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84、寻访“宿松十景”之——太白书台
【龙湖烟云】84、寻访“宿松十景”之——太白书台石普水“宿松十景”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大约是道光《宿松县志》。该县志卷五《舆地志》古迹附“十景”,即:海门天柱、严恭石道、西源九井、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燃灯古寺、秀河烟柳、十里桃园。注意,这“十景”里没有太白书台,却有“十里桃园”,而简单寥寥数语介绍了“读书台”:“在治南三里南台寺西北,唐邑宰闾邱为李白筑,遗址在黄山上。”同时还介绍了“南台山” 。“在县南三里。”“有对酌亭,有潭”并且描述,南台山“阜耸如台,台后有南台寺,寺右有对酌亭,左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崖,崖左有饯客岭,唐李白依闾邱避地于此。”《朱志》 为什么不说“太白书台”而称“十里桃园”?那是那个时代人的见解,我们不能强求古人。然而,历史翻了个个,1988年版《宿松县志》在“古迹”栏目里却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太白书台”。 “太白书台,在县城南门外3里许的南台山。这里依山傍水,背城面河,古木葱笼,群芳竞茂。过去一度被誉为‘十里桃园’,是宿松十景之一。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图片文字说明已载人《诗人李白》画册。”答案有了——原来“太白书台”就是“十里桃园”,叫“十里桃园”是为了突出这里的景色美丽。《安庆府志》记载:“读书台,县南三里,唐李白避禄山乱,至松依邑宰闾邱,筑台读书。”清康熙年间《宿松县志》称此处“阜耸如台,台后有南台寺,右有对酌亭,左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崖,崖左有钱客岭,唐李白依闾丘避地于此。”原来这里是一个到处都有典故的地方。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李白在这里读书其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李白随永王李磷举兵失败,株连囚于浔阳狱中,后经张镐、崔涣、宋若思等人营救出狱。至德二年(757年)秋天,李白来宿松避难养病。住在县令闾邱下榻处南台寺,两人经常一起谈诗议政,对酒放歌。闾邱非常敬仰李白,在南台山为诗人筑读书台,建对酌亭:“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南台山东有鲤鱼山映衬,西与河西山遥望,山上茂林修竹,曲径通幽,山下清溪碧泉“叮咚”流淌,是个读书赋诗的好环境。李白十分得意,情怀激奋,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表露出诗人同闾邱和宿松人民的深情厚谊。沧桑迁变,太白书台遗址仅存清同治九年“太白书台”石碑1块。1981年,县人民政府重建太白书台,台高二点二米,直径7.92米,台中立着原“太白书台”石碑,台六方,刻有李白在宿松题咏的诗章。一代诗仙在宿松的行踪和遗迹,是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的。李白与宿松结下不解之缘,是值得宿松人民永远为之骄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白书台不变,时代却在不断变化。2014年10月18日下午,我与中学历史特级教师一道饶有兴趣地来太白书台。我们从县城老街南门小巷出发。出城是菜地,问地里几位菜农,一位大姐说,“望着前面塔架走,过一座桥、一座庙就是”。特级教师说这女人起码是一个高中生,说话概括简明扼要。但是我们走起来就不那么顺当了。到一个村时,前面没有路了。问沿途菜农,都知道“太白书台”,指点都很详细。我们望着前面山上的塔架,在村级水泥公路上走着,说着。不久来到一条横砂石路前,终于看见一座桥。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小河上有一座桥,问一座造型别致的别墅主人,说“左边就是南台寺,过了南台寺就是读书台”。县志说“(读书台)遗址在黄山上”,我多了一个心眼,问,“这里叫什么村子?”“黄沟组。”主人说。啊,“古之人不余欺也。”果然是在“黄山上”。拐弯处果然有一座寺庙,“南台寺”三字赫然在目。走进寺庙,出来的是一个尼姑——觉得有点不对,“寺”应该住和尚,只有“庵”才住尼姑呢。我问尼姑:“这寺庙有多少年了?”“我来10多年了。”尼姑答非所问,我啼笑皆非。如今什么古迹经得起严格求证啊。“旁边有什么古迹吗?”我继续问。“桃花潭、高石巷。”啊,真的是一代诗仙李白来过的地方,有地名作证!我有些兴奋。庙一进两重,不高,不大,也不新。有道是,有仙则灵。特级教师向神像作揖,我则跪下恭恭敬敬地磕头。精神寄托吧。尽管里面供奉的不是诗仙李白,也不是县令闾邱,而是金碧辉煌的神仙。俗话说,信神如神在。没有发现诗仙、县令二人的任何遗迹。寺庙门旁一副对联“太白书声回佛殿南台钟声响云天”,显然不是名联。我们沿着尼姑说的往东边走。一条山路向东,举目四望,没有看见“读书台”。继续往向前走,好容易看见一个过路人,问他读书台在哪,不屑回答。不久来了一个女人,说“太白书台就在前面,向南走一点的一个草墩上。台上都是草和刺,上不去。刚才也有几个人去了。”——原来来访者不仅仅我们俩。我们来到一个小屋场旁边,找到了一个土台,四周都是柴草,还有呲牙咧嘴的刺。“就是这里吧?”我说。再仔细一看,果然柴草中依稀可以看到上面有几块石头,走近土墩看见一个墓碑,上面赫然写着:“太白读书台”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白读书台!我仔细辨别方位。读书台位置的不是《宿松县志》说的“南台寺的西北”,而应该在“东南”才对!请朋友们注意:“黄山”其实也不是“山” ,只是一个小坡而已。这就是读书台!仅仅只是一个几平方米的土墩。我不甘心,弯着腰用手无所畏惧地拨开柴草,从柴草和尖刺中钻到台上。这是一个六边形的土墩,四周都围着石块,写着“古迹太白书台”,手写体,“迹”字是繁体字,没有署名。中间还有两块倒着的石块。(没有翻开看,大约就是县志说的“清同治九年太白书台石碑”吧。)台上长着割肉的阔阔的芭茅和嘶哑咧嘴的大刺,还有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皮树。读书台碑正面写着:“太白书台”,宿松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立。我走到反面看看,欣喜地发现一段文字:太白书台位于宿松县五里乡金龙村黄沟组北纬30。08’15.0”,东经116。07’33.9”,海拔22.5米。太白书台因李白曾在此读书而得名。县志记载,李白随永王李磷举兵失败,来宿松避难养病,住在县令闾邱下榻处南台寺,在此建台读书。清道光重修,文革期间被毁。建筑控制地带:书台附近南台寺、对酌亭、清宫潭、桃花崖、饯岩岭遗址、遗迹。读书台东南方向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小村子。我们走进村子,希望能找到个有故事的老人,可惜两户人家关着门,只看见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笑着问她,只说了三字“上面有。”——啊!惜墨如金。村子背后有竹子,或者就是李白种的,所谓“有竹人不俗”。当时或者只是几间茅草屋,可能旁边也没有这几户人家。“落毛凤凰不如鸡”,但是,生性放荡的在此李白喝酒,吟诗,“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那是何等痛快!李白在此避难、养病,然而,他还不忘看书。什么时候在此修建一个大大的读书台,让宿松人民来这里静静地读书,思考,修心养性,提高自己个人修养?……回来的路上,问桥头黄沟组的一个老人,这河叫什么名字?“桃花潭”!啊,这就是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非就发生在这里?那么,“饯客岭”可能就在我们脚下。那个桃花盛开的春天,李白要走了,汪伦唱着宿松民歌为李白送行。再看看眼前的桃花潭,水深深的,碧绿的,碧波荡漾,岸边柳树枝条垂落潭中。小河不宽,沿着公路蜿蜒伸向远方。当年,李白就是从这里出发?那么,这里曾经有没有一个鼎鼎大名的汪伦?——或者,这“汪”其实读做“黄” 。宿松方言口音重,喝醉酒了的李白听成了“汪伦”也未可知?。历史特级教师说,“桃花潭”遗址有两处,一处在池州、还有一处在泾县。对酌亭在县河对面的河西山上,我去过。“清宫潭”呢?莫非就在桥的上游?回家时我们走大路。一家大院子上面写着“忠孝传家”,特别醒目。(2014.10.19)2018/6/21修改春到仙田瑞谷芳,海门天柱立斜阳。
凿山洞隐西源井,箬笠洲浮云水乡。
太白书台光日月,严恭石道做沧桑。
秀河烟柳衔孚玉,古寺燃灯松鹤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