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30、宿松民歌开头语——我们是怎样玩大的(1)
【龙湖烟云】30、宿松民歌开头语——我们是怎样玩大的(1)石普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动画片,也没有洋娃娃……您能够想象那样的儿童时代该是怎样的枯燥无味?时间倒退40年,中国农村成千上万的孩子都是这样度过童年时代,您想知道当时孩子是怎么玩的吗?没有幼儿园的年代,奶奶是农村孩子最早的幼儿教师,儿歌则是幼儿园的唯一教材。从咿呀学语的蒙童开始,奶奶们便把小孩反背坐在腿上,握着小孩双手,让小手食指轻轻地撞击,边撞边唱:虫虫虫虫飞着,虫虫虫虫飞着,粑在锅里熟着,花在叶里开着。让小孩双掌拍打,边拍边唱:打掌掌,菊花开,船在江边走,花在叶里开。“老师”充满爱心,不厌其烦;小学生则学得兴味盎然。鸡咯咯,天着光;奶奶叫我起来喝鸡汤;guan(拌)到个凳,跌得一困;guan到个桩,跌得一昂;guan到个箩,跌破了妹妹的屁股砣。大人背着小孩,奶奶们也借景生情唱:妹呐妹,焦面袋;驮上街,不费累。太妹太,驮气卖;卖哪里,卖江西;江西江,卖九江;九江九,卖笤帚;笤帚笤,卖粪瓢;粪瓢粪,卖拐棍;拐棍拐,卖牛奶;牛奶牛,卖气球;气球飞上天,把太妹屁股搭两边。葫芦是吊大的,孩子是跌大的。小孩在地下爬,奶奶看见了,也作歌咏之:伢儿伢,地下爬,捡土巴,钉爷爷。小孩跌倒了。旁边有孩子起哄:跌得好,跌得好,跌得驴子不吃草!跌倒的小孩破涕为笑。旁边小孩有作歌嘲笑:又哭又笑,王化子搭花灶;张家做媒,李家不要!中班幼儿园的课程也是儿歌。毛狗尾巴拖拖,三岁毛孩子会唱歌,不是爷娘教qi(给)我,是我自己聪明学得多。滴滴伢,哪里雷(来);噶婆(外婆)屋里看(放)牛累(来)。哪里看,葛公塘;几深草,尺把长;哪个烧火,滴舅娘;么丝脆(菜),鸭子王;喊呐淡,我冒(没)尝;留忒(给)我好七(吃)葛公娘。烟囱烟,气(去)为(那)边,我搭桥,嗯(你)上天。天那天,莫起风;二十四日接祖宗;二十五里打豆腐,二十六里剁年肉,二十七里做年粑,二十八里刹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刚(讲)好话,初一初二不驮(挨)骂。夏天晚上乘凉,老教师又望着月亮教育小孩作诗:月亮嘎婆(外婆),驮我过河。淹死嘎公(外公),哭死嘎婆。嘎婆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到观音;观音射箭,射到破片,破片蒙鼓,蒙到老虎;老虎龇牙,龇到蛤蟆。蛤蟆鼓气,鼓到皇帝。皇帝扒灰,扒到乌龟。乌龟晒壳,晒到麻雀。麻雀屙屎,搭你一嘴。大班的课程还是儿歌,但是这些儿歌有故事情节。棠梨树,结巴多,亲母亲母你来着。你坐上,我坐下,我俩个谈滴家庭话。叫你家女,去挑水,走到路上看(生)个女;叫你家女,去摞柴,她脱下一只绣花鞋;叫你家女,去割葱,走到棕林里哭宗公;叫你家女,去杀鸡,嘴里包得油着稀;叫你家女,去打酒,沿路喝脱十八口;叫你家女,去打米,大瓮打到小瓮里;小瓮里屙一场尿,大瓮里屙一场屎;跟她过日子死不死?一粒谷,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千留万留留不住,婆家花轿大门边。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爹爹去,香席酒。恩妈去,杀老鸡。哥哥去,麦米饭。嫂嫂去,驱狗咬。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去玩花灯;花灯玩到清明后,我要回去种黄豆。黄豆开花绿豆芽,哥薅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来日帮你做个好花屋;妹呀妹,你莫笑,我来日帮你搭个好花灶。姐呀姐,你莫啧,我帮你找个好婆家。堂前吃饭婆捡碗,房里搜(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又一插,中刊(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对蛾(鹅),一肩飞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不做松伙(工作)板(专)唱歌;企到(站着)唱,脚又酸;坐到唱,几(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涩;倒一碗酒,酒又酸;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心肝泡得铃铃响,讨个马马(老婆)会扎痒。这是流传最广、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民歌。这是一代一代宿松人男耕女织的生活写照,非常生动有趣,堪称宿松民歌里的经典。这是当年幼儿园的教材。它是开放的,多种版本并存,怎样才是最完整最标准的经典作品?它们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伴随着奶奶们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它们到底存在了几千年,谁是最初作者?无从考证。幼儿园没有考试,奶奶们诲人不倦,不厌其烦。祖祖辈辈留下的智力开发题是猜谜语。“远看一座轿,近看一座庙;庙里一个鬼,眦着牙齿拄着腿。”——谜底是解大便,那时候就是说屙屎。兄弟二人,抬炮出城,碰见一阵风暴雨,急忙收兵回城。(屙尿)生在山上叶儿碎,死在凡间靠门背;男人撞到踢一脚,女人撞到朝向背。(粪桶) “红鸡公,趁路啼,不吃路边草,专吃中间泥。”(花车)兄弟十个上雪山,八个辛苦两个闲;去时大雪纷纷滚,回来红日落西山。(癞痢)生在山上一颗槐,死在凡间做绣才,布和绸缎都穿过,只没穿过绣花孩。(裁缝尺)外国来个怪,帽子戴两块,脚又生得尖,走路要银(人)牵。(牵钻)外国来个獐,身上背皮箱,剪刀背两把,筷子背四双。(螃蟹)最早的游戏是从“躲猫儿”开始的。躲猫儿往往让小孩躲,大人寻找。童心无邪。小孩就地取材,躲在摇篮边,门背后,眼睛滴溜溜的望着你。为了逗小孩高兴,奶奶故意东找西找,嘴里念念有词:“躲猫儿,躲好着,莫等野猫寻到着。”寻找好一会,还是没有“找到”,大人故意叫小孩“喵一声”,众里寻他千百度,好容易才找到小孩。小孩那份高兴劲,嘎嘎嘎的甜美童音,真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躲猫儿成为捉迷藏的时候,孩子已经从幼儿过渡到少年时期,捉迷藏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我们从门背后躲到灶下柴栏里,躲到水缸旁边,躲到床底下,躲到谷仓里,躲到谷瓮里、衣柜里、柴楼上、草堆中间,甚至躲到水塘里的荷叶下。真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所不用其极。那是军人素质,那是发散思维,比如今纸上谈兵的智力开发题目更能开拓人的潜能。现在想来,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富裕的。夏天,烈日炎炎,女孩们坐在树荫下抓子儿。南风悠悠,满树鸟儿欢快的鸣唱,抓着光溜溜亮晶晶的石子,兴味盎然。开始是四粒石子儿,后来加到七粒子儿,从“倒子”、“反背”,一共七、八个节目,最先满的是胜利者,失败者则要拿出右手让胜利者夹着石子打,差几局打几下。玩抓子儿最少两个人,三个四个也行。男孩则走鸡娘棋,扯角棋。就地取材,在地上划迹,田字再从中斜着划撇捺。规则是拿杆子一方一条直线就可以把两头子儿吃掉,全部吃完就是胜利;拿石子一方则要把对方逼得不能动才赢!这是简单的排兵布阵。胜利者罚失败者双方约定,可以学狗叫,可以钻裤裆,可以地下爬几圈。天寒地冻的时候,男孩子打梭。用粗木棍做梭娘,细的做梭儿。一个大四方格子,中间一个小四方格子,那是死穴,两边三角形区域分别是五十分、一百分;前后长方形区域则必须顺着从腿下打,另一头则必须反背从腿下打。满分1000分,输了的必须供赢了的酒,以示惩罚。孩子多的时候玩割麻藤。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班,首先集体朗诵:天上割麻藤,地下乌巴云;麻藤冇割到,就是××好老!这时候这个“好老”就冲锋陷阵,如果冲破了敌阵,就带两个俘虏归队,是凯旋而归的英雄;如果没有冲破敌阵的就成为俘虏。游戏告诉孩子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实是残酷的。冰天雪地里冻得人直掉皮鼻涕的时候,我们玩“挤矮子”。“挤矮子”人数不限。孩子们一排靠在土砖墙上,从外向里挤,挤得喊声震天,挤得笑声阵阵,挤得热气腾腾。穿着破袄的穷孩子顿时暖烘烘的。至于丢手帕,跳房子,男孩女孩都行。踢毽儿则主要是女孩。我们的游戏丰富多彩,因陋就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热心的网友们还有更多的补充,附载于下:一块泥巴都能玩出各种花样无限情谊来,我最怀恋我们一帮小孩散老窝,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我自己也记不清了,有点印象的就是一个圆溜溜的大泥团带着一窝圆溜溜的小泥团推板车或者板车轱辘,扇皮卡、跳皮筋、砸沙包、踢毯子、玩弹子、捏泥巴还有逮鱼摸虾,乐趣无穷。走亲戚,跳绳,踢毽子,拾石子,打悠悠(荡秋千),滑冰。摸鸟窠,捉蜂子窠,偷打瓜,砍洋玉漏和,用伞骨子跟牙膏做宝剑,用绣花针做鱼钩钓鱼…没有做过的就不是80后没有玩具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的时代,我们玩的都是“纯绿色游戏”不伤眼无辐射还能益智。现在的人都被这些数码产品给绑架了。生命在于运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没有玩具的农村孩子也爱玩,我们玩得昏天黑地,兴致勃勃。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这些儿歌和游戏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大智若愚,是一种大智慧。她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沐浴阳光雨露,经历风吹雨打,锻炼身体,适应自然。她让孩子们学会竞争,开发智力,学会思考,学会生存。这与如今关在家中笼中鸟似的孩子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怀念那些曾经的黄金岁月,怀念那些逝去的玩儿。(2013.7.8初稿)(2013.7.16)2018/6/12赞一个!!!! 何仁 发表于 2018-6-12 23:52
赞一个!!!!
谢谢会长的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