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14 15:30

 【龙湖烟云】48、品味宿松民歌《生活歌之一》(19)

 【龙湖烟云】48、品味宿松民歌《生活歌之一》(19)石普水民歌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我选择这类宿松民歌与朋友们分享。其一:早扫堂厅地,开门放雀鸡。明明是说话,说我是题诗。(42)这是一个勤快而幽默的人。早晨起来打扫堂屋,然后打开大门放鸡鸭。一个人自言自语说话,偏偏有人说他是吟诗——那是生活的赞美诗!有趣!其二:早上一惊(斤)肉,晚上肉一惊(斤),一日两惊肉,还没见肉尝新。(43)我13岁时在河里看荒。旁边一个隔壁生产队的人,冬天里早晨起来,天天都念这几句。以前,穷人晚上是不穿衣服睡觉的。冬天里早晨起床,冰冷的衣服穿在赤裸裸的肉体上,感觉一阵冷颤;晚上睡觉,被子里冰冷冰冷的把身上惊得打冷颤。所以有后面最幽默的两句:“一日两惊(斤)肉,还没见肉尝新”。一个贫穷乐观而幽默风趣的人。其三:早早困(睏),暗暗(晏晏)起,又省柴,又省米。(44)这是懒人的懒歌。其四:一吹三层浪,一搞九条沟,粥稀清汤水,碗里映人头。一吹三层浪,二号(音)九条沟,荒年多古怪,粥碗里现人头。(45)2007年夏,孙岭,石雅松口述。这是穷人的歌。你看他家里粥稀到什么程度?“一吹三层浪,一搞九条沟,粥稀清汤水,碗里现人头。”有夸张成分,但更多的是实情。其五: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去没法,二十九还没有,三十日里不见面,正月初一甩甩手。(46)这是穷人躲债的记录。到了腊月二十七,债主来要债,他回答是“不要急”,到了二十八他“去没法”,到了二十九“还没有”,到了大年三十日,他干脆“不见面”,正月初一不说话而是“甩甩手”,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有什么办法?这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其六:正月赶嘴吃喝,二月搓麻赌博,三月撼(捶)草扭索,四月插秧春播。(47)这是旧社会穷农民的真实写照。我们家乡说是“正月里东踌西踌”,什么意思?这里走走,那里转转。走亲访友不叫“赶嘴吃喝”,而赖在人家不走,厚着脸皮“蹭饭”,才是“赶嘴吃喝” ,也叫蹭吃蹭喝。二月里打麻将推牌九赌博,三月里把草捶柔软扭草索,四月里才开始插秧春播。 这是脸皮厚的懒人,一个讽刺的对象。其七:一戳戳到底,慢慢往前推,轻轻往上提,先精后肥再淘汤。(48)这是雀泼好吃人在酒席上的狼狈像。你看这个人,他拿着筷子,在碗里“一戳戳到底,慢慢往前推”,寻找精肉,然后“轻轻往上提”,看看夹着肉没有,他还有经验,先吃精肉,后吃肥肉,最后再淘汤。一点都不放过。这就是“好吃像”,农村人形容是“不顾头的人”。其八:天公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耕田蓄水盼下雨,采桑摘茶要晴天。(49)这是一首诗,写农民期盼风调雨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农历四月,天公难做。“蚕要温和麦要寒,耕田蓄水盼下雨,采桑摘茶要晴天。”也写农事繁忙。其九:喔啊哈,喔啊哈,清明到着枷,几里含着麦,背上插着花。(50)这是一副别具一格的风俗画!我曾经专门请教了司国庆先生。他告诉我,“呜啊哈”是吹唢呐的声音,吹的调子叫“小宫调”(就是现在上祭、出殡和做清明时吹的调子)。猪嘴里放一把青麦叶,猪生前吃麦,青麦叶象征生机。前几年他殷湾朋友拍的片子里见过猪嘴里含麦,还有山里朋友拍的照片上也有青麦叶。只是这照片他一时没有找到。清明抬的猪肚子被掏空,腰上还腰下来一大块,既是给做清明的人做菜同时也为了减轻重量,所以两个人抬不用打哦喝。清明用过的猪肉剩下的被全族人分的。——“清明抬猪”本来已经绝迹,但是这几年开始又出现了。一些家族做清明时抬猪烧香祭拜祖先,猪背上插着花,而且嘴里真的含着麦子,今年清明时节我在路上真的看见了。其十:天那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七,二十八刹鸡刹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驮(挨)骂,初三初四旁党(哐当)一哈。(51)这是一首民俗歌。腊月天,起风了,穷人孩子抱怨天不该起风。他如数家珍:二十四日放炮接祖宗;二十五日打豆腐,二十六日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港(讲)好话,初一初二不驮(挨)骂,初三、初四大人又打耳光“哐当一下”。孩子盼望过年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一首好民歌!十一:饭前一杯酒,神仙跟我走;饭后一支烟,快乎似神仙;饭后一壶茶,快乎(活)似神仙枷伢(父亲)。(52)(枷:方言,家;伢:方言,父亲,爸爸。形容酒、烟、茶对大脑神经的刺激和制约作用)这是农民的风俗画:饭前一杯酒,饭后一支烟,饭后一壶茶,优哉游哉,快乐逍遥。享受生活的乐趣。十二:看代儿子住侧屋,儿子多了还没得屋。(53)严格的说,这两句不是民歌,应该算俗语。2004年去青岛,看见几排楼房,参差不齐,导游介绍说,这是渔民盖的,两间高的是儿子新房,低的是自己养老房子。这是渔民的远见。老了,还住在高大房子里,儿子媳妇住在低矮的房子里那才不正常。“看代儿子住侧屋,儿子多了还没得屋”。代代相传。只是现在儿子不会多。感谢民歌,为我们真实的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2015.1.26)5.12.修改(2018/6/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48、品味宿松民歌《生活歌之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