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46

 【龙湖烟云】21、两岸乡志介绍龙湖

 【龙湖烟云】21、两岸乡志介绍龙湖《佐坝乡志·水产》专条介绍龙湖——“龙湖,处我乡东部,面积约60km2左右。1994年大湖开发时佐坝与千岭各自东西享有一半使用权,号称各5万亩。上纳县大河,西南与排、感湖相连,经上长河、大官湖、黄湖、下长河、泊湖、华阳河泄入长江。常年水深2.5米左右,涨时不等,最高时7—8米。龙湖历史上是定时封禁湖。解放前一直由我地的孟、洪、汪、王(小股)管理,……解放后,收归国有,由公产管理委员会湖管分会管理。水质好,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野生鱼、鳖、蟹、虾、螺、蚌,不养自殖;菱、莲、芡实不种自生;野鸭、雁、天鹅不引自趋,是沿河地带农民的摇钱树。”打开宿松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到,龙湖水发源于隘口,流经二郎河、韩文刘家河,由县城大河进入佐坝地界。佐坝人习惯称上游为县河,流入佐坝乡时流域宽广,气势开阔,才是龙湖。浩瀚的龙湖流经佐坝乡柳嘴、鱼雁、王岭、龙门、良岭、得胜六个行政村,直到得胜村的马咀、张雨墩。古称“十里龙湖”,“十里”是概数,言其长,实际上龙湖长至少十多公里。《佐坝乡志》介绍龙湖“长度基本于乡陆地相等,总面积10万余亩,名曰十里龙湖。谚云‘春有茭笋夏菱莲,冬捕鱼鸭卖大钱。’”并且引证说“龙门镇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其中有数条大街,住着几百户人家。后因发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此地原名龙门镇,故亦称龙湖。”这就是龙湖的由来。此话并非空穴来风。《佐坝乡志》记载1952年栗树渔民打涝起一块大城墙砖,得胜山居民虞火宝80年代在得胜山脚下挖了许多大青砖、瓷花碗和汤匙。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文史知识,未引起应有重视,故这些宝贵的文物而今一样无存。我住龙湖边的二姐夫今天还说他们屋里人曾在龙湖“张仙墩”边打鱼,网钩兜住了龙门镇城隍庙的金钟,结果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动,割断网钩而作罢。龙湖上接宿松县河,下至得胜村的马咀、张雨墩,入“排湖”。《佐坝乡志·水产》介绍“感湖”:处佘咀之南,西与大小园湖相接,南濒黄梅严家闸、段窑、东连排湖,上纳黄梅、广济、太白湖及本地水,经排湖华阳河注入长江。(原文见《佐坝乡志》《水产》89~90页;)80多岁的老渔民洪金生、洪湘珠,打鱼50余年,他们知道历史上排湖与感湖的分界线,佐坝的东关山——烂草沟——复兴王家闸。东边属于宿松,西边属于黄梅。他们还幽默地说出当年的民瑶:“家住王家闸,蚊子大似鸭,锤它三桨桩,还对你映眨三眨。”《千岭乡志》有篇《浮笠洲》,它这样详细介绍浮笠洲。位于青龙村石大屋组距湖中300处,面积20余亩,圆如箬笠,浮于水中,名叫“浮笠洲”。洲中景物清幽,风光秀丽。春来人洲上,足踏芳草,极目远眺,碧波荡漾,,好似一只远航之舟,正在鸥鹭伴奏中航行,令人心旷神怡。夏秋之际,荷花绕洲盛开,芳香四溢,莲子、芡食、菱角、蒿米、供人采赏。冬天,雁集寒汀,渔歌互答。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浮笠洲是游览胜地,在民间留有许多神话传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洲中留下唐代诗人李白、罗隐的足迹。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原文见《千岭乡志》341页《风景名胜》)其实,参加编写道光《宿松县志》的石公云亭字颂功也有诗《龙湖浮笠》:荷花香里见南湖,远水环汀笠影孤。我欲乘舟咏明月,数声渔笛起菰蒲。佐坝龙湖书屋主人洪小崖先生有诗:一抹青青似笠浮,夕阳风景画中收。几回打桨洲前过,欲向烟波作钓徒。《佐坝乡志·文化》有《龙湖》《龙湖浮笠》两篇,(详见230~231页)。宿松龙湖不大,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文景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21、两岸乡志介绍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