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7-3 15:01

【龙湖烟云】110、哭嫁

【龙湖烟云】110、哭嫁石普水宿松有哭嫁的民俗,有民歌为证。“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记忆里,母亲为姐姐哭嫁的声音还是那样清晰。 “我的百子千孙的儿啊~”“我的长命富贵的儿啊~”小时候的冬天似乎特别漫长,也特别寒冷。在那寒风刺骨的冬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冷不丁传来一声悠长的哭声,年幼的我听来是那样格外刺耳。哪里哭?我心里猛的一激棱。我那时睡觉很机灵,稍有风吹草动就惊醒了,且不是倒头就睡挨着枕头就打呼噜那种。“我的脚踏楼梯步步高的儿啊~”“我的长财发富的儿啊~”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我头发竖起来了,尖起耳朵仔细听,啊,是我的母亲在哭。“我的勤快麻利的儿啊~”“我的得人痛的儿啊~”“我的作格儿啊~”我有点害怕,也更好奇,干脆把头探了出来听。哭在继续着。“我的灵醒剔透的儿啊~”“我的画眉儿啊~”“我忠厚老实的儿啊~”似懂非懂。“儿啊!娘家一柯落(方言,即一大家子人)啊,你跟着娘啊,吃着苦啊,受着累啊~”“儿啊!婆家头上三层大,脚下三层小啊~你要谨开口,缓眨眼啊~”“儿啊!你要早早起,晚晚歇,见事做事,勤快麻利啊~”母亲哭声清晰,高亢,节奏不紧不缓。“儿啊!娘手长衫袖短啊,牛尾巴遮不倒牛屁股啊,有心(星)不能照月啊~没办什么嫁妆啊,出不得朝,ge(拿)不出手啊,对不得我的好儿啊~~”母亲一个人哭,继而姐姐们也跟着小声哭。哭声还在继续。想睡,把头缩进被窝,却睡不着。哭声钻进耳朵。“儿啊,娘一天天老啊,你爷(父亲)刀子嘴豆腐心啊,莫记恨啊,莫挂怀啊~,没事常来看看他啊~”“儿啊!你跟兄弟姐妹吵嘴各孽,打着你啊,骂着你啊,莫记心啊,莫挂怀啊~”“儿啊!你的老弟是一个懵虫啊,孩子气啊,不懂事啊,你莫受他的气~!”哭声在继续。节奏紧凑而语气舒缓,宛转而又凄凉,如泣如诉,如歌似哭,如拉家常。啊,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懵虫”大约是指我。在家中,我是老小,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我永远占有优势,骂姐姐,给姐姐们起绰号。我兄弟姐妹六人,只要父亲不在家,我们经常吵嘴,父亲骂的多是姐姐。后来知道,父亲他骨子里永远喜欢男孩,尽管他后来也骂我,更刻薄的骂我二哥。听着听着,我也哭了。姐姐出嫁的那个黄道吉日,哭嫁到达高潮。照例是母亲先哭第一声——“我的百子千孙的儿啊~我的长命富贵的儿啊~”姐姐哭第二声:“我的真心的娘啊!”“我的好娘啊!”姐姐的词汇远没有母亲丰富。像对歌似的一唱一和,一呼百应。接着婶婶娘娘们,姑姑姐姐们,弟弟妹妹们,房里,堂厅,屋里,屋外,哭嫁的人们越来越多。开始是象征性的,不久便进入角色,用相同又不尽同的词汇抒发各自情感,倾诉衷肠。声音由小到大,由干嚎到泪如雨下。哭的人声音越来越多,场面混乱。时间不早了,家乡风俗要“赶圄囵日头饼下山”,象征姐姐一生顺利圆满。最后,男人们纷纷出来劝解。然而,进入角色的女人们意犹未尽,年轻姊妹们还要赶到路上来大哭一场,新娘才被牵上花车启程。前传后教。家乡有哭嫁的风俗。女儿出嫁母亲是要哭嫁的,而且据说越哭女儿越兴旺发达。越临近出嫁的日子,哭嫁的队伍日渐庞大。那时农民生活困难,为数不多的嫁妆不外乎几床被子,几件衣服,几只板箱,柜子,脚盆,提桶,马桶等等,母亲表白的“娘手长衫袖短”“有星(心)不能照月”这些专业词汇后来我才明白。大姐比我大十岁,二姐比我大七岁,她们出嫁我是一个小孩,如今我已经年近花甲。40多年过去了,母亲去世也20多年了。母亲哭嫁似乎已记不很清楚了。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哭嫁的声音却是那样清晰,刻骨铭心。如同昨天发生的一样。儿女情长。母亲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不善花言巧语,更不会夸夸其谈。但是,母亲哭嫁直抒胸臆,畅所欲言,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她由祝福开篇,由夸赞入题,寓教育于叙事中,巧妙抒情而不事雕琢,内容丰富且结构紧凑。长歌当哭。母亲没有读书,是真正的文盲。平生从来未写文章,然而,她哭嫁语重心长,语言得体,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经典史诗。哭嫁是家乡的风俗。生离死别,母子连心。哭嫁是一种难舍难分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人生经验的口口相传,是一种传统而又有创新的抒情方式。 而后娘与出嫁女却不是感情的交流,人心隔肚皮,她们是用哭嫁的形式来斗嘴,来较量,来斗智斗勇。有一个女孩娘死得早,爹讨了个后娘。后娘看她不顺眼,不是骂就是打,还常常在父亲面前说她的坏话。               女孩出嫁这天,婆家花轿来到家门口,牵娘把她牵上花轿。这时后娘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儿啊儿!你上了轿,钉上钉,头上搭的盖面巾;今日花轿门前过,明朝想也莫奈何。”后娘哭声表面上很感动人,但是女孩子却分明听话出了画外音——后娘是在骂她死了。因为宿松风俗,只有棺材才是“钉上钉”,只有死人脸上才叫“盖面巾”。以前女孩百般忍让,现在再也不含糊,她在轿里针锋相对哭了起来:“娘啊娘!我花轿嫁,红轿回,麒麟送子抱儿回,还不知家婆袋不袋(在不在)。” 宿松“家婆”就是外婆,“不在”就是不在世,死了。改革开放以后,女儿出嫁嫁妆愈来愈多,哭嫁的人却愈来愈少。如今没有人哭嫁了,失传了。哭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如果有录音设备录下来,恐怕是很难得的地方习俗资料。(2011.1.6)(2016.1.16)2018/7/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110、哭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