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3 14:35

【讲台三味】234、对症下药才有效

【讲台三味】234、对症下药才有效有的老师教案写得极有水平,但是教学效果却很一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教案是“借”来的。我们不反对借用别人的教案上课。现在网络信息量大,老师借用名家教案的现象较普遍。广泛吸收名家的教研成果为我所用 ,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心态。我们不仅不反对,还要鼓励。但是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消化吸收后才有营养。如果几分钟找到名家教案或课件,没有经过消化就匆匆照搬照抄,结果肯定事与愿违,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是意料之中。伯乐教子的故事意味深长。春秋时候,伯乐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名叫《相马经》。他的儿子看了《相马经》,先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后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发现癞蛤蟆很像,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好教案,低效果原因何在?其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案。《相马经》可以说是伯乐老师的一篇空前绝后的好教案,但他儿子却上了一节失败的课。用农村人的话说叫“瘦牛趴高岸——力不从心” 书面语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刚入门的老师借特级教师的教案就是这种情况。别人几十年的教学积累你能几小时速成吗?其二,有些教案条条框框太多,格式比八股还 “八股”。它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天衣无缝。它要求教学设计必须有“教材分析”, 必须有“学生分析”,必须有“教学策略”,必须有“课前探究部分” ,必须有“新课导入部分” ,必须有“师生互动部分”,必须“写出每个教学步骤” ,必须有“课堂总结部分”,必须有“课后作业部分”,必须有“课后系统部分”……按此要求写一篇教案比写一篇博士论文还要费时费力。先不说教师是否有时间写如比繁琐的教案,即使有时间写,消化教案上课时得心应手应用那得需要多少时间? 其三,好多教案中看不中吃。它借名人效应,挂羊头卖狗肉,内容都是网上四拼八凑,看似华丽,却是高价月饼卖包装。20元的月饼600元的包装盒,精美无比的工艺品,甚至有黄金白银。它被网络炒作,媒体宣传而身价百倍。“银样蜡枪头” 本身便没多少含金量,再加上转来转去,发霉了,不毒死人便是好事,能指望它成好事?这样的教案纯粹是花瓶摆设。其四,有些教案与教学要求不一致。例如杜郎口中学要求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学习,“10+35”,——每节课老师只能讲10分钟,你洋洋洒洒万言教案与课堂教学怎么对号入座?崔其升的办学理念之一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其实,教案只是教学预案,课堂如战场,作战方案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教案是死的,学生是活的,课堂瞬息万变,死扳教条如何取胜?教案也是医案。前人留下无数经典处方,怎样给病人治病,关键是对症下药。中医望、闻、问、切,西医验血拍片检查,明确什么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否则便是庸医杀人。吃自己的馍才有味道。课堂教学要靠平常积累。教学唯学生不唯本本。主动权在学生,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教案,更不能圄囵吞枣的用别人教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因喜欢而快乐,因快乐而热爱,因热爱而痴迷,因痴迷而陶醉。”很多老师把目光盯在新颖的课堂构思,精美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师生交流上。这是本末倒置,做无用功。高明的教师听课,看教学,不看表演;看学生,不看教师;看门道,不看热闹。备课应有时效性,常备常新;备课应有针对性,不一根尺子量到底;备课应有实用性,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千个师傅千个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2011.8.18)(1625)(2)2018/4/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台三味】234、对症下药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