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四、石姓起源
【宿松石氏】四、石姓起源石普水《说文解字》解释“石”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据《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文“石”,左上部三角旗象山崖,右下角“口”象石块,字形与《说文》释义合,故石之本义训山石。石姓源于何时?谁是石姓始祖?1945年宿松十二修《石氏家谱》有一段文字:“第一世:始祖卫大夫碏。卫上大夫,食采于石,因以为氏。路史曰,石碏,邑也,按国名纪,武穆之分,实为康叔后,仕迹见《左传》。子厚。”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始祖是石碏。他是卫康叔的后代,卫国上大夫。石,是他的封地——所以“以官为氏”。卫国在今河南淇县。石碏的事迹见《左传》。(一说以字为姓。都昌《石氏宗谱》说“碏公生于武威(今甘肃民勤东比)石闽乡,遂赐姓石氏。”)《辞源》介绍“石”姓说:“石,姓,春秋有大夫石碏。见《元和姓纂》”。《辞源》介绍“石碏”说:“石碏,春秋时卫大夫。其子厚与公子州吁交往甚密,州吁与厚密谋杀桓公而自立。碏因诱州吁及厚于陈国杀之,迎立公子晋为卫君。春秋赞美其能大义灭亲,谓之纯臣。见《左传》隐公三年至四年。”作为封建社会的“纯臣”,石碏的事迹在《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卫康叔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名公孙碏,字石,史书又称石碏。石碏在卫庄公时是著名的贤臣,庄公有位庶子名州吁,因宠妾所生而受庄公喜爱,手中握有兵权。石碏为此而谏庄公,让庄公有所约束,庄公不听。五年后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为桓公。公元719年,州吁果然纠集党徒发动叛乱,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君。在这次叛乱中石碏之子石厚也是同谋,二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由于州吁王位来得不正,再加上他一味好武经常带兵打仗,很不得人心。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又想不出办法,便派石厚来征询石碏的意见。石碏故意说:“这很容易。国民所以不支持州吁,是因为他的王位来得不正,名不正而言不顺。如果他求救于周天子,让周天子下一道诏书来追认,他的王位便名正言顺了。不过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并非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州吁要见周天子可以通过天子宠幸的陈桓公,这样就不难了。”石厚听后告诉州吁。州吁果然亲自带着石厚去求见陈桓公。石碏又派人通知陈桓公,请他把州吁、石厚抓起来送回卫国。不久两人同时被斩首,石碏迎立庄公弟邢为卫庄公。石碏为安社稷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同时表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斗争策略,被誉为“纯臣”——卫国的忠烈之臣。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19年的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厚的儿子优(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这是史家公认的正宗石姓起源。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典籍资料有一点相同,石姓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春秋·列国爵姓》载,“石碏,隐四卫大夫。石子,同隐四,呼其氏也。”说明石氏始自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迄今2720余年,传90余世。这段话似乎有点不可信。有诗为证。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故有人认为应在这之后。我还想说说卫国建国国君卫康叔和他的卫国。卫康叔最初称“姬叔”,是周文王的儿子,与武王是同母兄弟,《史记》介绍文王十个儿子:长曰考,次曰发(即周武王),三曰管叔鲜,四曰周公旦,五曰管叔度,六曰曹叔振铎,七曰成叔武,八曰霍叔处,九曰康叔封,十曰冉叔载。这位姬叔封初封“康”(今河南禹州北),周成王时移封于“卫”(今河南卫辉),后得故商墟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八世孙公孙石碏,就是我们石姓始祖。从康叔而言,“姬”是父姓,“康”“卫”是国姓,“石”“孙”是分支,五姓同出一源。 石姓公认的血缘根祖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其父名少典,是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娶有虫乔氏,生炎帝、黄帝二人。黄帝出生于五千年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青石器时代,在其四位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迁徙往来,无常居住,致力于削平暴乱、缔造国家之伟业。先后历经五十二战,打败俞罔,联合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华夏氏族,东夷氏族,苗蛮氏族),天下方得以大定。其毕生为开拓人类文明之路,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我国最早之农业,牧畜生产与舟车、房屋、衣裳、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等之发明创造,亦始于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轩辕黄帝有着不少估量的深远影响,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华夏民族之“元祖”、“始祖”、“初祖”、“华祖”。黄帝位居百年,寿终一百一十一岁,娶有四位妻室(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姆),生25子,得姓者14人,为十二姓。其后世的玄嚣,乃嫘祖所生,是为长子,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生尧、挚、契、弃、封五子,弃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禀父,古公禀父生太伯,虞仲,季历三子,季历生姬昌,姬昌生姬发(周武王)、康叔。周武王克商,列爵公土,封弟康叔于卫国。康叔生康伯,康伯生考伯,考伯生嗣伯,嗣伯生疌伯,疌伯生靖伯,靖伯生贞伯,贞伯生顷伯,顷伯生仲夏,仲夏生挚,挚生何。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何生碏,石碏为石何之子,成为石姓之初祖。“姬”姓源于黄帝。黄帝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史记》载黄帝25子12姓:姜、常、薛、任、彭、萧等。另外周、齐、鲁、文、蔡、贾、蒋、魏、潘、毕、万、毛、张、李、余、杨、何、唐、韩、于等姓都与姬姓同出一源。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姓氏”源于夏朝前期的原始社会,发展普及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周朝。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民族的分化融合,姓氏也在变化发展。真正的“一脉相承”“千秋万代”是很难说绝对的。最后还要说说我们的故国卫国。“康叔”是一位奋发进取受重用的有道名君。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立国,至公元前200年秦二世把卫国最后一位国君君角废为庶人,前后共842年,历34世43位国君。可谓历史悠久。事见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2014.9.18)(定稿)2018/4/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