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13 09:47

 【龙湖烟云】37、品味宿松民歌《出嫁歌》(8)

 【龙湖烟云】37、品味宿松民歌《出嫁歌》(8)石普水在众多的宿松民歌中,我最喜欢这首《出嫁歌》,常常情不自禁的品味,觉得余味无穷。这首歌是一幅宿松民间风俗画,也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诗。全文如下:“一粒谷,两头尖,爷娘(爹娘)留我过千年。千留万留留不住,婆家花轿大门边。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爹爹去,香席酒。恩妈去,杀老鸡。哥哥去,麦米饭。嫂嫂去,驱狗咬。”(这一首新嫁娘有好几种版本。“嫂嫂去,臭腐乳汤;粪瓢的舀,缺碗的装。”)(9)民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新嫁娘,描述了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说媒。民歌以“一粒谷,两头尖”开头,沿袭了中国传统民歌比、兴、赋的手法。它首先暗示时间是稻子收获季节,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主人公复杂的感情。秋收时节,媒人来了,婆家来要人了。“两头尖”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左右为难的心理,既有对婆家新生活向往与期待的兴奋,也有对父母难舍难分的情感依恋。宿松话里“爷娘”就是爹娘。在古代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间流行“雪天易晴,老女易行”、“女大不中留”的俗语,其实这里的所谓“大”一般只是十七、八岁而已。这位主人公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已经说了婆家,婆家委托媒人来“要人”了,正紧锣密鼓的商量女儿出嫁,所以才有“爷娘(爹娘)留我过千年”和“千留万留”。这“留我过千年”、“千留万留”都是夸张说法。父母终于禁不住媒人三番五次劝说,同意了。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同意了女儿自然就留不住了。第二个场面是出嫁时的哭嫁。“千留万留留不住”是过渡,紧接着婆家花轿来到了大门边。哭嫁开始了。第一个哭的是娘。俗话说母子连心,女儿嫁人,最舍不得的自然是娘。娘的哭感情最真挚,声音最大。接着是父亲,有道是男人有泪不轻弹,爷哭三声是真情流露。后来哥哭三声与嫂哭三声就大打折扣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哭嫁这种习俗在宿松民间由来已久。而且不止是母亲、嫂嫂等女人哭,甚至父亲、哥哥男人们也哭。从民歌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宿松民间还有“锁轿门”的习俗。为什么“锁轿门”?究其原因就是众所周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祝英台上了马家的花轿,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大作,雷声轰鸣,“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变化的。所以,后来宿松新娘上轿,都由哥哥亲自“锁轿门”,并且把钥匙亲手交给新郎官,意思很明确,人我可是亲手交给你了!第三个场面是上门——娘家人第一次到女儿家走亲戚。 “爹爹去,香席酒”。父亲去女儿家走亲戚是“贵客”,女儿家用“香席酒”接待老泰山。“香席酒”其实一般写作“香荩酒”,就是头碗肉里加了“香菇”的酒席,是旧时宿松民间最丰盛的宴席。“香荩酒”一共十大碗:头碗肉加香菇,二碗鸡,三碗圆子,四碗肉,五碗子(鸡蛋),六碗酱干丝,七碗肉,八碗鱼,九碗鱼,十碗红烧肉。一般人家宴席八大碗叫“心肺酒”就是头碗肉里加了便宜的心肺,最有钱人家十二碗,加上鱼圆、肉圆,三碗圆子,叫“三圆席”。“恩妈去,杀老鸡”。老母鸡是最好的补品,一般人是舍不得杀老母鸡待客的,只有最亲的母亲才杀。哥哥去,饭菜就大打折扣了,不仅没有“香荩酒”,也没有“杀老鸡”,只是麦米饭,在当时是招待不大敬重的客人。为什么“嫂嫂去,驱狗咬”,可以从上文找到答案。原来“嫂哭三声别人家人”话里有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嫂嫂哭得最勉强,哭嫁时出来得最晚,刚刚哭了三声花轿就已经抬得很远很远,差不多已经到了婆家,听不见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嫂嫂从内心里就把小姑子当做外人——“别人家人”,从来没有那种骨肉情深的亲情。所以小姑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没有给嫂嫂好脸色。“驱狗咬”是一种夸张,爱理不理也就罢了,再怎么的,作为客人的嫂嫂来了,小姑子也不可能驱狗咬的。那样小姑子就是不通情理的人,受人指责的。或者,真的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我不赞成贾宝玉之说。这首民歌还有一种版本:“嫂嫂去,臭腐乳汤;粪瓢的舀,缺碗的装。”这也是用夸张手法,说嫂嫂去小姑子家,小姑子甚至拿出“臭腐乳汤”来招待嫂嫂,而且盛菜时用“粪瓢的舀,缺碗的装”。旧社会姑嫂之间很多都不和睦,嫂嫂刻薄小姑,小姑怨恨嫂嫂,彼此之间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冤冤相报。这是愚昧落后的社会现实,民歌对此刻画得栩栩如生。一粒谷,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千年万年留不住,婆家花轿大门前。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牵起罗裙上马背,叫一声哥嫂你企(回家)家。娘说企脱我穿针女,爷说企脱我半边家。哥说企脱我赔钱货,嫂说企脱我恶冤家。妹子回头答应哥,哥哥赔钱陪几多?吃爷饭穿爷衣,搽泥迓粉是娘的。二十四只箱和栊,只只都有压箱钱。衣架面架娘的个,哪有哥嫂说罗嗦。这流行于五里(10)这首民歌别具一格,对出嫁女,父母亲、哥哥嫂嫂各不相同。母亲说女儿是“穿针女”——年纪大了女儿是必不可少的帮手,平常做针线活都要女儿给穿针,所以叫“穿针女”,父亲说“(企)去脱我半边家”意思是缺少帮手,与哥哥的意思不一样。哥哥把妹妹叫“赔钱货”,嫂嫂把姑姑叫“冤家”。新嫁娘与哥哥嫂嫂的对话相当精彩,针锋相对:吃饭穿衣钱是父亲的,“搽泥迓粉”梳妆打扮的零用钱是母亲的,哪有你哥哥嫂嫂一分钱?而且,她索性大话气哥哥嫂嫂“二十四只箱和栊,滴滴(应该是“只只”)都有压箱钱”。要么这是一个有钱人家,要么是气话,故意气哥哥嫂嫂的。“衣架面架娘的个,哪有哥嫂说罗嗦。”妹妹不是善茬,语言犀利,不饶哥哥嫂嫂半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姑娘!司国庆在本文后留言:先生不遗余力,赋予了童谣新的生命,实在是难能可贵。学生认为童谣和其它口头文学一样,取材于生活,有的直接反映某个现象,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娱乐形式。童谣《一粒谷,两头尖》其主旨反映姑嫂关系不和,嫂嫂虐小姑是亘古不变的现象,也是民间文学里常见的情节。就框架结构来看此谣分为婚前小姑上轿和婚后小姑还击嫂嫂两个部分。修辞手法分三个部分,1:”一粒谷,两头尖“,是大白话,没有现实意义,目的为了引出“爷娘留我过千年”。“一粒谷,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整句是前奏,就是您说的比兴。2:“千留万留留不住,婆家花轿大门边。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此句是亲人离别的情绪对比。3:“爹爹去,香席酒。恩妈去,杀老鸡。哥哥去,麦米饭。嫂嫂去,驱狗咬。”反映姑嫂对立局面。我认为文学艺术不能完全按现实生活来解释,因为许多内容都是无厘头的,当然写实的也不少。学生言赘,先生海涵!
(2014.12.2.)(2014.12.26)(2018/6/13)

浩淼 发表于 2018-6-13 12:28

弘扬传统文化,值得借鉴!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13 14:37

浩淼 发表于 2018-6-13 12:28
弘扬传统文化,值得借鉴!

谢谢刘老师!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37、品味宿松民歌《出嫁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