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29

【龙湖烟云】17、宿松龙湖与龙感湖

【龙湖烟云】17、宿松龙湖与龙感湖石普水一、“老师,写写龙湖吧!”这是2009年一个学生给我的“命题作文”。“他乡遇故知”,与早年的学生在网上见面,格外亲切。学生看了我写的《宿松县名的由来》,建议我写龙湖。宿松全县水面面积共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是宿松人民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是宿松的骄傲。但是,我网上搜索“龙湖”, 却只有河南省淮阳县龙湖、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和福建省永定县龙湖,唯独没有宿松龙湖。我又“百度”搜索“宿松县主要河流湖泊”,也只有华阳河、二郎河,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偏偏没有龙湖。我搜索“龙感湖”。“百度”在介绍“龙感湖”说“是湖北的一个行政区” 。宿松“龙湖”榜上无名。“龙感湖”是湖北的、黄冈市的、黄梅的,而不是宿松的。啊,宿松龙湖,官家不认,娘家不要,一个“黑户口”。我莫名其妙,怅然若失。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29

二、
宿松西北面群山,层峦叠翠,东南环水,碧波荡漾。站在祝墩桥上,东边是大官湖、黄湖、泊湖,西边是龙湖、排湖、鳡湖。所以,在湖里打鱼生活了40多年的老渔民说,宿松历史上是“六大湖”而不是五大湖。
我家住龙湖河畔,喝龙湖水长大。龙湖世世代代是佐坝的母亲河,老一辈人说,解放前龙湖一直是佐坝的私湖,由洪、尹、孟、王四姓轮流管理,定时封湖、禁湖。
龙湖水流经佐坝、千岭两岸,孕育着两岸人民,民间互称佐坝、千岭为上岸、下岸。千岭在东叫上岸,佐坝在西叫下岸。
《佐坝乡志》开篇第一句:“龙湖、感湖,碧波荡漾,太阳山、东关山连绵数十里。”
《千岭乡志》开篇:“烟波浩渺的龙湖湖畔、玉带环绕的长江之滨,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千岭乡。”
佐坝人自古开口即龙湖。“家住龙湖庄,十年就有九年荒”;“家住龙湖汊,粮仓壁上挂。夏天吃菱角,冬天吃土虾” 。龙湖是佐坝的代名词,佐坝曾以龙湖名之,乾隆13年佐坝有龙湖庄。道光29年,千岭属龙湖庄。
历史上佐坝王卓山人全靠龙湖而生存。土铳、鱼面、野鸭饭、羽毛扇是龙湖的特产。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0

三、
历史上宿松龙湖榜上有名,曾经大名鼎鼎。
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清楚地介绍了龙湖、排湖、鰔湖。“龙湖,旧志作龙南莲箬湖。距县二十五里。(旧作四十里)北纳县西河水,从笋子港入,西达黄梅诸湖,东由长河达泊涝湖。明初置龙湖、大湖、洿池、张富池四河泊所,嘉靖间废。”
“排湖,旧志作牌湖,四十五里。”
“鰔湖,即泊鰔湖,旧分为二,距县六十里。通黄梅,摄湖口,入九江。《寰宇记》:湖在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尝有鰔鱼,甚大。(见道光《宿松县志》32~33页)
该县志龙湖名出现8次之多。
《佐坝乡志》介绍“龙湖”说: “水质好,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野生鱼、鳖、蟹、虾、螺、蚌,不养自殖;菱、莲、芡实不种自生;野鸭、雁、天鹅不引自趋,是沿河地带农民的摇钱树。”
龙湖的出口叫排湖。排湖东接上长河与大官湖相邻,南岸是洲头乡和汇口乡,西与感湖相邻,北岸是佐坝乡得胜、汪昌嘴、环湖村。排湖包括三叉港等等十几个小湖。原来洪岭至程营的水路渡口是“排湖渡”,又叫“三叉港渡”。
鱤湖,因出大鰔鱼故名之。鱤鱼:俗称“竿鱼”“大口鱤”,品质上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央从宿松调去“大口鱤”18条重350公斤,最大的53.5公斤,作为招待外宾的国宴佳品。鱤湖东与排湖接壤,南岸是宿松汇口和黄梅县的段窑,西与黄梅县的大、小园湖相接壤,北岸是佐坝乡汪昌嘴、环湖村和黄梅县东观、张坝村。佐坝乡潘洲西大约1.5公里处有一条埂,渔民世世代代称为“鱤湖埂”,就是现在菜籽湖的出口处,这是历史上渔民人人皆知的排湖和鱤湖的湖界,如同今天的国界线。原来洪岭佘咀至烂草沟的水路渡口叫“鱤湖渡”。
80多岁的老渔民洪金生、洪湘珠,打鱼50余年,他们知道历史上排湖与感湖的分界线,即佐坝的东关山——烂草沟——复兴王家闸,东边属于宿松,西边属于黄梅。他们还清楚的记得当年的民瑶:“家住王家闸,蚊子大似鸭,锤它三桨桩,还对你映眨三眨。”这“王家闸”就是历史上渔民传统的排湖与感湖的分界线。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0

四、
龙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什么时候开始有宿松龙湖?谁也说不上确切的时间。民间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龙湖是一座人烟稠密的龙门镇,镇里住着几百户人家。”
龙湖怎么形成的呢?
传说有一年,东海龙王降雨淹死黎民数十万,玉帝处罚龙王横陈龙门镇示众三年。
后来,龙门镇的人把龙王杀而食之,玉帝大怒,决定惩罚龙门镇吃龙肉的人,“暴雨三天,陷地九尺,荡平龙门镇。”雨母娘娘化作穷苦老太太到龙门镇暗访,查明只有母子二人没吃龙肉。雨母娘娘告诉这母子二人,天要降难于龙门镇的人,哪天城隍庙石狮两眼发红,你们就逃命。善良的母子把这消息告诉了全镇的人。最后,天降暴雨时,母子俩到处寻找没有逃走的人,结果,众人都安全的走了,母子俩却被洪水吞没。人们在河下游平缓处找到了这位善良的母亲的遗体,把她安葬在“二姑坂”。儿子张仙连尸体都没找着,只找到了雨母娘娘赠送的斗笠,人们把这个沙墩叫“张仙墩”,佐坝人叫“张雨墩”。
这是宿松官方文献《宿松县志》中关于龙湖的传说。最近出版《松兹遗韵》“民间文学”上也有一篇《龙湖的传说》,内容与县志上大同小异。这说明龙湖的传说丰富多彩,流传甚广。
《佐坝乡志》说“龙门镇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其中有数条大街,住着几百户人家。后因发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此地原名龙门镇,故亦称龙湖。”
这就是龙湖的由来。传说并非空穴来风。1952年佐坝得胜村栗树渔民曾经在龙湖打涝起一块大城墙砖,得胜山居民虞火宝80年代在得胜山脚下挖了许多大青砖、瓷花碗和汤匙。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文物如今一样无存。我家住在龙湖边的二姐夫说他们屋里人曾在龙湖“张仙墩”边打鱼,网钩兜住了龙门镇城隍庙的金钟,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动,结果割断网钩而作罢。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1

五、
关于龙湖的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每年清明节前后,只要出现龙卷风的乌云,佐坝人都会说那是“抓尾龙做清明”。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妈妈去河边挑水,看到一个漂亮的七彩蛋,拿回家给儿子玩。不久这个蛋竟然孵出了一条七彩的小蛇,老妈妈取名叫阿龙。后来小蛇真的长成了龙,误把老妈的儿子吞了。老妈妈悲痛欲绝,拿刀砍断了阿龙的尾巴。不久,老妈妈也因为伤心过度死了。阿龙就成了没有尾巴的龙,潜心修炼,终于得道升天了。没有尾巴的龙佐坝方言叫“抓尾龙”,即秃尾龙。“抓尾龙”每年它都来为老妈妈做清明。
这“抓尾龙做清明”,是否就是龙门镇地陷塌为龙湖的缩影?距张雨墩仅300米处的千岭乡石大屋现在叫青龙村,是否当年龙门镇就在这里?佐坝乡火星、白洋、松峦三个村合并叫龙门村,莫非这里的人民就是当年龙门镇人的后代?
龙门镇没有官方正式文字记载,没有专家考证,却有佐坝人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众口铄金,它最有生命力!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1

六、
龙湖是一块风水宝地。每年夏季汛期,洪水泛滥,县河大量泥沙冲入龙湖,形成冲击滩,佐坝俗称“龙湖口”。
佐坝一户人家祖坟择地埋在龙湖口边的一处山坡上。有风水先生说那是一块风水极佳的“活地”,子孙将大富大贵。
“沙筑龙湖口,子孙朝中走。” 又说“单吊十三代,九代开花十代发。”还说“边碗吃饭,草绳系腰。” 然而,随着最后一个封建朝廷的灭亡,墓主人的第七代孙子死了。据说是死于解放后县河改道龙湖口那一年。
一篇悲壮的传说。宿松没有状元,据说是有人破坏了宿松的风水。日积月累的泥沙已经筑住了龙湖口,宿松终于有人在“朝中走”了。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3

七、
古称“十里龙湖”,“十里”是概数,言其长,实际上龙湖长至少十多公里。浩瀚的龙湖流经佐坝乡的柳嘴、鱼雁、王岭、龙门、良岭、得胜六个行政村,直到得胜村的马咀、张雨墩。
龙湖面积并不大,但是在宿松山水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宿松县志》介绍说,宿松六大湖泊,只有龙湖是“构造型湖泊” ,即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的湖泊,其它都是“冲击型湖泊”。
龙湖曾经是宿松货物贸易交通水路,它的源头河西山麓是历史上繁荣的水码头。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前的古代,水道船运是最快捷和方便的交通。自西汉始,二千余年县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多少次改道,谁也说不清,但是,历史上宿松货物贸易水路交通从长江进出必然要通过龙湖。
宿松古有“十景”,“龙湖浮笠”就是其中一景。道光《宿松县志》载,“浮笠洲在龙湖中,汀圆如笠,随水上下。昔有仙炼丹于此,夜尝有笛声,渔人仿佛闻之。”浮笠洲景物清幽,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浮笠洲是游览胜地,在民间留有许多神话传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洲中留下唐代诗人李白、罗隐的足迹。
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
参加编写道光《宿松县志》的石云亭字颂功,有诗《龙湖浮笠》:
“荷花香里见南湖,远水环汀笠影孤。我欲乘舟咏明月,数声渔笛起菰蒲。”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3

八、
龙感湖是怎么来的呢?
解放前没有龙感湖这个名称。我小时候只知道龙湖而没有听到龙感湖,“只知有汉,无论魏晋” 。
龙感湖源于“国营龙感湖农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农垦部决定充分利用湖滩建国营农场。安徽宿松利用黄湖、大官湖、排湖、感(鳡)湖建起华阳河农场,湖北在黄梅县严家闸边建龙鳡湖农场。
龙湖在宿松,为什么黄梅县用“龙感湖”的名字呢?最早出现“龙感湖”的名称仅仅是国营龙感湖农场的名字,而不是湖泊,更不包括龙湖、排湖、鳡湖的龙感湖。上世纪60年代空军搞航测,出于“保密”要求,当时只有县里少数主要领导干部知道,而这些干部又都不是本地人,更不清楚湖泊的具体名称。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有个华阳河就有华阳河农场,同样,有个龙感湖农场就一定有个龙感湖。因此,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而且鸠占鹊巢,林妹妹换成了宝姐姐。我县的文件、图书均是从文革后期才出现“龙感湖”的。那是政治挂帅年代的产物,长官意志不容置疑。
查民国以前的历届《宿松县志》,湖泊名称中的只有龙湖、排湖、鳡湖的记载,而没有“龙感湖”之名称。
为什么两县共有的龙感湖成了湖北黄梅的呢?
文革期间人名、地名政治化,更改频繁。人们对龙感湖习以为常。此类情况不止龙感湖,如黄湖、大官湖也称之为“黄大湖” ,就是一个例证。漏掉了排湖,而以龙感湖取而代之自然不足为怪。
客观上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县不少农民外流到龙感湖农场打工,那里能吃饱饭,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互帮购物,来往频繁。而且,龙感湖农场水上交通运输方便,我县沿湖地区机关学校,村民修建房屋,多往该厂购买砖瓦,帆船往来频繁,故龙感湖名称广为流传。但是,熟悉湖泊名称的人都知道,排湖是排湖,感湖是感湖。
宿松县志“漏标排湖”。“1990年版《宿松县志》扉画《宿松县行政区划图》对湖泊标注有漏、有错。在横路、前湾、铁赤地名下端湖面标有“龙感湖”,其实“应属排湖”,铁赤下端湖面才属鳡湖。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李代桃僵,以讹传讹,林妹妹换成了宝姐姐。甚至连佐坝自己的乡志,竟然也在现状图上也没有标注排湖,而以龙感湖一笔带过。这是非常遗憾的。排湖不是人家涂抹了的,龙感湖不是湖北人强占去的,而是宿松人自己拱手相让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34

九、
宿松没有龙湖并没有谁大吃一惊。龙感湖成了湖北的,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没有宿松龙湖,漏掉排湖,太阳依然东起西落,季节依然春夏秋冬,小孩依然天真活泼上学,年轻人依然娶妻生子,而我耿耿于怀。龙湖与龙感湖,仅仅是一个简单名称的替换么?没有排湖,仅仅是一个简单名称的消失么?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消失,一种割地赔款情感的屈辱,一种的精神的沮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们是祖宗的产业,我们还喝它的水,吃它的鱼。它们还流淌在我们面前,还在默默的为我们做贡献。
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
三年来,我买了道光《宿松县志》,查阅1990年版《宿松县志》、《佐坝乡志》、《千岭乡志》,《宿松古今纵览》、《宿松风韵》、《年轮》,以及宿松历年出版的有关宿松地方丛书,访问了对龙湖熟悉的老干部、老渔民,写了《龙湖不是龙感湖》、《宿松没有龙湖、龙感湖》、《龙湖掀起您的盖头来》《宿松龙湖》等等一系列文章。
情系龙湖。石冠群,龙湖上岸人,喝龙湖水长大,曾任佐坝区委书记、县农林局局长,他觉得“将龙湖与感(鳡)湖改并称‘龙感湖’不妥”,他写成《湖泊名称不能任意更变》一文交给我。
关注龙湖的还有佐坝一批老干部,包括原水利局长虞慎国、佐坝乡志主编王邦长、文化站站长田旺记、龙湖岸边生活70多年的老书记孟友全、退休教师孟良知等等,他们撰文《宿松没有龙感湖必须还原历史真实》。
排湖虽然在地图上消失了,但是民间对它家喻户晓,至今佐坝人依然叫它排湖。十几年前,佐坝乡横路村有个村办企业就叫“排湖渔业有限公司”,现在排湖归属佐坝乡“传荣公司”承包经营。
我至今还不明白,两千年前,县令张和丹为什么要在龙湖后梢求雨?死后为什么要葬在龙湖后梢?为什么龙湖的传说都跟“龙”有关?
我的《宿松没有龙湖、龙感湖》发表在《宿松论坛》,有人建议“老先生如有空,不妨编写一本《龙湖志》的民间乡土志书,留给宿松人一点文化” ,并说,“如老先生能发这个愿,小子不才,一定在出书上支持完成。”
文革期间造成很多冤假错案后来都得到平反,但是龙湖要改龙感湖“得经国务院批准”县志廖主编说。“龙感湖”不仅在网上广为流传,而且它已经在对外发行的国家正规地图中标注,已经名正言顺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力可去补青天!
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版《宿松县志》地图上还有“龙湖”,她与龙感湖并存。该县志第二章《自然地理•湖泊》中,龙湖名列第一。难能可贵的是81页有一句话:
“建国后,有机关行文称龙湖、龙感湖为龙感湖,称大官湖、黄湖为黄大湖,实与湖名来历和区位、水文特征不符。”
龙湖还在,希望还在。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犹想振臂一呼:龙湖不是龙感湖!龙湖、排湖、感湖并存几千年,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14.1.3.)(2012.12.26)(2014.1.5)(5596字)

贺大 发表于 2018-5-2 12:20

{:mocs_3:}{:mocs_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17、宿松龙湖与龙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