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25 15:47

【宿松石氏】二十八、结束语——族谱其实是一种文化

【宿松石氏】二十八、结束语——族谱其实是一种文化“不晓得家婆姓什么”是我们宿松的一句方言,实事上,很多人是真不知道外婆姓什么的。2008年5月11日,我的博客《中国姓氏》后留下一段评论:“普水宗长,既有此文,何不在天下石姓论坛注册发表一下,以使更多的石姓同胞能第一时间看到你的文章?”盛情难却,凭着这个网址,我来到《天下石姓论坛》,以“宿松石姓”的笔名发表文章。后来得知:××者,乃“天下石姓论坛”大名鼎鼎的坛主,只是当时我有眼不识泰山。但是不久有人便指出我的世系“牵强附会”,“显然大错”。而且他为“正视听”“不至于因为个别谱牒的记叙混乱而造成以讹传讹以错传错”,竟把《宋史》中的石守信、石熙载两位相关记载发在我的文章后边。不禁感慨万分。石氏居然有一位饱学之士看过《宋史》,并且对我这徒有虚名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手把手地教诲。我心存感激。然而细一想,不对!我们这一支虽多属“蛮丁”,但近800年来“无一人”看过《宋史》?石良公17将军自不必说,那么宿松县志记载我们这一支石氏进士9人,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佑宿松赫赫有名人人仰慕的“祖孙三进士” ,他们没看过《宋史》?宿松八修县志,现存四种,我们这支石氏有四人参加编修。1672年石颂功编修县志,主讲禹江书院,编写《小孤山志》,主修五届宗谱,他没看过《宋史》?进士出身、武英殿文颖馆纂修、翰林院编修、1826年主编县志石葆元没看过《宋史》?1914年石长信、石秉儀编修宿松县志,他们也没看过《宋史》?我不愿跟此君论证。愤而退出天下石姓论坛。(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国的族谱在世界文明中更是一枝独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家文化,至今仍放射绚丽的光彩。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专家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不过上古时期的家谱,仅是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内容也比较单一,仅有世系的说明。家谱的作用也仅作血统的证明,是一张贵族的名片,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这时的家谱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由官方专利下嫁到黎民百姓,并且形成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而这之前一直沿用汉代司马迁纪传体。明朝修家谱更普及,明太祖、清顺治帝甚至亲下乡谱诏,号召民间修谱。这才真正普及到民间。为什么修谱?共性的说法是 “敬宗、收族”,即尊敬祖宗,和睦宗族。有人总结为五点。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修谱就是寻根问祖。家谱作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盛世修志,盛世也修谱。族谱指同一姓氏共同始祖的分支合族公修的家谱。族谱一般包括“谱源”、正文、“谱头”。 “谱源”也称世系图,介绍姓氏起源,并从第一世祖往下按顺序排辈的公共直系各世祖公的简表,即世系传承。家谱的正文,按各房族世系中所有人按辈分大小的先后次序编定,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子女等。“谱头”,是“光宗耀祖”的部分,最能体现该族文化。内容包括姓氏起源、诰敕、文状、旧序跋、家范、家训、派名、辨疑、记、引、议、碑叙、传、赞、书、诗、赋、疏、墓志、铭表、邱垄图、家训、谱序、派名、邱陇山图等等。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话不错,但具体是炎黄哪一代的子孙?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修谱就是追根溯源。“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饮水思源”,万里江水,源头何处?中国人所谓“不忘本”其实是从知祖开始的。然而最难的是知道所有先祖。设身处地地想,记住父亲、祖父、曾祖父三辈人的名字不难,要记更多的恐怕就困难了。你知道怎样称呼你祖父的祖父吗?知道的多。你知道你祖父的祖父名讳吗?我想很多人会摇头说不知道。从始祖到我们现在最少的恐怕也有90多代,这么多名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记得。也许有人说,家谱有记载呀!但自古以来,确切地说秦汉以来有记载帝王世系的史官。以后贵族世家也有记载,普通黎民百姓都有那是明清以后的事。大部分家谱是明清以后才有的。明清以前的世系怎么知道的?在南京明孝陵主殿,我喜出望外地见到抄下明朝十九陵一览表:“高祖父,讳百六,追封德祖元皇帝;曾祖父,讳四九,追封懿祖恒皇帝;祖父,讳初一,追封熙祖裕皇帝,父亲,讳世珍,追封仁祖淳皇帝。”或者有人说,我们每一姓氏族谱都有世系图,上面不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吗?其实,中国的姓氏恐怕只有孔姓等极少数姓氏的世系图可信。其余大都自欺欺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常强先生有篇《找个名人当祖宗》。他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个传统,自己出了名,总要追溯祖先,找个历史上的名人或神圣人物来当自己的祖宗。”他列举了唐朝皇帝自称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开创者李暠的后代,又请出了春秋时期与孔子几乎齐名的思想家老子。宋朝靠政变登上皇帝宝座,真宗对群臣讲,自己梦到了一位神人,自称是天上的天尊,是天下赵氏的始祖,名字叫“赵玄朗”。“赵玄朗”,一个梦里的虚无缥缈的人,于是便成了赵宋皇帝的始祖,皇位便名正言顺了。——自欺欺人!谁信?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世系却是这样编造出来的!不管你信不信!在街市上卖草鞋的小市民刘备,一旦跟倒霉的汉献帝攀亲时,竟比皇帝“要高很多辈”,便是帝室之胄的“刘皇叔”!在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之前,高贵的身份便可“举孝廉”做官,谁不附凤攀龙?《阿Q正传》里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说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地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小说自不足为证,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找个名人当祖宗,并非欺世盗名,附庸风雅。古人尤其是名人,是一方的势力代表,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如柳宗元称柳河东。但哪一姓都不可能代代有名人,其先祖可能是穷人,“的奀”“老二”来称呼的,恐怕是当代人都不能记住,他的子孙怎么记住?怎么给排世系?(4)族谱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而不是历史考证。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证明自己的世系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也有一百个理由说明世系不是100%可信的。老婆是别人的俊,孩子是自己的好,祖宗自然都是自己的强。然而最经典的话是“只有母亲是真的”——甚至小孩也有在医院抱错了连母亲都不真!宫廷尚“貍猫换太子”之说,几人做过DNA亲子鉴定?一代有为帝王乾隆皇帝姓陈还是姓爱新觉罗?“唐以前世系难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识字,不能用纸笔记下祖宗名讳。战争,导致大规模移民,族谱资料往往失散。我们宿松老一辈人口口相传都是来自江西“瓦屑坝”,那是典型的移民。宋代以来外族入侵,逃避战祸,辗转迁移来到江西鄱阳湖。而桐城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亲自来江西考察,撰文《江西何来“瓦屑坝”》,“瓦屑坝”本地人竟不知瓦屑坝这一名称。瘟疫、天灾、政府开发是规模移民,政治迫害、宗族势力斗争、土地、山场、河流乃至祖宗墓地也会引发纷争乃至械斗,势弱一方不得己流亡迁徙远走他乡,这是局部移民。还有对父母忤逆不孝被族人“赶下户”的,谱上也没有记载。我们常说“树碑立传”。树碑在坟头,为的是让后人记住祖先。但我们本地有一姓氏,祖碑上少写一个胞弟,结果兄弟反目,打断一块碑,竖两块碑。立传在族谱,也有同宗为立传意见不一致,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也有赌气不修谱的。所以世序错是绝对的,不错是相对的。责任在历史,不在我们编世序的祖宗。我们无法正本清源,也无须纠缠历史。谁的家谱世系是100%布尔什维克?修谱本来是“敬宗收族”,不是历史考证。我们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心态,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看待前人的成果,体谅前辈的苦心,尊重前人的心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团结一致向前看。世序由前人写定,历史由后人创造。有些倒是该争的,——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专家学者,多少作家诗人,多少大款富商,多少领导干部,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2008.8.21)(2010.9.9)(2018/4/2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宿松石氏】二十八、结束语——族谱其实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