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5 16:39

【宿松石氏】十、探访石良寨

【宿松石氏】十、探访石良寨石普水石家寨大名鼎鼎。道光版《宿松县志》明确记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宿松县志。武备志。寨堡》275页)石家寨,是我的“老家”。近在咫尺却一直没有去过,心里不免感觉有点遗憾。2016年5月8日,我和石氏族委会石经富会长、石兵主编、石家寨教师石柏斌先生一行,专程访问石家寨。石家寨,又叫石良寨,分上寨、下寨。蒙蒙细雨中,我们先到下寨。60多岁的原村支部书记石子爱家在下寨,是石家寨的活地图,亲自给我们带路。我们首先来到村庄西南方向一口塘背一个叫“墩山园”的高墩上。老书记说,这里是石家寨的“积谷仓”,当年石良在这里建粮仓。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乡文化站两次带人来这里都挖出了“黑米”——专家说,那是已经钙化的稻米,证明这是当年石家寨的粮仓。老书记指着村庄东南说,这是当年石家寨的寨坝。当时寨坝有几米高、几米宽,红巾军都无法打开。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现在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模样了。我们沿着寨坝向东南方向走,看到正东方一个大口子,老书记说,这口子有一个挺有血腥味的名字,叫“红血口”。当年徐寿辉的人马围困寨子,从外面攻打,石良组织石家寨人严防死守,红巾军始终无法打开,他们采取围而不打的办法,想把里面的老百姓困死。石良很聪明,他们把一条涨死的狗扔到外面。红巾军看见狗都涨死了,觉得里面粮食多得很,就撤走了。石家寨人,不但勇敢,而且充满智慧。我们走出“红血口”,来到寨子外面。寨的四周全是田地。站在外面看,堤坝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直延伸到远处有人居住的地方,那还属于石家寨的下寨。虽然没有巍峨的寨坝,但当年的轮廓一目了然。石老师指着远处说,石家寨的东南方向是泊湖。每年夏季,泊湖水可以淹到下面位置低的田,特别大水的时候甚至可以淹到寨坝。这时候的石家寨的寨坝,又是拦洪堤坝。我们走回来,去“上寨”。路上,老书记指着村庄里的树林说,那里原来有一条“马道”——是当年专门跑马的路!好大的石家寨!上寨原来就叫上寨大队,说明当时人多,而且知名度高。石老师老家就在上寨,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寨人。天下着雨,我们在汽车上,石老师指着旁边一片连着的山坡说,这山坡叫“牯牛岭”、“北茅岭”,上寨的背后是南峰岭,不远处有一处高坡,叫“何家岭”。“何家岭”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站在“何家岭”,整个石家寨一览无余,甚至能够望到前面的泊湖。儿童时代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山上放牛,山顶有很大的一块平地,是石家寨的瞭望台。石老师说,石家寨西北方向有一片山坡,是一道天然屏障。东南方向有坚固的寨坝,石家人可以在里面安居乐业。“马道”既是平时操练兵马的地方,也是敌人来时彼此连接的通道。上寨也叫“柏树窠”,当年石良在寨子里肯定栽了很多柏树。可以想像,历史上“上寨”一定是最热闹的地方。不过如今已经只有几户人家居住了。孔雀东南飞——石老师1985年迁移到前面,现在那里有一大片竹林,他在县城住。小雨中,石老师把我们引到一处地方,说,这里是当年的石氏祖堂,一进三重,前面是漂亮的门楼。石老师的老家就在祖堂旁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来到“马道”,几百米的“马道”,如今只有短短的一段,就在一口塘旁边。当年保境安民的功能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2)元朝末年,政局动乱,民不聊生,宿松境内盗贼蜂起。他们打着红巾军的旗号,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各地有识之士纷纷组织起来保卫家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石良家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建立起了石家寨。博学多闻的吴汉亮先生编了一本《宿松寨志》。他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元末明初宿松三个主要寨子,上乡是陈汉的“48寨”,下乡是石良寨,还有一个趾凤吴士杰的白崖寨。吴汉亮先生说,石家寨位于九姑乡杜溪村,其实应该属于程岭乡的彭桥村。为什么建寨?吴汉亮先生说是“维护地方治安和秩序,打击外部入侵”,或者说是“保境安民”。“石良在家乡……凭借自身练就的拳棍武艺训练水兵、陆兵(军)。这样一支亦工亦农亦渔,训练有素,既熟悉地理环境又精武善战的乡团义勇……”后来,石良领导的这支队伍终于走出路石家寨,走出程岭,走出宿松,成为朱元璋的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为朱元璋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他们开挖泾江——也就是石良河,为朱元璋送粮,也是这支队伍。他们是石家军的骨干,石良的后代有“17将军”,就是从这里开始。吴汉亮先生说石良还建立了另一个寨子,叫“白马寨”。吴先生把“白马寨”称“上石家寨” 。说“白马寨”在“五里乡响堂边的一排低矮的山丘群峰之上,东临太子庙、凿山、许岭,北接高岭、长铺、马塘,南连复兴洲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九姑的一大天然屏障。”他把石家寨称“下石家寨” ,说石家寨以训练水军为主。因为石良之前建了一个石家寨,所以也习惯称之为“石家寨”或者“石良寨”。从明朝开始,这里战事不断,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咸丰三年至咸丰八年,“石家寨”轮番被清军、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所占。为什么叫“白马寨”呢?吴先生说,相传清朝中期,万里牌楼有一姓罗的大户人家,家道殷富,为了拓展祖业,他在三个不同地方新建三栋房子,地仙选择同一个时辰启首。按照地方风俗,新屋启首时,主人必须在场。为此,罗财主选择一匹高大的大白马,快马加鞭,但是,刚刚到达第三处时,大白马突然倒地,口吐白沫而死。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白马山,并且在山上建立白马寺。传说白马寺供奉的菩萨是华佗附体,有求必应,十分灵验。“白马寨”也就渐渐叫开了。(2016.5.9.)2018/4/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石氏】十、探访石良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