似道再一次密派使者宋京前来“议和”,请求罢兵,允诺称臣、割地、输岁币。忽必烈心里惦记着蒙古汗位的争夺,再也无心恋战,北归之意遂决,便顺水推舟,许以“和议”,撤军北归。雁门,在鄂州更北边的124公里处,已经划入蒙古辖地。即使田梦罴公,是雁门的维持会长式的替驾王,且到蕲时是1262年,则这个维持会长,是替不了王驾的。所以替驾王是一场大笑话。我敢说,连鬼都不会相信的。不但如此,连“宋五主丞相”句都玄。
容我做一下分析。既然从公元1262年才考取状元,当上官,派往雁门做维持会长,到1269年,包括长江以北和襄樊都属于蒙古接管的地方,怎么可能在这七年中,生活在雁门与蕲之间的人,做了南宋的“宋五主丞相”呢?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4-5 17:39

关于理宗景定壬戌科状元,网易博客通德江南虎,也讲到:【由雁门迁蕲始祖。第一世:梦罴,官居右相“替驾王”。(南宋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状元及第,为宋五主丞相。)……我查阅相关资料,“状元及第”可能有误,应为“进士及第”。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科,赐礼部进士六百三十七人及第出身,文状元为方山京,时人及后人遂称该榜为方山京榜。(1262)文状元方山京,】

这里出现两个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状元,莫不是一个文科一个武科。或者说只有一个,另一个是假的。那么最少哪个是假的呢?还是都是假的呢?上一贴讲到田梦罴公“替驾王”即使是日伪时期维持会长那样的替驾王,都不会存在,宋五主丞相更是不存在。但是,由通德江南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方山京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状元,叙述含混不清。上一贴我说过,赐进士及第的,是前三名,一甲中的全部,即状元榜眼探花,而赐进士出身是二甲全部,所有第三甲进士,赐封同进士出身。 所谓赐礼部进士六百三十七人及第出身,文状元为方山京,就是一句相当杂糅的句子,是说三甲人总共637人,其中方山京第一呢?还是方山京在景定三年殿试结果,赐进士及第,而且方山京为文状元呢?又是出身,又是及第,又是状元,到底是什么?没有说清楚。也许只是没有说清楚,而方山京还真是景定三年文科状元。我发现方山京不是状元,后文我会讲到。

引用的原文作者,分不清进士及第,与状元的关系,也说不明白进士出身。更加可笑的是赐礼部六百七十三人。当殿试的举子,在进行考试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当官的角色了。引文中“赐礼部六百七十三人”,何处飞来一个礼部二字。就像现在干部学校里考场的考生,不是教育部干部一样。考场何来一个考生是教育部长,教育部副部长呢?后缀更不消说——“文状元为方山京,时人及后人遂称该榜为方山京榜。”—   一个人做了状元,时人怎么就称该榜为方山京榜呢?

《方谱》是不是夸大其词,张冠李戴呢? 如果按照360百科,“方山京,生卒年不详,浙江余姚人,宋朝状元。字子高,号砚庵,授平江军节度判官厅佥书,后相继为翰林院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死后赠魏国公。”那么,当他考取状元功名以后,其职务是平江郡节度判官厅佥书,这就职称不对了。 平江郡就是苏州,节度判官厅,就是苏州军事调度室,佥书,就是抄抄写写没有级别的无品位的打杂小官。这与考取头名状元的职称太不相称了。由此可以看出,通德江南虎引用的余姚人方山京,也不是理宗景定三年壬戌状元。 我们打听一个人,先是打听他的工作单位,但不是单位大,他就职位大。就像那个大喘气的笑话:我是县长…过了老半天,…派来的!又老半天,嗨…嗨…嗨 派来搞卫生的,又过了老半天,厕所里人还没有走.又喊:我是县长…。这个时候,我是县长吗?

那个方山京,虽然是苏州调度室工作,但是,却是一个官品小到没有再小级别的品外官。与职称对应的,充其量是一个曾经殿试的落第进士,即三甲里前20名或更低名次。只因某种原因脱媒托保,谋上个官品以外的差事。 如果宿松那个通德江南虎同志看到我的帖子,一定觉得奇怪。不要紧,像跑接力赛一样,你们精力比老汉我足一点,接力棒交给你们再找下文。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4-5 20:13

能为五主之丞相,而且最后逃脱的不是田姓人,应该是陈宜中。 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1224年-1264年在位,共40年。宋太祖十世孙,宁宗养子。确立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1264年10月,病死,终年60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葬于绍兴宋陵。宋度宗赵祺(1240年-1274年)1264年-1274年在位,共10年。理宗之侄,被收为养子1260年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他继位。父赵与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专制,朝政日败,南宋危在旦夕。1274年7月,病死,时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葬于绍兴宋陵。宋恭帝赵显(1271年-1323年)1274年-1276年在位,共2年。度宗长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宋端宗赵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共2年。恭帝赵显的弟弟,度宗第二个儿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宋卫王赵昺(1272年-1279年)1278年-1279年在位,共1年。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能为五主之丞相,而且最后逃脱的不是田姓人,应该是陈宜中。德佑元年(1275年) 七月,宋军兵败焦山。丞相王飊既老且病,陈宜中、留梦炎庸碌无所长,每天在朝堂相争斗。而张世杰在焦山兵败,七月,宋军兵败焦山。太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陈宜中知道后,弃官逃去。太后多次召见不来,送书信给宜中的母亲,让她劝勉宜中。十月,才回到朝廷。谢道清又亲自写信召夏贵等人的部队说:“我们母子不足为念,难道不报答先帝的恩德吗?”夏贵等人也少有人来。  这月,元军攻破常州,谢道清派陆秀夫等上前去请和,元军不同意。陈宜中就率领公卿大臣请求迁都,谢道清不允许,陈宜中痛哭着再三请求,谢道清不得已听从他。第二天应当出发,而陈宜中却仓卒不到,于是宫车已驾好,时候将晚而陈宜中不到,谢道清大怒而作罢。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元朝要求与宰相陈宜中会谈,又命令陈宜中使元军军中,约议向元朝称臣。陈宜中责难这样做,谢道清哭着说:“只要能保存国家,称臣不必计较。”陈宜中当夜撤离临安,逃往温州,漂泊在海上。不久,元军进攻皋亭山,帅伯颜占领了皋亭山,文天祥临危受命,在皋亭山下,对出尔反尔的伯颜进行了正气凛然的抗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皋亭抗论”。陈宜中逃走,文武百官也暗中逃走。谢道清秘密安排江万载摄行军中事,带兵暗中保护益、广二王等部分赵宋皇族及部分宋庭机构撤离临安,准备重建宋朝。  二月,元军进驻钱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   三月,掳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谢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军监视,暂时留在临安。  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后来,赵昰和弟广王赵昺、宋理宗驸马杨镇、度宗杨淑妃之兄杨亮节,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此时,赵昰年仅10岁,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 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广东海上,到达泉州。再到秀山、井澳。不久宋端宗赵昰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 次日,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9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在最后的关头, 陈宜中这个曾经几次逃离的左丞相,没有跟陆秀夫一起,而是选择了逃离。最后逃走就是公元1276年十一月。难道陈宜中改名换姓,成了田氏梦罴公?谎称是从雁门迁移到蕲的吗?这么说从蕲来宿松的田姓,应该姓陈,而不是隋朝田家后人了。如果这样,就与紫荆花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对不起宿松田姓老乡,我瞎琢磨的。你们也可以寻宗觅祖查一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6 10:12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4-5 20:13
能为五主之丞相,而且最后逃脱的不是田姓人,应该是陈宜中。 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1224年-1264年在位 ...

谢谢先生引经据典为我一一考证!我不是做学问的,那样枯燥无味,疼痛,适得其反。我只是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说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实,经不起推敲——其实很多东西都经不起推敲的,那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包括先生这样学富五车的,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台三味】[博客征文]我的治癌症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