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十三:振英祠,石良的精神寄托
【宿松石氏】十三:振英祠,石良的精神寄托石普水道光《宿松县志》“卷五·舆地志”介绍“振英祠”说:“在治东半里,灵泉观殿左。明初,邑绅石良建,祭祀唐张睢阳公巡,明季毁,神像独存。”(99页)石良为什么要建振英祠?这先从石良祖父石兴宗说起。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介绍石兴宗说:“石兴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间,仗策渡淮,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舍宅建宫祀之。时宋将入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兴为安抚使,与刘源等起兵兴复,立寨太湖司空山,闻宗英勇且贤,表为都统辖。复黄州、寿昌军用。景炎正朔九月,元遣昂吉儿等袭司空山,破之外杀德兴,兴宗适归宿松。宋亡,遂隐居不仕。”(《府志》,《太湖志名宦》《朱志》)(367页)。石良的老家在“江西乐平菱田”,就是今天江西省乐平市后港镇的菱田村。他的49世祖中吉公曾任饶州左使, 54世祖逢时,字昌国,“赘静理穆氏仕至大理评事穆公,承其业也”,因改地曰菱田,为“菱田始祖”。石氏到宿松不属于移民。宋理宗淳佑庚戌(1250年)春,石兴宗“仗策渡淮”——拿着马鞭子来到江淮大地,干什么?用现在话讲是抵抗外族入侵。兵荒马乱逃难的,石兴宗为什么“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 因为张睢阳是一个视死如归,以身殉国,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张巡,蒲州河东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旧唐书》说他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开元中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县令。安史之乱,张巡同许远坚守睢阳城,与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在最后形势危急的时候,城内粮食吃光了,大批士卒饿死了,张巡杀爱妾,许远也杀其家奴给士卒充饥,以誓抵抗到底,坚守到最后一刻。在国家危难关头,淮南西路安抚史张德兴在司空山举起反元旗帜,经营司空山,人们称之为“张安抚寨”。当地人傅高揭竿而起,石兴宗积极响应,“安抚张公闻公勇且贤,辟为都统辖。”他“整饬士马,号令严明,捍御数郡,群盗不敢入,民赖以安”,保境安民,威振四方。抗元失败以后,石兴宗隐居蜈蚣山,建“朝天庵”,朝天庵里恭奉着张巡神像。他一直居住在深山,不食元朝的“人间烟火”,他是大宋遗民!死后葬在蜈蚣山,坟墓不远就是“朝天庵”,朝天庵里依然恭奉着张巡!讲到这里,我们知道,石良祖父石兴宗隐居蜈蚣山是不屑于与当权者为伍,他骨子里蔑视外族“胡人”;石良父亲为什么“隐德不仕”?因为元朝统治者是外族当权;石良为什么修建石家寨、积极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了推翻元朝外族统治者。他们都与蒙古统治者势不两立。。“抗元”是石良祖孙三代一脉相承的愿望,始终不变的誓愿。所以,有人把石良叫民族英雄,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清楚石良回老家宿松为什么要建振英祠。石良告老还乡,主持首修石氏族谱,但是却没有修建石氏宗祠——而是出资修建“振英祠”,并且告诫石氏子孙:“祭祖必祭张公巡!”“吾祖与张中丞‘俎豆同馨,蒸尝共祀’”,“祔祀邑振英祠,春秋与祭”。石兴宗、石良都敬佩张巡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把他当成精神楷模,尊为护身符。 (2014.12.24)(2016.6.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