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十四:努力发掘石良身上的正能量
【宿松石氏】十四:努力发掘石良身上的正能量石普水十五、可贵的正能量石良在宿松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他的老家程岭有保境安民的石良寨,复兴有他建功立业的石良河,九姑有宰相府,洪武诰敕碑,坟墓1983的1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14日,石良墓成为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光版《宿松县志》有6处专门记载石良的文字。1990年版《宿松县志》“人物志”对石良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记载了“石良墓”及“诰敕碑”。我从1990年开始看《石氏族谱》,写了《寻根“六顺堂”》等一系列关于宿松石氏的文章,前后共有100篇,其中花时间最多是关于石良的。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正确认识石良这一历史人物,努力发掘他身上的正能量,做到古为今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其一,学习他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宿松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石家寨”是石良保家卫国的一个重要物证。清道光版《宿松县志》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宿松县志。武备志。寨堡》275页)石家寨,又叫石良寨,在今宿松程岭乡彭桥村。这是石良的老家,他的父母兄弟生活在这里。 “守城之役”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场战役,初出茅庐第一功。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年石良才27岁,可谓少年得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十一月,红巾军首屠宿松,城馁。为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采用这样军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主要兵力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过精心策划,他们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副寨、巡防守护,各副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这种布阵让敌方弄不清虚实,起到迷惑对方和威慑作用。寇终不敢侵,民敕以安。这一年,石良32岁。从守卫家园的石家寨,到三战三捷的“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表现了石良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石良领导的不是政府军,没有朝廷粮饷,没有武器弹药,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自力更生,带领穷苦百姓团结起来,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英勇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二 ,学习他审时度势知天运而识时务的政治智慧“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这是朱元璋对石良的评价,他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与赏识。石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他选择了朱元璋。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 “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这是石良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这是朱元璋对他最高评价!——其三,学习他建功立业抢抓机遇的谋略1363年7月。这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传说朱元璋被陈友谅困于鄱阳湖,粮草皆尽,军情危急中遗使俞通海传谕于石良,速送粮草,且告知:“谁送粮,封宰相”。石良受命后一边筹集粮草,一边率军民三千余人日夜兼程挖河道三十余里,三天后,大批粮草救兵自内湖经河道进入长江直达鄱阳湖,解救了朱元璋被困之危。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安庆掌故》324—325页)。这条河沟就是现在的“石良河”,又叫泾江,也叫西口河。道光版《宿松县志》“二十三年……八月,友谅食尽,突出湖口。太祖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便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270页)。泾江军,就是宿松石良的部队。 “石良河”不仅军功于当时大明王朝,而且造福宿松子孙后代,后来当地人在坝头之北立有一“良公庵”,至今香火不断。——其四,学习他战场上培养人才的胆识1363年十月,石良奉命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这次石良带领他的侄子石铎(胞兄仁七的次子,后来以武功授平山百户),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甲辰年(1364)三月,安庆守御官何叁政调拨石良本部军马。石良命令他的侄子石铎、大儿子石镜(当时才仅仅10岁)跟同,克取安徽舒城和庐州,接应寿县中南部的安丰。明朝时,我们宿松石氏一家封授将军衔的一共有17位,他们是石良、石镜、石润、石温、石洪、石彬、石玉、石玺、石坚、石奎(明锦衣卫,授武德将军)、石金(石坚子,明山海卫指挥,授邵武将军)、石淮、石梁、石瑜、石硡、石议、石忠,石良直系11人,他的胞兄七哥家6人。1990年《宿松县志》有名有姓的进士32人,武进士3人。32名进士中我们石姓中清朝100年间宿松籍石姓中进士9人:石鼎、石葆元、石纶、石广均、石寿淇、石镜潢、石长信、石长佑、石光暹。宿松县城东门原来有一座石氏宗祠,是我们钺祖的一个支裔“老六房”建造的。石氏 9进士有6位出自 “老六房”。这座新建祠堂建成后,正门一直关着,平时进出都走旁边的东门。为什么不开正门呢?这一直是对外秘而不宣的秘密。石氏宗祠为迎接状元而开!这是一条家规,警诫石氏后世子孙:“不出状元不开大门!”《石氏族谱》有一篇《乐输条议》。这是一篇捐资助考的氏族条议。它是石氏 “捐资助考” “作乡会试场费” 。《乐输条议》是石氏家族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全族一件大事。它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族人把它刻碑记载在《石氏族谱》上。这都是我们石氏一以贯之重视培养人才的事实,都是学习我们老祖宗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对于宿松石氏后人将是有益的启迪。——其五,学习他“江湖廊庙一般心”的赤子情怀宿松人都把石良叫“田园宰相”。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之际,他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带人日夜不停开挖出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率部卒把粮草运送到朱元璋军中。一直到石良退休了,告别之时,朱元璋想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于是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这就是民间流传“田园宰相”的由来。石良没有做宰相,因为有皇帝的金口玉言,他回到宿松后,四处遍请高地仙选择风水宝地,终于在离老家石家寨不远的一个叫豆溪地方,选择一块北边是平缓的山坡,东南方是沃野千里,面临烟波浩渺的“大官湖”——可能石良喜欢这名字,背山面水,背风向阳,一个难得的好地方。石良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有人说是一进九重)。宰相官厅雄伟气派、富丽堂皇。四周围起高高的护城墙,东头是几百亩的“操兵场”,石良带回来的兵马,农忙时屯田,闲时操练。宰相府前挖了一口大大的鹅塘,“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就是今天的宰相屋。宰相府门口有石良一幅对联。第一幅:俎豆甲兵千载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大意是:我带着三千宿松子弟和大批粮草救驾,助太祖解救鄱阳湖之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创下大明千秋伟业,为石氏光宗耀祖;我深感皇恩浩荡,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职告老还乡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情始终不变。难能可贵的“江湖廊庙一般心”! 据说宰相府建成后,有人向朱元璋告密,朝廷派人下来暗访,就是这 “江湖廊庙一般心”救了石良一命。其六民间打“石良”牌宿松民间还借石良的民望打造“马陵打瓜子”。说石良当年率军队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石良所带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西瓜命名“马陵瓜”,定为贡品。从后,马陵瓜子名扬天下。成为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其实,自洪武七年至洪武十年,石良在朱元璋老家凤阳带领部队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改天换地,改造山河。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2019/1/3(2014.12.18)(2016.6.7.)2018/4/17石良在宿松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他的老家程岭有保境安民的石良寨,复兴有他建功立业的石良河,九姑有宰相府,洪武诰敕碑,坟墓1983的1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14日,石良墓成为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光《宿松县志》“武士”349页有“石良,武节将军”。“武功。人物志” 398页:“石良,号松颜。天性果毅,谋略沉雄……”“武备志。寨堡” 275页:“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 “冢墓”112页介绍了石良墓:“武节将军前统兵元帅石良墓,在杜溪,墓后有洪武诰敕碑”。“诰敕”354页有石良两道诰敕。“艺文志”645页收录明吏部侍郎、延陵人吴宽撰《元帅石松颜赞》。“艺文志”670页有乡绅汪仁写的一首《将军破贼歌为石松颜良赋》(清道光版《宿松县志》)1990年版《宿松县志》“人物志”对石良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记载了“石良墓”及“诰敕碑”。“石良,号松颜,宿松县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二月,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享年75岁。元末群雄并起时,石良率一方义勇,归顺明太祖,挂统兵元帅印,镇守宿松一带。后在攻克湖广,策应同安、舒城中屡建军功,于洪武二年封武德将军,洪武十年又进敕武节将军,由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加洪塘湖屯兵千户,晚年致仕归老于乡,葬杜溪。明武节将军前统兵元帅石良墓,座落在县境新安乡杜溪村石宰相屋后。墓高1.08米,周环8米,墓后不远处,立着一块高大的诰敕碑,上端嵌有圣旨和双龙拱日图案,正面刻着洪武二年诰命,字迹端庄苍劲,记述了墓主生平业绩。县人民政府已于1983的1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从1990年开始看《石氏族谱》,写《寻根“六顺堂”》。前后一共写了三十多篇。怎样正确认识石良这一历史人物,努力发掘他身上的正能量,做到古为今用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一、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宿松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石家寨”是石良保家卫国的一个重要物证。清道光版《宿松县志》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宿松县志。武备志。寨堡》275页)石家寨,又叫石良寨,在今宿松程岭乡彭桥村。这是石良的老家,他的父母兄弟生活在这里。 “守城之役”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场战役,初出茅庐第一功。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年石良才27岁,可谓少年得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十一月,红巾军首屠宿松,城馁。为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采用这样军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主要兵力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过精心策划,他们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副寨、巡防守护,各副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这种布阵让敌方弄不清虚实,起到迷惑对方和威慑作用。寇终不敢侵,民敕以安。这一年,石良32岁。从守卫家园的石家寨,到三战三捷的“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表现了石良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石良领导的不是政府军,没有朝廷粮饷,没有武器弹药,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自力更生,带领穷苦百姓团结起来,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英勇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二、审时度势“知天运而识时务”的政治智慧“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这是朱元璋对石良的评价,他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与赏识。石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他选择了朱元璋。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 “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这是石良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这是朱元璋对他最高评价!三、该出手时就出手——建功立业的胆识1363年7月。这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传说朱元璋被陈友谅困于鄱阳湖,粮草皆尽,军情危急中遗使俞通海传谕于石良,速送粮草,且告知:“谁送粮,封宰相”。石良受命后一边筹集粮草,一边率军民三千余人日夜兼程挖河道三十余里,三天后,大批粮草救兵自内湖经河道进入长江直达鄱阳湖,解救了朱元璋被困之危。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安庆掌故》324—325页)。这条河沟就是现在的“石良河”,又叫泾江,也叫西口河。道光版《宿松县志》“二十三年……八月,友谅食尽,突出湖口。太祖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便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270页)。泾江军,就是宿松石良的部队。 “石良河”不仅军功于当时大明王朝,而且造福宿松子孙后代,后来当地人在坝头之北立有一“良公庵”,至今香火不断。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培养人才的胆识石良《兵部供袭职文状》中说“十月内,蒙调将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敬奉令旨,着侄男石铎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石良赴京住坐参侍。甲辰年(1364)三月内,蒙安庆守御官何叁政调拨本部军马,仍令侄男石铎、男石镜跟同,克取舒城、庐州,接应安丰。”1363年十月,石良奉命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这次石良带领他的侄子石铎(胞兄仁七的次子,后来以武功授平山百户),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甲辰年(1364)三月,安庆守御官何叁政调拨石良本部军马。石良命令他的侄子石铎、大儿子石镜(当时才仅仅10岁)跟同,克取安徽舒城和庐州,接应寿县中南部的安丰。明朝时,我们宿松石氏一家封授将军衔的一共有17位,他们是石良、石镜、石润、石温、石洪、石彬、石玉、石玺、石坚、石奎(明锦衣卫,授武德将军)、石金(石坚子,明山海卫指挥,授邵武将军)、石淮、石梁、石瑜、石硡、石议、石忠,石良直系11人,他的胞兄七哥家6人。1990年《宿松县志》有名有姓的进士32人,武进士3人。32名进士中我们石姓中清朝100年间宿松籍石姓中进士9人:石鼎、石葆元、石纶、石广均、石寿淇、石镜潢、石长信、石长佑、石光暹。宿松县城东门原来有一座石氏宗祠,是我们钺祖的一个支裔“老六房”建造的。石氏 9进士有6位出自 “老六房”。这座新建祠堂建成后,正门一直关着,平时进出都走旁边的东门。为什么不开正门呢?这一直是对外秘而不宣的秘密。石氏宗祠为迎接状元而开!这是一条家规,警诫石氏后世子孙:“不出状元不开大门!”何等上进的胸怀!《石氏族谱》有一篇《乐输条议》。这是一篇捐资助考的氏族条议。它是石氏 “捐资助考” “作乡会试场费” 。《乐输条议》是石氏家族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全族一件大事。它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族人把它刻碑记载在《石氏族谱》上。我之所以强调这两件事,是为了说明石氏17位将军也好,9进士也好,都是我们老祖宗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对于宿松石氏后人将是有益的启迪。 五、江湖廊庙一般心的赤子情怀宿松人都把石良叫“田园宰相”。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之际,他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带人日夜不停开挖出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率部卒把粮草运送到朱元璋军中。一直到石良退休了,告别之时,朱元璋想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于是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这就是民间流传“田园宰相”的由来。有宰相官厅为证。因为有皇帝的金口玉言,石良回到故里后,四处遍请高地仙选择风水宝地,终于在离老家石家寨不远的地方,选择一块北边是平缓的山坡,东南方是沃野千里,面临烟波浩渺的“大官湖”——可能石良喜欢这名字,背山面水,背风向阳,一个难得的好地方。石良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有人说是一进九重)。宰相官厅雄伟气派、富丽堂皇。四周围起高高的护城墙,东头是几百亩的“操兵场”,石良带回来的兵马,农忙时屯田,闲时操练。宰相府前挖了一口大大的“鹅塘”,“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宰相府有石良两幅对联。其一:俎豆甲兵千载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石良撰)大意是:我带着三千宿松子弟兵和大批粮草救驾,助太祖解救鄱阳湖之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创下大明千秋伟业,为石氏光宗耀祖;我深感皇恩浩荡,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职告老还乡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情始终不变。其二:祖泽千年崇礼乐、家风百世擅箕裘(石良撰)如果说第一幅楹联是石良述志,那么这一幅就是家训,是告诫石氏后人:要学习秉承先祖石碏、石奋的优良家风。大意是:我石氏祖上有德,忠于祖国,大义灭亲,奉公守法,崇尚礼乐,“忠纯”“孝谨”优秀家风称诵当代,流芳百世;我等石姓后辈当恪遵祖训,学文习武,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美德家风代代流传。六、民间打“石良”牌宿松民间还流传着石良的另一大贡献,他打造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传说石良当年率军队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从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成为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自洪武七年至洪武十年,石良在朱元璋老家凤阳带领部队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改天换地,改造山河。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2014.12.18)(2016.6.7.)2018/4/17
十五、可贵的正能量
石良在宿松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他的老家程岭有保境安民的石良寨,复兴有他建功立业的石良河,九姑有宰相府,洪武诰敕碑,坟墓1983的1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14日,石良墓成为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光版《宿松县志》有6处专门记载石良的文字。1990年版《宿松县志》“人物志”对石良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记载了“石良墓”及“诰敕碑”。
我从1990年开始看《石氏族谱》,写了《寻根“六顺堂”》等一系列关于宿松石氏的文章,前后共有100篇,其中花时间最多是关于石良的。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正确认识石良这一历史人物,努力发掘他身上的正能量,做到古为今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学习他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宿松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
“石家寨”是石良保家卫国的一个重要物证。清道光版《宿松县志》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宿松县志。武备志。寨堡》275页)石家寨,又叫石良寨,在今宿松程岭乡彭桥村。这是石良的老家,他的父母兄弟生活在这里。
“守城之役”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场战役,初出茅庐第一功。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年石良才27岁,可谓少年得志。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十一月,红巾军首屠宿松,城馁。为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采用这样军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主要兵力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过精心策划,他们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副寨、巡防守护,各副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这种布阵让敌方弄不清虚实,起到迷惑对方和威慑作用。寇终不敢侵,民敕以安。这一年,石良32岁。
从守卫家园的石家寨,到三战三捷的“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表现了石良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石良领导的不是政府军,没有朝廷粮饷,没有武器弹药,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自力更生,带领穷苦百姓团结起来,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英勇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其二 ,学习他审时度势知天运而识时务的政治智慧
“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这是朱元璋对石良的评价,他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与赏识。
石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他选择了朱元璋。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
“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这是石良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这是朱元璋对他最高评价!
——其三,学习他建功立业抢抓机遇的谋略
1363年7月。这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传说朱元璋被陈友谅困于鄱阳湖,粮草皆尽,军情危急中遗使俞通海传谕于石良,速送粮草,且告知:“谁送粮,封宰相”。石良受命后一边筹集粮草,一边率军民三千余人日夜兼程挖河道三十余里,三天后,大批粮草救兵自内湖经河道进入长江直达鄱阳湖,解救了朱元璋被困之危。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安庆掌故》324—325页)。这条河沟就是现在的“石良河”,又叫泾江,也叫西口河。道光版《宿松县志》“二十三年……八月,友谅食尽,突出湖口。太祖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便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270页)。泾江军,就是宿松石良的部队。
“石良河”不仅军功于当时大明王朝,而且造福宿松子孙后代,后来当地人在坝头之北立有一“良公庵” ,至今香火不断。
——其四 ,学习他战场上培养人才的胆识
1363年十月,石良奉命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这次石良带领他的侄子石铎(胞兄仁七的次子,后来以武功授平山百户),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甲辰年(1364)三月,安庆守御官何叁政调拨石良本部军马。石良命令他的侄子石铎、大儿子石镜(当时才仅仅10岁)跟同,克取安徽舒城和庐州,接应寿县中南部的安丰。
明朝时,我们宿松石氏一家封授将军衔的一共有17位,他们是石良、石镜、石润、石温、石洪、石彬、石玉、石玺、石坚、石奎(明锦衣卫,授武德将军)、石金(石坚子,明山海卫指挥,授邵武将军)、石淮、石梁、石瑜、石硡、石议、石忠,石良直系11人,他的胞兄七哥家6人。
1990年《宿松县志》有名有姓的进士32人,武进士3人。32名进士中我们石姓中清朝100年间宿松籍石姓中进士9人:石鼎、石葆元、石纶、石广均、石寿淇、石镜潢、石长信、石长佑、石光暹。
宿松县城东门原来有一座石氏宗祠,是我们钺祖的一个支裔“老六房”建造的。石氏 9进士有6位出自 “老六房”。这座新建祠堂建成后,正门一直关着,平时进出都走旁边的东门。
为什么不开正门呢?这一直是对外秘而不宣的秘密。石氏宗祠为迎接状元而开!这是一条家规,警诫石氏后世子孙:“不出状元不开大门!”
《石氏族谱》有一篇《乐输条议》。这是一篇捐资助考的氏族条议。它是石氏 “捐资助考” “作乡会试场费” 。《乐输条议》是石氏家族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全族一件大事。它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族人把它刻碑记载在《石氏族谱》上。
这都是我们石氏一以贯之重视培养人才的事实,都是学习我们老祖宗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对于宿松石氏后人将是有益的启迪。
——其五,学习他“江湖廊庙一般心”的赤子情怀
宿松人都把石良叫“田园宰相”。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之际,他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带人日夜不停开挖出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率部卒把粮草运送到朱元璋军中。一直到石良退休了,告别之时,朱元璋想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于是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这就是民间流传“田园宰相”的由来。
石良没有做宰相,因为有皇帝的金口玉言,他回到宿松后,四处遍请高地仙选择风水宝地,终于在离老家石家寨不远的一个叫豆溪地方,选择一块北边是平缓的山坡,东南方是沃野千里,面临烟波浩渺的“大官湖”——可能石良喜欢这名字,背山面水,背风向阳,一个难得的好地方。石良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有人说是一进九重)。宰相官厅雄伟气派、富丽堂皇。四周围起高高的护城墙,东头是几百亩的“操兵场” ,石良带回来的兵马,农忙时屯田,闲时操练。宰相府前挖了一口大大的鹅塘,“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就是今天的宰相屋。
宰相府门口有石良一幅对联。
第一幅:俎豆甲兵千载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大意是:我带着三千宿松子弟和大批粮草救驾,助太祖解救鄱阳湖之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创下大明千秋伟业,为石氏光宗耀祖;我深感皇恩浩荡,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职告老还乡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情始终不变。
难能可贵的“江湖廊庙一般心”! 据说宰相府建成后,有人向朱元璋告密,朝廷派人下来暗访,就是这 “江湖廊庙一般心”救了石良一命。
其六民间打“石良”牌
宿松民间还借石良的民望打造 “马陵打瓜子”。说石良当年率军队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石良所带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西瓜命名“马陵瓜”,定为贡品。从后,马陵瓜子名扬天下。成为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其实,自洪武七年至洪武十年,石良在朱元璋老家凤阳带领部队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改天换地,改造山河。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2019/1/3(2014.12.18)(2016.6.7.)2018/4/1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