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83、宿松教育大事记
【龙湖烟云】83、宿松教育大事记石普水辑1、 禹江书院 明初知府李禹江创建于宿松县治西北,故名“禹江”。有外门、二门、正厅、直房、帅正堂、通和轩、清净亭、莲池、庖室、浴池等建筑。弘治十年(1497)知县施溥改为社学(又名日新书院)。清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胡永昌改为义学。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石述、知州石山、石之珍等捐资将义学迁至黎叶河之义学衕,改东厢屋一区作义学,余屋扩建为书院,改名“松滋书院”。中为讲堂,旁列学舍22间。咸丰间毁于兵。后费银数百两修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2、松滋书院,位于安徽宿松县城。清乾隆十三年(1748)邑绅石述、石山、石之珍捐房屋一幢作义学,后改建为书院,名“松滋”。有头门、正厅、二门、左右厢房、书舍、养正堂等房舍。咸丰间毁于兵,旋修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松滋高等小学堂。书院留下两副楹联:“翰苑文章朱字绿;名山风雨白牙青”。“ 北瞻荆楚黄鹤楼,绝唱犹新,纵诸生才过青莲,漫夸手段;南眺湘吴白鹿洞,遗风未坠,愿多士学宗朱子,莫负心传。”3、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胡永昌倡立义校于县城,立社学46所于各乡,此为我县地方官办启蒙教育之始。4、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县城新建考棚80余间,开科取士。1852年,在武昌开科取士,县人李文彬第及一甲二榜。5、1902年,贺廷枢在趾凤河山泽冲枫香驿创立维新中学。6、1905年,废科举,县设官立松滋小学一所。7、1911年,在县城问经精舍映雪楼办县立师范传习所,3年后停办。8、1912年,宿松县行政公署设教务科,管理教育事宜。9、1914年,松塘庄段姓氏族,自筹资金,创办“私立北山中学” ,1934年停办。10、1917年,县城设女子国民学校1所,8年后停办。11、1918年2月,改县立高等小学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改长溪庄保万寿庵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改龙感湖庄佐家坝张姓行屋(今佐坝初中校址)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改泾江庄菩提庵为县立第四高等小学。12、1932年2月,县城创办幼儿园一所,开本县学前教育之始。13、1938年7月,县城沦陷,松滋小学改为第一临时完全小学,迁花荣亭吴家祠堂。第年迁回县城,改宿松实验小学。14、1939年春,七邑联中分校在陈汉入山居创立,次年并入宿松县立初中。15、1944年9月,创办“宿松县简易师范” ,校址设花凉亭在梅墩祝古桥姚氏宗祠。1948年停办。16、1949年3月,宿松解放。4月,民主政府设文教科,各区设文教区员,接收国民党公、私立学校。17、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抽调部分城乡小学教师到安庆专署教研班学习,培训一批教学骨干。18、1951年2月各区建立中心小学和重点小学,辅导全区小学。19、1951年9月,在城东五里墩创办宿松县初级师范学校,次年9月迁城内王家坂。54年并入县中,56年恢复,58年建中师班。20、1951年7月,教职工施行新工资标准。民小全转公办,教师工资由县色下。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21、1952年8月县扫盲工作委员会成立,城乡广泛开展扫盲活动。22、60年10月,师范校长谢春谷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23、1961年,整编中、小学,195名教师作退职处理。12月县发通知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40条)、《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40条)。24、1962年,继续整编全县中、小学教师210人,均作下放安置。政府规定农村初中生自带口粮,取消商品粮供应。25、1963年3月年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学习雷锋活动。11月,少年儿童队改为少年先锋队。下半年,中、小学调整教职工工资面达40%。26、1964年9月17日在城关北面,增设城关小学。27、1965年轮刑各区耕读学校,耕读小学1780所,学生26600人。10月,发放教师工作证。28、1966年1月28日,县代表11人,出席省半农半读代表会议。29、1966年6月1日,县委派工作组进驻文教局、宿松中学,发动师生搞“文化大革命”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 爆发,县成立“文化大革命” 办公室。7月,县举办中、小学教师学习班104天,开展大检举、大揭发,“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0月中、小学教师和“红卫兵” 代表287人,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11月部分中学生开始分赴外地串连。30、1967年1月,学校、文教局机关相继成立造反组织,并夺权。4月县召开复课闹革命会议。实行大联合,开展大批判。31、1968年7月,“工宣队” 进驻文教局,城镇中、小学。农村学校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 ,实际废除校长负责制。学校取消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 的办法招生。10月学校成立革委会或革小组。32、1969年1月,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教师回原籍任教。宿中、九姑中学一分为几。33、1970年2月,中、小学一律改为春季始业。1970年3月,创办宿松县“5·7” 大学,1979年改为宿松师范。34、1970年1月9日,传达、贯彻《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否定建国十七年来的教育工作。35、1970年11月29日县教改小组转发省文件:全县各校学制改革,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12月成立县文教局。36、1972年2月1日,全县47所中学统一以学校所在地地名定名。6月13日,在佐坝区召开学科领域斗、批、改座谈会。37、1973年3月9日,县委决定以公社为单位建立辅导小学。38、1974年全县开展革命大批判,“批林批孔”运动。39、1975年推广“朝农经验” ,大搞开门办学。40、1976年,农村废除“暑假”,改为春、夏、秋“三忙假” 。41、1977年先后两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狠批“两个基本估计”,教育拨乱反正。9月,恢复高中招生考试制度。42、1977年调整435人工资,调整面为40%。辞退不合格民师400人。43、1978年县委定宿中、程集中学为重点中学;城关一小改实验小学直接归教育局管、复小为重点小学。设立县第二中学。地委决定程集为地区重点中学。44、1978年7月,改“宿松县文教局” 。恢复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职称。各级各类学校秋委始业。45、78年调整2%教职工工资。79年808人调资,占总数40%。46、1979年文教局分为文化局、教育局。47、1980年11月发放班主任津贴。48、1981年普调教职员工工资。49、1983年7月开始高中和中考的预选考试。程集中学高中学制改为3年。佐坝工农中学招收一个农业高中班。50、1983年9月,工农中学与王岭初中合并为王岭农业中学。51、1984年许岭完中,宿松二中改为职业中学。52、1985年教职工工资套改,形成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新的工资额。53、1985年9月9日,第一个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在孚玉山宾馆召开茶话会。11月下旬县人大组织百人视察团,深入各地解决实际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