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七、一世祖石兴宗
【宿松石氏】七、一世祖石兴宗石普水宿松石姓一世祖万一公,讳兴宗,字克承。生于1223年,卒于1302年。《石氏族谱》介绍万一公:“小伯九长子,讳兴宗,字克承。宋理宗淳佑庚戌(1250)春,渡淮之太湖,卜居棠梨畈。时安抚张公闻公勇且贤,辟为都总辖。事迹载郡志及邑志忠节传,祀邑忠义孝悌祠,祔祀邑振英祠,春秋与祭。生于宋宁宗嘉定癸未(1223)五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元成宗大德壬寅(1302),葬九重塍,地形飞天蜈蚣,申山寅向。墓于二零零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被盗,后裔于当年清明节捐资予以重建树碑。妣朱氏,生卒缺,葬同夫穴。子一:真一。女一,适欧阳将士。”《万一公传》说:“石兴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间,仗策渡淮,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捨宅建宫祀之。时宋将人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英为安抚使,与刘源等起兵兴复,立寨太湖司空山,闻宗英勇且贤,表为都统辖。(见道光八年《宿松县志》)。后因与张公议论不合,遂解兵权隐居宿松,建棠梨宫振英祠。卒年八十,睢阳降神择地,葬于九冲堘。后疾祷者辄瘳,人莫神明之。”(传载府志,邑志忠节。太湖志名宦。)以上是万一公的最权威的资料介绍。2009年1月30日一位“宰相屋后人”发短信问我:“请教万一公是谁?”我在博客上写过几篇石姓人物文章,而对我们的一世祖却迟迟不敢动笔,因为很多谜团我至今没弄明白,现就教于方家。其一、万一公渡淮前的江西老家。族谱介绍,石姓迁宿松前九代居江西。我们49世祖中吉公任饶州左使,居江西,娶乐平董氏留居石村,始居乐平,为“饶州始祖”。第52世昉四公,子六,仁、义、礼、智、信、德。缄仁居石村,缄义居后田,缄智居新田,缄信居浮梁,缄德居分州。第53世瑊义公,宋高宗为彭泽令,升广州通判,子逢时。第54世逢时公,字昌国,生于徽宋大观丁亥(1107年)正月十五日子时,赘静理穆氏仕至大理评事穆公,承其业也,因改地曰菱田,为“菱田始祖”,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第55世千四公,子曾四。第56世曾四公,子小伯九。第57世小伯九公,子三,万一往宿松,为迁松始祖,万二往黄梅,万三往桐城。云一:小伯一长子,渡淮往太湖四回寺前,赘唐氏。云二:小伯一次子,往潜山。云三:小伯一幼子,往潜山。(这六位即后文提到的“渡淮石氏六兄弟”。)小伯九公,我们一世祖的父亲,族谱中没有他的名讳,没有生卒年月,也没有母亲介绍,这是一种遗憾。但却又难能可贵,那是一种胸襟,一样坦诚!不知就是不知,大可不必“编个名字当祖宗”,糊弄祖宗,欺骗子孙。2009年8月,我在南京明孝陵主殿喜出望外地看到并且抄下了朱元璋皇帝世系:“高祖父,讳百六,追封德祖元皇帝;曾祖父,讳四九,追封懿祖恒皇帝;祖父,讳初一,追封熙祖裕皇帝,父亲,讳世珍,追封仁祖淳皇帝。”“百六”、“四九”、“初一”是真正的名字吗?有可能不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尚且无法考证其祖宗名讳与生卒年月,能要求每个姓氏都追根溯源知道自己祖先吗?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最早的家谱出现在宋朝,而且传世的寥寥无几。宿松绝大部分家谱都出现在明、清两朝。所有我们家谱有一句大实话“唐之前,世系无稽”!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个姓氏的祖先绝大部分世系都是首修的主编们闭门造车编造的,他们自欺欺人,以讹传讹,津津乐道。我们《石氏族谱》出现比较早。应该说,我们的祖宗尽力了,问心无愧。明洪武丙寅(1386年)三世祖石良公始修宗谱。其实早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石良就派“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搜其旧牒,考厥先图以修宗谱”。只是翌年红巾起义,地方不靖,军来兵往,不堪剽掠,松颜公为保卫家乡,招集义勇,屯田养兵,从而南征北战,戍守要塞,修篡族谱延至洪武十九年。石良告老还乡后,参菱田之系以朔源,首届族谱成牒。“饶州”又称“赣东北”,唐改鄱阳郡为饶州,今称上绕。我族49世至小伯九公九代居江西,历250余年。53世瑊义公,宋高宗为彭泽令,升广州通判,他的儿子逢时“赘静理穆氏仕至大理评事穆公”。清人徐炳有篇《菱田记》说,逢时公生时“一夕其池之菱,忽化白为紫,时人皆以为山川气化所钟,其后穆氏衰,石氏盛。”“石氏之兴实有得于山川灵秀之运也。”菱田在今乐平市后港镇菱田村,石氏后人曾到此处竟看不出这块风水宝地有何奇异之处。我们这一支先后迁徙出去,本地石姓竟是“白水”一支。云一公21世后人太湖同宗石必楷老师约我去菱田看看,不知何时能遂心愿。下面是他的研究成果。石姓始祖石碏que--厚--幽--稷--買mai--垩--寿--圃pu-- 罴pi--懿--宣--泰--虔--添--永--日--明--奋--庆--嵩--圣--高--钟--康--玉--远--铭--璟--岳--愈--琦--璜--鹏--鸑yue-球--琏--钜--蕴--玘qi--王叟--洪--鉴--铅--芑qi--吉--守信--熙载--中吉--龙五--珉--昉fang四--瑊jian义(宋高宗时彭泽令升广州通判)--逢时--千一-曾四---小伯一以下分支云一公为太湖始祖,(云二公为怀宁始祖--云三公为潜山始祖,小伯九子万一万二万三柔一柔二,万一公为宿松始祖,万二位黄梅始祖,万三为桐城始祖。)云一公为小伯一长子,字在有,宋末携胞弟五人及三从弟万一公自饶州府乐平县菱田卜居太湖县四面寺,原葬太湖县城北门外过大河东岳宫下首磨形(即现在老造纸厂)。其子玟,葬磨形后1956年迁老屋基始祖墓居九棺左二三,玟wen长子名叫端一,葬磨形后1956年迁老屋基始祖墓左侧,其子恪,1956年迁址始祖磨右三四,其子思义,妣孙氏,葬老屋基始祖云一公墓居九棺右一二.思义生七子,容-宪-宝-宓-(mì)富-定-赛。其二、万一公为什么“渡淮”?有菱田一块风水宝地安居乐业,一世祖为什么“渡淮”至太湖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而南部广袤水土肥沃地区则是一片荒凉。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争,中国历史上发生三次大移民。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迁”(307—453年),移民总数有700万。第二次“安史之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第三次“靖康之乱”后的南迁,共七个阶段,移民大约500万。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是第六阶段移民,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故称“渡淮”。我们的一世祖就是在淳佑庚戌(1250)春,渡淮之太湖。“渡淮”是大势所趋,就象今天的三峡移民。其三、万一公与张巡。说来难以置信。一世祖“渡淮”属于战争移民。兵荒马乱,人心惶惶,逃难啊,离乡背井的带什么呢?衣被钱粮啊。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一世祖一个大箱子里边却藏着一尊神像,而且这尊神像在我们石氏家族一直享有崇高威望,“吾祖与张中丞‘俎豆同馨,蒸尝共祀’”,先祖遗训:“祭祖必祭张公巡”,俨然一字并肩王的待遇。您不信吧?《石氏族谱》里转载了一篇《府志杂记》。文章说:宋淳佑年间太湖县石、黄两姓人在太湖县发生一桩诉讼案。石姓人到附近东平祠庙祈祷神佛保佑,终于化解了这场官司。感念神佛法力无边,石姓人把神像偷偷藏在箱子里。祠庙主持发觉神像没了,便追上来,“启箧变为箑sha”——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竟是一把扇子,扇子上面一幅画,正是神像。石姓人走到县城西十里的一棵棠梨树下,雷雨大作,进去避雨睡着了,梦中神告公曰:“此可以居我矣。”我可以在此住下了。石姓人于是在此建立祠庙,但却不知是什么神。有一天神降笔歌唱道:“我乃唐之张巡与许远兮,同时在东岳兮,押都统使兮,阴司始知为睢阳也。”民间还有一个版本《棠梨宫的传说》。棠梨宫位于太湖县城西方,地形曰:“飞凤朝北斗”。初建于宋代,祀唐代睢阳城殉国将领张巡,故又名张睢阳庙,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宋末,石氏六兄弟自江西乐平迁来太湖岔路四面畈,老二叫石兴宗,本为乡间贷郎,在江西一带走村串巷。一晚,借宿于老翁家,睡在堂屋内,半夜,忽梦一长须老者,求他带将其带到江北来,早晨醒来,石兴宗细想梦境,颇觉奇怪,抬头一看,发现堂屋神龛中供奉一尊神像,神位上有唐将张巡字样,他认为托梦者必是张巡,于是将神像藏于贷担中,不辞而别。回到家中,约六兄弟一齐到太湖来,石兴宗走村串巷,贷担中一直藏着张巡神像。一日行至于宿松交界处,汗流浃背,便放下贷担,在一棵高大的棠梨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心想我都这么热,神人不也热吗?因而请出神像,安放在棠梨树的桠杈上,好让神仙也乘乘凉,当他起身准备赶路时,哪知神像如同嵌在树中一般,怎么拿不出来,他想难道是神人想在这里建庙受人祭祀吗?于是一番祷告,许诺为张巡修庙永享祭祀,才将神像拿了下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庙宇,名曰“棠梨宫”。供奉张巡。张巡何许人也?一世祖为何对他敬若神明?简而言之,在一世祖心目中,张巡是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旧唐书》说张巡是蒲州河东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开元中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县令。安史之乱,张巡同许远坚守睢阳城,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在最后形势危急的时候,城内粮食吃光了,大批士卒饿死了,张巡杀爱妾,许远也杀其家奴给士卒充饥,以誓抵抗到底。坚守到最后一刻,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一世祖敬佩他正直、刚毅,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把他当成精神楷模,尊为护身符。其四、万一公生平。始祖一生生活在三个地方,经历三个不同时期。青少年生活在江西。《万一公本传》说他“天资英毅,宏博多通”,从小天资聪慧,处事有决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他的高祖是县令升广州通判,应该算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他在菱田读书习武,本可读书考科举光宗耀祖。但蒙古兵入侵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1236年蒙古兵入舒州、淮南。1250年一世祖28岁,与六兄弟渡淮至太湖,“买山居焉”。他在太湖生活28年。先经商,后习武从军。张德兴为淮南西路安抚使,“闻宗英勇且贤,推为都总辖。”《安庆府太湖县志》记载了张德兴的抗元事迹。史载张德兴原为淮南西路安抚史,淮西制置使范文虎以安庆降元,在国家的危难关头,张德兴毅然以非凡的行动为国效力,在司空山举起反元旗帜,经营司空山,人们称之为“张安抚寨”。寨内至今还有朝天宫,和张德兴赋《朝天宫成纪怀》石刻。“崒律千寻玉垒开,龙盘虎踞拥金台。云中双阙天颜近,塞山孤臣铁骑回。砂壁朝疑烽火动,松风夜杂鼓笳哀。愿将只手扶红日,扫尽狼烟御辇回。”当地农民傅高揭竿而起积极响应,“安抚张公闻公勇且贤,辟为都总辖。”他“整饬士马,号令严明,捍御数郡,群盗不敢入,民赖以安。”保境安民,威振四方。一世祖是位英雄,他个性很强,“与德兴议论不合,遂解兵去,隐居宿松山。阅24年以令终。”从军保境安民是始祖一生辉煌一页。他28岁到太湖,经商打仗风风雨雨28年,56岁才到宿松闭门读书,80而终,在那个年代他是高寿老人。万一公晚年居住何处?家谱说“隐居宿松山” ,哪山?没说。有人说“年老后退居在今宿松县的杜溪”,这话没根据。我认为二世祖“居宿松之荆桥”,死后埋葬在那里。荆桥属长铺镇,与太湖路较近。而九姑乡的杜溪则是三世祖武德将军“布衣宰相”石良公告老还乡后带领大队人马选择的风水宝地。但是一世祖,却是居住在蜈蚣山。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一世祖一生致力于反抗元朝政府,以反元复宋为己任,在司空山举起反元旗帜,用现在话讲,是反革命分子,属于朝廷通缉犯,所以只能躲在蜈蚣山上,这就是所谓“隐居宿松山”。而家人都是居住在宿松荆桥。这一点,五世友古公1457年重修谱序中说得清清楚楚:“……万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颜府君兄弟九人。”其五、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民间传说石兴宗死后,其子孙择好地,正准备安葬时,突然风雨交加,雷声大作,灵柩不翼如飞,顷刻雨息雷止,今宿松县城六十里九冲塍的山顶上,一座新坟隆然高起。这就是老人们津津乐道的“天葬飞天蜈蚣地”。说是张巡为报建宫之德,特降神仙为其选择墓地。——《宿松名胜·石兴宗墓》这样介绍:“宋都统辖石兴宗墓,在县北60里九冲塍。宗曾舍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巡神像。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葬时风雷交加,棺殡突然失踪,顷刻风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验,乡人常焚祷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石兴宗墓地至今仍为宿松一处名胜古迹。蜈蚣山,好清幽的景致。天空中蓝天白云红日,远处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四周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祖墓葬在一个山坳中,坐西北向东南,前面亦是绵延不断的山。《宿松名胜》这样描写:“九山环列,垒石为城,曾经避寇,故以城名。……‘飞天蜈蚣’形态逼真,宛如九节蜈蚣,游移于云雾烟波之中,时而腾空,时而俯降。万一公坟墓似颗璀璨明殊,安置在窝坪蜈蚣口中,似舔欲吞。”十三世祖文锦公一篇锦绣文章,让我“眼前有景道不得”。他在《修始祖万一公墓记》这样写:“过风香邮亭,道经东门山吴宅,越畈田始至山。山势峭立,路欹斜倾侧盘曲,足难正履,累踵而步之,才至半,气喘嘘不宁,因息憩久之。……至墓所,叩谒竟,复陟来龙绝顶。则见此山西自王岭数十里逶迤而南,起伏顿跌,变态万状。复自南超腾转东,陡泻而下,落为窝坪,约半亩,坦平如砥,八风不惊。后则峭壁数十仞,前临悬崖百尺,鸡鸣、犬吠两峰环列左右。隔涧盔山端拱耸峙,若朝拜状。四周众山丛集,如千军环绕;旗鼓重叠,如万马奔趋,戈戟森列。稍远则马路河,过其前白砂相映,宛如玉带横抱,再远则是香山潜岳诸峰,秀插天际,可谓天开胜境。”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是一块风水宝地。葬于何年?族谱上说,迁松始祖考宋都统辖万一公与妣朱氏夫人合墓。此墓座落在九重塍,地形飞天蜈蚣,山向向东北。葬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冬日。公由江西乐平渡淮卜居太湖棠梨畈,舍宅建棠梨宫,祀睢阳张公巡。公卒,张公降神择地葬公于此,俗传为天葬,葬后公亦为神,乡人疾祷辙应,详载郡邑两志宋忠节传。自宋末江西菱田迁居宿松荆桥。墓对面山上古有堡,曰天城堡,为明末建,后废。今建朝天庵及六顺亭。九节蜈蚣,真是量身定做,始祖恰好九个嫡孙,而且据说第六节石头尤其突出,我们三世祖仁八公“布衣宰相”石良公在男丁排行正好第六,故我们这一支人多势众,兴旺发达。但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其后纠纷不断。明代石良威震天下自无人敢说话。清代乾隆2年5月21日便有土地官司《宿松县正堂管勘》,正式勘定。但直到咸丰2年至5年还有“九冲塍山域纠纷解决接买方案”,甚至几百年后2008年正月22日墓还“被盗”。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延续几百年。九冲塍,即今宿松县趾凤乡九重城村,蜈蚣山下叫大石门。一块风水宝地,埋藏着多少神奇故事。28年在江西菱田读书,28年在太湖经商建棠梨祠从军抗元,24年在宿松蜈蚣山闭门读书。(2010.8.28)(2014.9.19)定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