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14 14:34

【龙湖烟云】44、品味宿松民歌《投亲母》(15)

【龙湖烟云】44、品味宿松民歌《投亲母》(15)石普水棠梨树,结巴多,庆母(亲家母)亲母恩(你)雷(来)着。恩坐上,我坐下,我两个谈滴家常话。你谈一句我谈一句,我俩人谈得落脱裤。叫恩家女,气(去)杀鸡,嘴里包得油着稀;叫恩家女气买酒,沿路喝脱十八口。叫你家女去舞饭,一边生来一边烂;叫恩家女,气摞柴,落脱一只红绣孩(鞋);叫恩家女,气挑水,跑到井下看个女;叫你家女去割麦,她跑到麦林里哭伯伯;叫恩家女,气扯葱,抱到葱的哭宗公(曾祖父)。叫恩家女,气抹澡,关到房门躲密猫(捉迷藏);叫恩家女,气打米,大瓫打到小瓫里;小瓫里窝一场尿,大瓫里窝一场屎。(29)原文附注:《投亲母》(全县)千岭:赵永枝;石龙:石长英;凉亭:吴宜超。《投亲母》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也是我最熟悉的一首民歌,至今能够完完整整唱出来。它的内容是一个婆婆对亲家母的诉说。民歌用棠梨树开头起兴。为什么用棠梨树而不用其它树?因为棠梨树树干周围都是疙疙瘩瘩的结巴,不是那种好木材,而且它的果实小而且的酸,也不是好果实——这是用来比喻亲家母的女儿不是好媳妇。“亲母亲母”连叫不是表示亲热,而是迫不及待的想找亲家母诉说她女儿的不是。宿松一句俗话叫“投人告嘴”说媳妇不好,有道是“家丑不可外传”,只能告诉亲家母,所以是“亲母亲母”连叫。“你谈一句我谈一句,我俩人谈得落脱裤”这一句来自司国庆,极其夸张地形容亲家母两个谈话接连不断,以至于裤子落下来都不知道。这是明显的夸张说法,婆婆连连指责媳妇的不是,娘家母亲则多方为女儿解脱。编排亲家母的女儿什么呢?我按照逻辑关系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好吃。你看——“叫恩家女,气杀鸡,嘴里包得油着稀;叫恩家女气买酒,沿路喝脱十八口。”杀鸡时,还没有煮熟,生的就“嘴里包得油着稀”——多么好吃啊!“叫恩家女气买酒,沿路喝脱十八口”,买酒,一边走一边喝,沿路喝,不是好喝么?“喝脱十八口”是夸张。小媳妇不止是好吃好喝,而且孩子气十足。第二,      懒做。你看——“叫恩家女,气挑水,跑到井下看个女;叫恩家女,气摞柴,落脱一只红绣孩;叫你家女去舞饭,一边生来一边烂;叫你家女去割麦,她跑到麦林里哭伯伯;叫侬家女,气扯葱,抱到葱的哭宗公。”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做。挑水、摞柴、扯葱这些小事都不会做,什么能做?这里,我要说一说“跑到井下看个女”。宿松话把“生孩子”叫“看孩子”,“跑到井下看个女”就是在“井下生了个女孩子”。这不合逻辑。您想一想,有没有婆婆叫腆着一个大肚子的媳妇去挑水的?真的媳妇挑水在井下生了个女孩婆婆还说媳妇不懂事?我想,应该是媳妇偷懒跟屋里小女孩一块玩,不知道回家才合情合理。第三,      傻。你看——“叫恩家女,气抹澡,关到房门躲密猫;叫恩家女,气打米,大瓫打到小瓫里;小瓫里窝一场尿,大瓫里窝一场屎。”宿松话把“洗澡”叫“抹澡”,把“捉迷藏”叫“躲密猫”。有一首儿歌说“躲猫儿,躲好着,莫等野猫寻到着”。捉迷藏是小孩子玩的,小媳妇晚上洗澡时捉迷藏不是神经不正常吗?“打米”是民歌的高潮。打米煮饭是一件谁都能做小事。但是亲家母的宝贝女儿开始是把米从“大瓫打到小瓫里”——这是在磨洋工;最后更加出格,出洋相,她在“小瓫里窝一场尿,大瓫里窝一场屎”!很明显看出这是夸张。旧社会婆婆编排媳妇多多是,有时候罪名简直是“莫须有”,或者干脆无中生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到,小媳妇是怎样的忍无可忍,怎样的孤注一掷地反抗!俗话说,“只有婆婆说的,没有媳妇说的”——旧社会婆婆教训媳妇是不能还嘴的。所以俗话又说“千年媳妇熬成婆”。婆婆媳妇是天敌,都是受害者。民歌把这一对受害者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喜欢宿松民歌。品味宿松民歌。(2014.12.21)(4.8。)(2018/6/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44、品味宿松民歌《投亲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