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6 15:34

关于“宿松十景”

关于“宿松十景”    “宿松十景”最早见于道光《宿松县志》“古迹”。分别是海门天柱、严恭石道、西源九井、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燃灯古寺、秀河烟柳、十里桃源。    孟晋先生是宿松文化学者,先生著有《小孤山志》、《宿松名胜》等八部个人专著,与人合著《中国名胜对联大典》八部著作,是一个高产作家、诗人。1985年,他写了一本书叫《宿松名胜》其中专门介绍了“宿松十景”。    自苏轼《虔州八境图》说之后,各地争相命名和沿用八景,历代文人又多为之谱词题诗,因而八景、十景之风流传全国。然后介绍“宿松十景”,宿松县是古老的松滋候国,也有它的八景、十景风光。    其初,叫松滋八景,名次为: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十里桃源。迨至清初,改为宿松十景,增加了西源九井和燃灯古寺,将十里桃源换上太白书台。”    民间有一首十景诗写得很巧,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巧妙地点出了景名和它的独特景物,兹录其诗,以供研赏。诗云:春到仙田瑞谷芳,海门天柱立斜阳。凿山洞隐西源井,箬笠洲浮云水乡。太白书台光日月,严恭石道做沧桑。秀河烟柳衔孚玉,古寺燃灯松鹤翔。    而今,这十景中的胜迹,大多名存实亡,但它记录了古代一时一地之盛,因简述如下,以飨读者,共赏宿松山水之美。
一、海门天柱
    此景,在薄雾迷濛的晨曦中,或锦浪细翻的夕照里,观赏最佳。小孤山以独秀奇特的雄峰,屹立于烟波浩瀚的大江上,山若天柱,水如海门,故有“海门天柱”之称。清石颂功为此景写了一道诗:
浮天孤石水为根,万里蛟龙侯此门。
天水不分吴楚路,过帆惟见落潮痕。
    诗的开头两句,便是解释海门天柱景名含义的。“百川同赴海,一柱独擎天”,你看它的气势多么雄伟而又壮观!是地居于吴头楚尾要衢,楚蜀豫章诸水奔流至此,宛若进了“海眼”,海潮张到此处截止,不复西上,在地理位置上,也是一大奇观,古人称它为“海门山”或“海门第一关”。
    山上风光旖旎,名胜古迹颇多,前章已详细介绍,不再赘述。这里且把宋代蔡齐咏海门绝景一诗作为共赏:
危峰屹立长江上,势折华胥限百蛮。
鳌背孤撑青玉柱,斗杓斜插翠云鬟。
月生西海初三夜,潮到东吴第一关。
安得扁舟多载酒,放歌击节浪花间。
    是啊,面对如此壮丽山河,若在那里泛舟赏月,把酒观潮,放歌击节于浪花之间,饱餐长江绝岛上的风景,诗情画意,会油然而生,一幅动人的山水写照,使游客迷恋忘返。
二、凿 山 仙 洞
    此洞,位于凿山东南之腰。洞口颇隘,其中深遂莫测,宏尚处,可容千百人。曲径通幽,蚕丛鸟道,石床石釜,宛若天造,壁上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琳琅满目,散发出妙骨清辉,颇似仙人窟宅。相传唐罗隐避地于此,修炼成仙,故有“凿山仙洞”之称。
    其实,罗隐是诗人,是笔锋犀利的散文小品著作家。他到此洞,不是修炼,而是饮餐洞景,闭门读书著作。洞内有石床、石釜、石窗诸遗迹,皆傅少府、杨隐士为他栖息所设。其《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当为隐居是地所著。后因民间世传其怪诞异迹,而被讹传为“炼仙”。邑人吴贺   有诗咏此景云:
十里青山百尺房,谁从此地贮琳琅。
苔痕溜雨年年绿,石乳熏岚片片香。
旭日到门窥一线,断云生壁引双行。
名区天造应贻我,好著奇书万古藏。
是诗颇有见地,写景抒情纪胜,贴切入神,可谓窥得此洞仙景之真。
三、孚 玉 青 峰
    此峰,秀踞于县城新街东北,岚光叠翠,掩映在重楼大厦之间。登高眺远,全城一览无余,远至匡庐皖岳,近至雷水龙湖,皆可收入眼底,蔚为大观。
    相传此山多蕴藏白石,色似玉,故名“孚玉”。唐李白在咏聪明泉诗中称为“玉山”。至今此泉尚存。民间因其状鲤鱼,又呼鲤鱼山,并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其主要景胜,是青松翠柏,叠若云林,绿竹浓阴,布满山坞,峰峦滴翠,花鸟争幽。虽处闹市中间,却有野游佳趣,给人以幽闲静适之感。清吴大匡有咏此景的诗句:
岚光掩映玉为容,侍郭亭亭第一峰。
人上翠微邀皓月,鹤翔双寺入孤松。
环山遍瞩春天树,近市微闻暮夜春。
独怅谪仙长不返,清泉流处碧云浓。
四、龙 湖 浮 笠
    浮笠洲,位于龙湖中间,在县南三十里。此洲面积虽小,圆如箬笠,荡漾在碧波清澄的龙南莲箬湖水面,风景佳美。春来,芳草如茵,水清似镜,踏青放牧,杂沓纷纭。夏秋季节,洲畔荷花盛开,蒲叶如剑,莲子、菱角、蒿米,都结着芳香果实,供人采赏。冬来,雁集寒汀,渔舟款乃,进入鸥鹭之乡。无论在朝霞满天的早晨,或月明星稀的晚上,水乡景物,更是激滟迷人。
    龙湖浮笠,民间传有不少神话故事,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是水上游览的佳地,唐代诗人李白、罗隐曾到那里游过。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描写此洲景色是:
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
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
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
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
五、秀 河 烟 柳
    秀河,在县城东半里许,源出横山黄粟、青冈二冲,委折二十余里,过协桥后,再绕城南文庙前,与洋水合,经放生桥流入县西大河。此水本自黎协桥南下,出南台山麓,不绕泮池。明正德间,邑令谢骥,重视儒学和水利兴修,始修此河,引水绕城而流。宏治十二年,邑令施溥,又重新疏治,使之成为一条有二丈宽、六尺深、七百余丈长四时不阔的小秦淮河,夹岸栽上柳树,以点缀城南烟景。婀娜如织,故有“秀河烟柳”的景名。
    秀河烟柳,倚郭绕城,每到春来,垂柳丝丝如织,鸟鸣叶底,鱼游石罅,水光树色,掩映着楼阁宫墙,倒景参差,十分令人向往。若随士女纷沓,漫步闲游于堤上,则见疏烟冉冉,淡洒河上,柳絮纷飞,烟笼数里,与那隔溪的桃花,远汀的渔笛,小桥的流水,竹篱茅舍人家,相映成趣,会使你频添逸兴,乐而忘归。清初胡永昌有诗咏此景云:
古寺宫墙外,长河一带环。柳藏依市宅,烟锁隔城山。
织雨翠如滴,歌春鸟自闲。若教亭子立,仿佛灞桥间。
    如今,物换人新,秀河已改道向南,县大河也不再流经县城。秀河烟柳已成为城南旧事了。然而,新建的秀河路,颇似一道长堤,横踞于南效。路旁杨柳,依旧烟笼如织,把城南装点一新。
六、太 白 书 台
    太白书台,又名十里桃源,在城南三里之南台山上、桃花崖边。唐至德年间,李白来宿松避难养病,县令闾邱为他筑台读书。附近有南台寺、对酌亭、钱客岭诸遗迹,是诗人栖息、冀月、吟诗、赠别之处,均在县大河东岸、停桡即可到达。河上游有桃花源,传为李白、张旭题咏的地方。沿河十里,夹岸栽桃树,方春二月,桃红似锦,与竹篱茅舍相间,飞英荡漾,仿佛武陵仙源。故自书台至桃花潭这段河,又名桃花溪和十里桃源。此景之得名,均与大诗人李白有关。
    李白对宿松的山水深有感情,甚为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所迷恋。在赠闾邱诗中,有“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之句,说明诗人与桃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桃红李白,这是春天的象征。明田有年游南台怀太白诗云:
烟中遥睇古荒台,寻到仙游径满苔。
流水一溪环庆绕,桃花夹岸逐人开。
鸟呼芳伴林依旧,风入清樽春又回。
渡口渔郎桡唱远,青邱高处吊诗才。
今天,书台古碑犹存,石刻清新,谪仙芳踪可赏,只惜是河改道,桃花流水早已消逝,崖畔再无渔郎问津。
七、西 源 九 井
    九井,在县城西北五十里之西源山。山上峰峦叠翠,山下水织如环,有河逶迤曲折而上,每遇峡谷,飞瀑直泻,穿石成潭,其状似井,沿河共有九井,故有此景之称。
    西源九井,风光壮丽清幽,特别是七井、九井,另具峭壁,人迹不经,瀑布宛如一道银河,落在深潭,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多么壮观而又使人惊心动魄!据说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每遇大旱,却有一些地方官民,到此设坛求雨,并募捷足者扪箩而上,用竹筒取水返回,从而流传着关于三龙王惠泽润民的神话故事。王安石在咏《九井》诗中,摈斥了这一陋习。前人有诗颂此景云:
悬河直在千峰上,九叠灵递下滩。
岂让天池行日月,如倾银汉作波澜。
纷披崖树晴犹雨,浩渺山村夏亦寒。
润我劳民宜黍稷,古祠歌祀有龙官。
    今日,三井坡下的三龙王祠,已变为龙王村所在地,一井已淹没在新建的黄大口水库中,四井、五井不复存在。惟有三井、七井、九井的风光依然如旧,胜景迷人,真是奔流滴翠通千顷,灌木连云隔万重,水净山幽。
八、燃 灯 古 寺
    此寺,在县西北之隘口乡燃灯村。寺外,丛山环抱,清溪长流,竹苞松茂,鸟语花香,风景十分幽雅。寺前有长溪河穿过,黾蛇二山隔河相峙,颇有伊阙龙门的气势。
    相传昔有金像飞来,古异莫测,佛像皆汉晋时所遗,考古者多到此欣赏。故唐代金二祖师始建此寺,明万历四十年重建,清顺治八年,又由知县孙继文捐款重修。前重山门,结构精巧,全由石块砌成,门内外石壁上刻有各种花纹,组成龙凤、花鸟、虫鱼、八仙等图案,造型奇异,栩栩如生,其雕刻艺术,不亚于龙门石窟佛像,为我县壁画浮雕之珍品。中重正殿,建筑庄严雄伟,供燃灯古佛神像,面容静穆慈祥。殿柱上书有清杜春华所题的楹联:“古寺燃灯,借一点灵光,好读圣经贤传;长溪如带,流千秋秀水,都成学海文澜。”殿东西各有辕门,通两厢余屋,邑中名士,常于此设馆就教,金忠士、方际明、朱字绿、朱绍文等都在这里求学,有的穷寒潦倒,还在此殿借灯光读书,后来竟成为文坛俊秀,宦海名流,足见这副对联,写的真有其事,亦为此寺增添了光彩。
    殿后上重为黄鹤亭,又名化鹤轩,系宣统元年所建,雄踞山腰,栋宇巍峨,檐角耸入云端,上有铁练系黄鹤一只,大有乘云奋飞之势。亭中供奉吕纯阳神像,缓步登赏,颇有黄鹤、岳阳二楼的境味。殿西亦有小殿三重,下为东岳宫,中为岳王殿,上为三帝殿,集儒释道三教典型人物于一寺,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上,算是一大进步。若逢农历四月十三日孚佑帝君诞辰,附近居民,纷纷至此集会,不论善男信女或白叟黄童,皆以极大的欢喜,追求各自不同的信念,有的拈花泼水,有的顶拜焚香,有的吟诗作对,有的跌坐诵经,颇有西方国家圣诞节的风味。其目的,无非期望地灵人杰、民寿年丰而已。
只惜这座古寺,而今已变为耕地,仅有黄鹤亭正殿一间尚存。正如前人一首咏此景诗所描绘:
山色溪声尽是禅,当年金像已颓然。
传灯开士知何处,明月一轮飞上天。
九、严恭石道——宿松十景之一,是严恭山上一大自然景观,俗称石(道)大仙,上有数处前人的石刻,为宿松县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石道指的是巨石肖似道人,并非石板道路或石洞;石大仙因石大如峰、云雾缭绕而被称之为大仙。严恭山是宿松的一座名山,海拔464米,座落在凉亭镇夏家村境内。这里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山顶上的严恭寺相传为禅宗五祖弘忍所建,而“严恭”之名,据考证是从佛教中著名经书《楞严经》而来,鬼斧神工的严恭石道上就刻有“南无佛顶首楞严”字句。
十、仙田瑞谷
    仙田瑞谷张何丹在宿松培育的一种优良稻种。“仙田铺”,在今宿松城北五十里的凉亭镇,是当时松兹县县治机关所在地。    宿松在西汉时是松兹侯国。张何丹(?—公元18年),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先在朝廷任中散大夫,后贬松兹县令,从优选稻种入手,经过反复试验配种,最终培育出了一种穗大、粒重、味香的优良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税赋之余仍可温饱。后人感恩戴德,即使在两千年之后,“仙田瑞谷”的秋收景观仍被列入宿松十大风景之一。    仙田铺位于今凉亭镇,县治置此,虽占驿道之利,但位置偏北。张何丹通过对全县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全面勘察,发现孚玉山下,抱山环水,交通便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出于长治久安考虑,他决心将县衙从偏于北隅的仙田铺搬迁至此。孚玉山下建成新县衙,吸纳了人气,发展了集镇,商贸繁荣、秩序井然,不但在防御兵乱匪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   且作为有利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两千余年的独立建制县地位。后来有人把它叫“旧十景”,而把海门天柱——小孤山、西山仙洞——石莲洞、西源九井——九井沟、南国长城——白崖寨、碧水深潭——钓鱼台、仙田瑞谷——“仙田铺”、龙湖浮笠——浮笠洲、燃灯古寺——燃灯寺、秀河烟柳、 十里桃源称之为“新十景”。    其实,旅游景点是“用脚投票”,而不是什么名称决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18/6/26

浩淼 发表于 2018-6-26 21:42

宿松地理人文历史学家,真乃高手能人!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8 16:36

浩淼 发表于 2018-6-26 21:42
宿松地理人文历史学家,真乃高手能人!

先生过奖了,不敢当!谢谢光临指导!问候暑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宿松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