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8 15:10

【龙湖烟云】91、您知佐坝多少岁?

【龙湖烟云】91、您知佐坝多少岁?石普水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宿松便有人类敷衍生息,这有文物为证。1981年春季,安徽省考古队在宿松县东北17公里的程岭乡刘塝村发现104件陶鼎等,这就是“黄鳝嘴遗址”,也就是新石器文化遗址,从而证明5300前宿松就有人居住。佐坝在龙湖之滨,土地肥沃,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最适宜人类生活。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到佐坝呢? 老辈人口口相传:最早到佐坝的人老家来自江西瓦屑坝。这话可信。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洪武初年,朱元璋大规模移民“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宿松县志》说得明白:“(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诏徙江西鄱阳、乐平等县民(共96个姓氏)来本县定居。”佐坝先民谁先来?谁后到?没有文物考古,我把目光投向各家族谱。多家族谱证明,佐坝绝大部分人的确是明代前后从江西迁徙来的。怎么来到佐坝呢?坐船从龙湖水路来的。屠姓、孟姓、方姓首先来到四面环水的得胜山、横路洲,汪姓来到斫刀湖,不坐船从哪里来?请看族谱。一、《涂氏族谱》介绍,涂姓源于姬姓。夏初,中原有涂山氏,亦称涂山国,后来他的子孙姓涂。《涂氏老谱序》说:“涂氏本出唐虞塗水大夫之后,封于塗山(塗山国名,即濠梁,在凤阳府寿春县北)。后禹娶塗山之女而生启,因赐姓塗氏。此得姓之本也。……晋永嘉三年,石勒乱华,随晋过江,南镇豫章,封吴国侯(或称新吴国侯,或称新吴侯俱可),遂去土为姓,而家之豫章之有涂氏,自钦祖始也。……湛生光大,光大生四友,四友生岑,岑生釜,釜迁宿松。观者由源而及流,可了然矣。”《涂氏族谱·源流序》详细介绍了他们来到宿松的情况,说:“吾釜祖于宋庆元年间,偕妣孟氏,由江右宜黄县始迁宿松,居于南乡得胜山之后。虽居屋属孟,而当年涂家岭之土名犹存。继徙弥勒寺旁,屋已颓坏,又徙大湾,现居大湾祖屋者,乃正相祖支下之苗裔也。由大湾而徙金龙嘴,现居金龙嘴祖屋者,乃正得祖支下之苗裔也。至于远迁异地,所居无常,难以定注,而要之溯所从来,皆统于釜祖者也。” “庆元”是宋宁宗赵扩年号,(1195~1120),由此看来,他们来佐坝已经近900年。涂氏迁松始祖釜公墓在佐坝得胜山住屋西北方向,我老同学王仁东住房东北边。一个低矮破旧的厕所旁边,前面竖起一块新碑,上书:“涂氏迁松始祖釜公之墓”。沧海桑田。中国的族谱啊,你劳苦功高!二、孟氏是佐坝最早的姓氏之一。孟氏是周文王之后。春秋时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原为仲孙氏,后改为孟孙氏,他的子孙都改为孟氏。孟氏郡望“江夏郡”,堂号“七篇堂”,堂联“百乘传流家声远,七篇教子世泽长”。孟氏辈派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西瑶裕蟠记,佳蕙呈兰芳。横路洲是宿松孟姓的发祥地。宿松孟姓人口1700多人,佐坝孟姓人口1096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横路洲。据孟晋先生《新修孟氏宗谱序》“迨至我迁松始祖仲祥公,系亚圣第51代南支宗裔,枢密使忠厚公玄孙。时至元初用事之秋弃文就武,七战皆捷,遂由人才科擢江西镇抚。后致仕,择地僻幽之宿松鸿鹭洲定居,以怡养天年……” 孟良知先生告诉我,孟氏迁松始祖仲祥公,字伯达,殁于元泰定乙丑年(1325年)六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多岁。元初由人才科擢江西镇抚(正五品),元至正十二年(1275年)随军驻九江湖口,任领师。大约1280年左右,由湖口定居宿松横路,距近约730余年。从九江湖口乘船到佐坝横路,不是坐船从龙湖来哪里来?三、宿松佐坝汪氏称他们一世祖为“福禄公”。佐坝汪姓一世祖坟在徐文藻烈士的故乡松梅岭,汪姓人叫“天鹅孵蛋”的地方。族谱称之为 “龚嶐山”,汪姓6世祖莘,号乐齐葬于此。《汪氏族谱》介绍,汪氏“明宣德辛亥(1431年)由湖口县凤山岭迁居宿邑斫刀门。”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十年,1426年-1435年。汪氏到宿邑不到600年。辈派为:光际庭瑞,德肇家祥。忠义保国,科学兴邦;谨遵家训,万代隆昌。已传至26代“国”字辈。汪氏也来自湖口。“宿邑斫刀门”就是今天宿松佐坝乡梅园村的一座小湖,紧临感湖。所以说佐坝汪姓也是从湖上来的。四、宿松陶氏号“五柳堂”——他们是陶渊明的后裔。陶氏尊尧为其始祖。《陶氏宗谱》谱原序说“郑樵氏之类,姓三十有二,陶氏居五焉。陶之先伊祁氏开唐侯,即天子位。”“世本考源”说尧号陶唐氏,世业豢龙于陶邱,此国氏也。娶散宜之女曰女皇,生子曰丹朱;虞封唐侯;丹朱子御龙氏。谱载陶渊明墓在德化县脚下面阳山(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陶氏第四十七世从祖为陶氏宿松的一世祖。“元至正22年壬寅(1362年)由彭泽迁宿松,居牛脚湖(天称山)上,(“牛脚湖”在湖口金砂湾工业园中,有一座湖,叫牛脚湖)。陶氏52世秀川公迁佐坝。秀川公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生,嘉靖七年戊子(1528)殁,葬罗谷岭上边西向。秀川公子良栋,生于宏治七年(1494)。由此看来,陶氏到佐坝大约1500年前后,已500余年。陶氏派名:开封裕远,修礼传贤;令泽常振,代期召宣。奉行孝友,济世兴邦;安富争荣,山高水长。陶氏在佐坝乡150姓中排名28位,现在302人。但是,他们的老家在芦咀“陶湾”。陶汪记老书记说,几百年前,陶姓人十多条大船在龙湖唱戏三天,而乐极生悲,遭遇大风暴全部遇难,只留下在家的女人和小孩,从此衰落。佐坝大部分姓氏是先到宿松再辗转来到的。《佐坝乡志》介绍,佐坝现在共有150姓。小时候常听人说“九李十三张,无张不成屋”——我知道姓张、姓李的人多;“洪、汪、尹三大姓平地造反”——我知道佐坝“洪、汪、尹”这三姓是大姓多且居住集中。据《佐坝乡志》佐坝乡姓氏前10名的依次是洪、汪、张、虞、尹、徐、黄、王、刘、高。洪姓是佐坝第一人口大姓,6251人。洪姓一世祖在北浴,三世祖婆在佐坝。洪德厚老书记说,洪氏宿松始祖兄弟四人,福七公、福六公、福三公、福康公,白门楼属福七公支下。据2011年合修《洪氏宗谱》介绍,洪氏始祖系共工氏,是炎帝后裔,后人奉为水神。至东汉,后裔避仇迁居敦煌,改为洪姓。洪氏宗谱创修谱序称“洪氏之先系出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唐时避高宗子讳始易洪以为姓。”(洪氏发瑞有六,主要是共工、姜、弘。)洪氏一世祖名“普”,生于143年2月1日。洪氏郡望为敦煌郡。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洪氏堂号为三瑞堂。三瑞堂”,源于皓公及三子“适、遵、迈”。堂联,“凤阁家声远,銮坡世泽长”;“三陪凤阁家声远,四上銮坡世泽长”也出自该公。皓公为杭州姓祖。宿松洪氏一世祖名“夔”,系洪氏42世,居鄱阳桃家渡瓦屑嘴,三个儿子,在元末明初兄弟三人开始迁居,福三公居湖北黄梅,福六公、福七公迁宿松。福六公居长铺,福七公开始居北浴深山马场西南。福七公(1339—1402年),葬北浴。他的儿子舜仁(1378—1440年),再迁罗谷“下五庄”,葬白门楼老坟峦,定居佐坝白门楼。孙子渊(1414—1445年),玄孙“钟”居洪家岭,“钧”居白门楼,“銮”居栗树峦。由此可知,洪姓大约1440年前后到佐坝,至今近600年。佐坝有“一夜三箭楼”的传说。洪氏先居李家峦,三世祖婆主持做白门楼。老书记说,做白门楼时一位白胡子白衣老人路过,祖婆给他煮一碗白面,里面几个鸡蛋,出来时白衣老人已走,急忙追赶上前问,“我这屋怎么做?”老人说:“我已给你架过地的,你快回去,我坐过的凳就是堂屋座向,我的碗筷子就是大门朝向,你叫匠人照着下线就是。洪氏有福,日后兴旺发达,碗然凳然,如果移动了,我回去也枉然!你宅心仁厚,必定大富大贵。”祖婆细看白衣老人仙风道骨,说话间飘然而去,转眼不见了。祖婆以为神人,故名白门楼。三世祖婆张氏是福七公孙媳,希贤公遗孀,讳玉清。满腹经纶的希贤公赴南京考试途中病故,腹中有子,书僮伍伯跟随主母来到白门楼。三世祖婆年轻寡居,一子,一孙,建白门楼后亲见五曾孙,果然人丁兴旺。而今洪姓是佐坝第一人口大姓,都是张氏玉清祖婆的后代。祖婆姓张,讳玉清,生于明永乐14年(1416~1497)活了81岁,她遗腹子即四世祖懋堂公。白门楼的祖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6世祖秀公荣中武举,慷慨出资扩建一进三重的祖堂,正门上嵌“敦煌世家”四字,称“下五庄”第一堂,1966年文革中被毁。洪岭祖堂称“洪氏直庵祖堂”,初建是三间草房,清光绪16年(1890年)扩建,2005年捐资10万、集资4万重新建修。一进五重,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00多平米,前有明塘,后有虎岭,与央山遥遥相对,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为宿松县一级保护文物。我看过几家族谱,写了《佐坝没有哪一姓氏早于1000年》,其实,我错了。佐坝有两座古墓引人注目,一座张何丹墓,一座王祥墓。今年在乡编《政区大典》时听说张和丹葬在县河旁边的佐坝乡碧岭村大王庙村民组。张和丹墓堪称佐坝第一墓。2012年10月19日,我从县城步行到张和丹墓。县河岸边乌轮庙对面是佐坝的乌泥垅,这是典型的血吸虫流行地区。有一首民谣流传甚广——“乌泥垅的人,大肚子神,人还没到乌轮庙,肚子就进了城”。从大桥过河对面就是佐坝地界。村子里最显眼的是裸露在地面上血红的沙石,而不是肥沃的土壤。问路边一户人家,一位60多岁的人指着北边的一处尖顶房子说,“那就是大王庙,旁边就是张和丹墓。”我大步流星往那里走去。经过一口干涸的池塘,看见几户散落的人家,断壁残垣,一家旧土砖房子已经倒塌。一座破旧不堪的青砖房子正门上赫然写着:“大王庙”。这就是大王庙?让我联想起《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庙里没有人。我目光扫视着里面陈旧的摆设,一张不大的旧桌子上供奉着一尊旧神像,不大,且四周到处是灰尘。左边一张旧桌子上堆着一堆书,右边的旧墙壁上至少30年没有粉刷。一块石牌赫然在目,上面写着“汉中散大夫张和丹简介”—— “张和丹,四川人。汉中散大夫(谏官),因秉性中直,多次上书弹劾王莽。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3年)贬到宿松,是宿松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任父母官。汉新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松兹大地久旱不雨,六月六日,张和丹亲自与成千上万的农民跪在河西水口山求雨坛前,祈求龙王爷降雨。长跪不起,终于中暑而死。”啊,此处真的就是大王庙!眼前破旧的大王庙与想象中的大王庙格格不入。志书记载说,“大王庙,一作河西庙,张公庙,也称公候庙,在治西五里,屡建屡毁。祀汉令张和丹,因宋时封王,故称‘大王庙’”。从大王庙里走出来,东北方最高处有一个水泥砌起来的圆,旁边一块大石碑,赫然写着“汉令张和丹墓”。说是墓,其实只是一个一米多貌不惊人的水泥圆圈。前后左右看不出丝毫的建筑艺术。张和丹墓向东,下面是血红裸露的沙石,远处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前面的县河里流水正欢快的流过大桥,奔向龙湖。这就是张和丹墓。一个原籍四川,仗义执言,无私无畏,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中散大夫;一个原籍四川,贬到宿松亲自与当地农民一起培育出穗大粒重味美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的“县相”;一个把县城从仙田铺(今凉亭镇附近)迁移到今天的县城孚玉镇来的“县相”;一个跪在河西水口山求雨坛前,祈求龙王爷降雨,长跪不起,终于中暑而死的“县相”。这是一个封建时代的父母官!什么是惊天地,泣鬼神?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样才是流芳百世?走进大王庙后殿,里面一男一女正在吃饭,他们客气地叫我吃饭。问她们话,女人用普通话说自己是蚌埠人。而对张和丹,她一问三不知。师傅倒是本地人,俗家姓祝。他说这就是“大王庙”,还说张和丹的后人就在宿松,至于在宿松什么地方,他也不知道。给我指路的大哥也是这么说。匆匆来,匆匆去。走出村外,回头一看,村庄还是破旧不堪,然而,庙顶那红琉璃瓦在阳光下却熠熠生辉。张和丹原籍四川,之所以葬在佐坝,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张和丹,是宿松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任父母官,1991年版《宿松县志》称“县相”。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当时宿松称之为“松兹”。当时张和丹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谏官),因秉性中直,多次上书弹劾王莽。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3年)贬到宿松,改县名“诵善”。汉新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松兹大地久旱不雨,河水断流,池塘枯竭,田地皲裂,禾苗干焦。有人说那是王莽篡位天怒人怨所致。在两千年前,农民靠天吃饭,作为父母官的张和丹,忧心如焚。六月六日,他亲自与成千上万的农民跪在河西水口山求雨坛前,祈求龙王爷降雨。在众多求雨大军中,县相张和丹排在第一,为显示虔诚,他长跪不起,终于中暑而死。传说张县相死的那一刻,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为了纪念这位爱民如子的县相,县民把张和丹葬在求雨坛旁。并在张何丹求雨坛旁竖了一块大碑,碑上刻着“汉令张何丹之墓”,同时,尊称求雨坛为“张公雨坛”,并建“大王庙”。宋代正式加封成为名胜古迹。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陈忱的《张公墓》:“还谪孤臣死不移,一堆黄土草离离。山头六月清尘雨,净洒人间社散时。”宋万邦定有《大王庙拜墓》:“循史功名金粟身,岸傍流水石粼粼。云横古木惟闻鸟,日冷荒祠不见人。自有仙田传异迹,犹存雨社润劳民。当年新屋空衰草,青史淋滴说汉臣。”清石颂功有《酹汉令张公墓》:“泣别甘泉作远臣,汉宫无复有丝纶。空衔竹牒生前疏(小注:公以劾王莽谪令松),独结桐乡死后邻。白日岂堪埋谏草,青山不改荐香苹。花开旧县嘉禾在,犹记河西曝雨身”。张何丹求雨处就在今天佐坝乡碧岭村。张和丹墓、大王庙,还有得胜庙、刘娘娘庙、乌轮庙等三座寺庙,是碧岭村的文物古迹。乌轮庙县河改道后迁至县河东边河坝上。“界址墩”,是黄梅、宿松两县分界线。王祥墓在宿松佐坝乡龙门村,离佐坝中学不到一里路。王祥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世说新语》、《晋书》、《二十四孝》均有他事迹的记载,《晋书》王祥的名字排在列传第一,可见他地位的崇高,《二十四孝》第十八篇“卧冰求鲤”更加家喻户晓。历史记载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是“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后母死后,王祥守丧,形容枯槁,撑着杖才站得起来。徐州刺史吕虔聘王祥,自乘另一辆车、并驾齐驱的“别驾”,王祥以五十岁之龄年事已高拒绝。后来弟弟王览劝他出仕,替他准备车牛,王祥才受召作官。王祥一路升迁到保管租税、钱榖、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后来仕晋官至太尉、太保。历史公认王祥是琅琊(今临沂)人,为什么说他是宿松佐坝人呢?佐坝《王氏族谱·迁松始祖王祥公》有王祥记载。“直孝平之衰王莽秉政,志尚隐居” 王祥,吉公之子,骏公之弟,生于汉元康丙辰年(公元前65年),殁于新莽庚辰年(公元20年),享年85岁。相传王祥因避汉末之乱,至杨湾隐居多年。生二子,长子征一公,次子征二公,兄弟列居上下屋,征一公居王祥上湾,征二公居王祥下湾。又云:王祥生母早逝,继母朱氏,性悍而妒,生一子名勇。兄弟二人兄友弟恭,相处甚洽。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生活上虐待他,常欲在食物中下毒。有一次,继母生病了,王祥忙碌地事奉,亲尝汤药。继母冬天嚷着要吃鱼,王祥就就到河上“卧冰求鲤”。王祥脱了衣服,凿开河面上的冰,底下冰冷的河水中就跃出两只鲤鱼,他捧了回去。朱氏吃鱼后,疾病如失,健康如初。她惭愧不已,自此视王祥如己出。王祥卧冰求鲤的孝行,从此闻名遐迩。于是入晋为太尉诸官。祖藉山东即墨。2000多年前为避王敦族祸,迁居宿松,讳姓王,故居地改为“杨西湾”。这段历史,王氏族谱记载甚详,并有“祖坟图”。王公妻何氏葬老虎湾。王祥晚年出任京都。又云:此墓系裔立衣冠冢,岁祀之。这就是《王氏族谱》上的记载。但是,该族谱有几处硬伤。第一,王祥出生年月与历史相差整整250年。第二,“为避王敦族祸迁居宿松”牵强附会。历史上的王祥269年死,而王敦266年才出生,只有三岁,“避王敦族祸”之说实在荒诞不经。第三,历史上的王祥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族谱却只有“征一、征二”。这些问题都是该族谱主编的疏忽,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有道是,“无风不起浪”。王姓历史上那么多著名人物,为什么他们单单只说是“王祥”的后代呢?难道真的“买个名人做祖宗”么?我说佐坝他们可能真是王祥的后代,是因为史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据1990年《宿松县志》称,宿松“文帝16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是为宿松建县之始。”“东汉属皖县庐江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改六安国,三国初属魏,后属吴,扬州庐江郡”。可以这么说,“庐江郡松兹县”相当于现在“安庆市宿松县”。“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一说20年),这三十余年王祥究竟生活在哪里?谁能证明他不是生活在宿松县?谁能证明他不是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佐坝乡?说不定他携美人何氏来佐坝住个三年五载,生下征一、征二两个儿子在王祥上湾也未可知。当时交通不便,后来夫妻父子天悬地隔,天各一方,那是历史的遗憾。佐坝王祥墓系衣冠冢。所以,虽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却并非空穴来风。几千年的事谁能一点一滴真正说得清楚明白?信神如神在。尊重古人吧!张和丹墓、王祥墓在佐坝,可以这么说,至少两千年前,佐坝就有人居住,佐坝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2013.1.2.)(2018/6/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91、您知佐坝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