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113、黎河
【龙湖烟云】113、黎河石普水 黎河公园是县城里人的一块休闲场地。据陈洁先生考证,黎河开凿于明代弘治年间。因为是一个叫黎西桥的人出钱修建的,所以叫“黎河”。虽然水面不过农村一口大塘面积那么大,但是还是叫“河”,并且从早到晚,里里外外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黎河四周有一圈钢筋焊成的铁网,把里外分别开来,并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黎河里面是公园。每天天不亮,公园小鸟就叽叽喳喳叫开了。不久就人声鼎沸。进门东边一块宽敞的地方是操场,一队人在打太极拳,一队人在舞剑。他们跟着各自的音乐在起舞,互不干扰。还有人在健身器材上操练,或者在双杠、单杠上拉伸,或者在扭腰,或者躺着抻腰。公园北边是跳广场舞的女人。录音机里播放着优美的民歌,女人们翩翩起舞,后面有一些“见习生”跟着慢慢地或伸手或抬足。伴随着轻快悦耳的音乐,公园河中间有一群服装统一的女人们跳腰鼓舞。铿锵有力的节奏,齐整协调的舞姿,远远望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去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楹联学会上那一群翩翩起舞的,或许就是这一群退休的大姐们。更多的人是围着黎河在散步。步履轻快的是年轻人,慢慢地走路的是老人,还有手拉手“醉里吴音相媚好” 的老伴,甚至有柱着拐杖的白发苍苍老者。太阳出来了。公园中间有人做操,踢腿。有人拉二胡,吹笛。还有人三三两两志同道合的人在交流。黎河公园人络绎不绝。走了一批,又进来一批。重复着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故事。中午、下午,黎河公园人依然很多。然而绝大部分是老人,并且从家里带来折叠马儿。西北边水泥櫈上有四、五班打扑克的。看的比打的人还多。五毛钱一局,纯粹是打发时间。人以群分。女人们家长里短,男人们家事国事;女人们轻言细语,男人们慷慨激昂。反贪、房价、涨工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是老人版的“宿松论坛”。下午甚至有两个坐着轮椅来的,白发苍苍的男人坐着闭目养神,女人坐在折叠马儿上休息。夕阳西下,他们又推着轮椅回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这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公园小社会,人生百态面面观。公园外边是繁忙的生意场。到处都是做小买小卖生意的。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来买菜,县城附近的乡下人们来卖菜。儿子家就住在黎河旁边。出门往东,路北边都是一排简陋的小屋,几个平方的面积就是一家店铺。来来往往,我逐渐熟悉了这些店铺。从南往北,第一家“野生鱼行”,里面成天都是活鱼、泥鳅,散发出浓烈的鱼腥味。“黑伢黑猪肉” 是去年开张的,主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乡下小伙子,生意很好,往往中午就卖完肉回家。还有一家塑料制品,一家馒头、馍馍之类小吃店。通往“仁里街”的两边分别是分别是肉店和理发店。儿子家做屋时,妻每天都到这个胖女人店里来买肉。理发店里依然是那个看来已经50来岁的男人。这是一些资深店铺,老板们的青春年华就在这里度过——或者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平平淡淡,然而也安安稳稳。 “粗粮豆粑、荞麦卷子”是一家老字号,生意很好。茶叶、炮店旁边是一家榨油坊,人气特别旺。每天上上下下来榨油、买油的人有时候把道路都堵塞了。油坊里三个人,两个大老爷们,一个50左右的女人特别能干,每天风风火火忙上忙下,炒籽、榨油。“老北京面饼、红豆饼”是去年来的外地人,生意很好。货真价实的老面饼,5块钱4个。“老北京布鞋”店铺旁边是地摊,一地老古董,古钱币什么的。一家叫“渔人家超市”的餐馆,一家 “蒋氏祖传秘方筋骨疼痛理疗”诊所 , “自酿白酒”,“馋嘴鸭”,“厂价直销蚕丝被” 。黎河东面是一条公路。春天里公路两边清一色都是卖树苗的。到处是各种各样的树苗。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人在树苗上都挂了一块牌子,八月桂、银杏、狗骨、罗汉松、黄李、樱花、汤山梨、大白桃、红枣、山东大枣、砂糖蜜桔、南丰蜜桔、甜橙、天花、柚子、葡萄……众多的绿化树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富裕起来的人们都在打扮、美化自己的家园。黎河南面是老店铺,生意比北边还好,店面比北边大一些。有牙科诊所,有服装专买,有茶叶专卖,有糕点食品店专买、水产品专卖,货物琳琅满目。店铺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农贸市场。鱼、肉、禽、蛋,各种各样的蔬菜应有尽有,有零售还有批发。这里路上一天到晚路都是湿漉漉的。来来往往的过路人都难免磕磕碰碰,真的是摩肩擦踵,摩托车则拼命地按喇叭,只有清早,才有片刻的宁静。黎河公园西边还是店铺,小店铺,旧店铺。南面第一家专门炒瓜子的店铺,外地人,专门卖葵花籽、西瓜籽、南瓜子、花生,生意非常红火。还有卖米粑、小麦粑的包子店,卖菜种籽的,还有粮油食品店、日用百货小商品店铺。跟店铺面对面的是卖菜的小摊贩。流动的菜贩是来自县城周边的居民,一些老年居民。平时他们自己种菜,天不亮采摘,踏着晨曦,挑着到这里来卖。他们不吆喝,蹲着,或者坐在扁担上。男人们吸着烟,女人们交头接耳地说着话。也有人拿着一个白馍馍美美地吃。县城人似乎都愿意买他们的菜,他们的菜新鲜,价格也不贵。太阳出来了,城管执法的来了,卖菜的队伍渐渐短了。紧紧挨着黎河公园四周钢筋焊成的铁网边的都是一些固定的卖菜摊贩。卖肉的,卖菜的,卖米的,土豆、莲藕、胡萝卜、萝卜、白菜、茼蒿、苋菜、山药、香椿苗,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这些资深的摊贩,菜摆放得整整齐齐,紫的茄子,白的萝卜,红的胡萝卜,黄的藕,绿的青菜,五颜六色。卖鱼的活蹦乱跳,称好后女人三下两下给你剖出来。卖肉的师傅把红红的精肉摆在肉凳上作招牌,然而你买时他刀下会不显山不露水切下一块肥肉。他们是生意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教会了他们。或者,这些人发不了什么大财,但是他们本小利大,生活开支少,每天都能赚钱,够养家糊口。黎河公园街口一个卖肉的,50来岁,每天都站在十字路口,看着南来北往的人。只有下雨天,北风呼啸的冬天,支一个小小的简易雨棚。不冷不热的天气,站在十字路口,不急不疾,多少年的养成职业素养。 365天,天天静静地站在十字路口,淡定,坚定,这就是小摊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忽然对黎河公园萌生了一种敬意。弹丸之地,她竟然是一方乐土,供人们休闲与娱乐,给人们以无限的快乐,给平民百姓——底层的平民百姓以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黎河!(2006.3.29.农历二月廿一)2018/7/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