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3、饭碗的故事(2)
【悠悠岁月】3、饭碗的故事(2)石普水1961年9月,我六周岁,从程咀看荒场回到石屋读小学。那年月农村没有幼儿园,不仅仅是我,农村孩子百分之百都没有上幼儿园。我们的幼儿园是在奶奶腿上,在家里地上,在一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追追打打中渡过的。甚至,上小学读书的孩子也不多,女孩子更是凤毛麟角。我的父亲是文盲,他让我们兄弟姐妹都上学读书,那是非常难得的开明与远见卓识!上学的第一天我穿着只有三粒扣子的旧褂子,那是二哥穿不上的;破开裆裤,是黑家织布用片筋作带子的那种。赤着脚,蹦蹦跳跳地跟着读四年级的二哥一道上学。背着皱巴巴的旧书包,不知是哥哥还是姐姐用过几年几月的,补了几层补丁还有破洞——忙里忙外的母亲几天后才洗干净。没有家长接送,那时候的孩子不金贵,根本没有人接送。我上学读书的学校是如今的佐坝初中,离家一公里左右。学校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解放前是赫赫有名的师湾大财主的烟行,洪鸾先生曾经在这里开办了颇有名气“龙湖书屋”。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大门两旁有两棵碗口粗细的枫树。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现在有一棵枫树还巍然屹立在学校中间,它见证了新中国佐坝教育的发展。前不久我跟着宿松县关工委五教宣讲团到学校作主题报告——感慨万分地面对我的学生们说,我6岁到佐坝读书,60岁离开这里。60年一瞬间啊,佐坝中学唯一认识我的只有这棵枫树!我当年上学时仅仅能够摇动枫树叶子,现在我退休了,枫树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大门是三寸多厚的木杉树对开门,漆着朱红油漆,这是当时最时髦最气派的古典大门。门框是两块六尺长、六寸厚、一尺多宽的大青石。四合院正中间是用青石块砌成半间屋大小一米深的“天井”,屋瓦沟的雨水全落在天井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水归堂”。然后这些水通过下水道——当时叫“荫灌”,直接排放到塘里。四合院屋内没有一块砖墙,全是上等红杉木材制作的墩柱木架板块,木板上精雕细刻,雕梁画栋,或锦绣河山,或花红柳绿,或人物故事。这些在我们儿童眼中是那么新奇,记忆深刻。去年到江浙旅游,目睹江南水乡文化名镇桐乡(乌镇)、南浔的那些古式住居,让我又想起我小学的四合院——如果当时有一位有文化品味的领导保存了这四合院,那么她们也成为文物古迹,佐坝初中也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名校”了。“天井”的对面是老师办公室,10多个老师都在里面集体办公。中间有几间小屋,两边各四间,都是老师住房。高年级两个班的教室在西厢房,东边是厨房,东北角是厕所。四合院前边有一排新建的大瓦房,那是一至四年级的教室,木门木窗木挑梁。教室前边是操场,是上体育课和全校做操的地方,也是我们课间玩耍场所。不久操场竖起了两个木篮球架,高年级的同学和老师放学便打篮球。 在有着极浓文化氛围的四合院的中心小学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美好时光。那时没有“素质教育”这种提法。现在我想来,那时候中心小学里实行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虽只有语文、数学两本书,破书包里永远没有名目繁多“基础训练”之类的劳什子。也许应该有政治教科书,只是没有发给学生。学校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思想教育,老师教育我们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学雷锋做好事,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先公后私,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时学校还请干部作时事政治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的思想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我们都永远铭记在心里,终身落实在行动上——现在政治课务虚,那时务实。学校也开设音乐课,老师不仅教我们唱歌,而且教乐谱乐理知识。学校歌声嘹亮,老师琴声笛声悠扬;学校开设美术,画画、美术字,老师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教,我们瞪大眼睛欢天喜地地学;体育从体操、眼保健操、田径运动、球类,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小学老师教学功夫都在课堂40分钟上。语文字的音形义,听说读写;算术的计算方法步骤默算口算验算;作文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没有现在的孩子作文闭门造车抄袭。作业全部当堂消化,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小学生回家总是没完没了的作业。我们每天早晨很早上学读书背书,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如鱼得水,鸟上蓝天,蹦着跳着打着闹着,呼朋引伴漫山遍野无拘无束满世界跑,夜以继地痛痛快快地疯玩。我们亲近大自然,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没有没完没了的补课辅导。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学得扎实,玩得痛快,我们学得全面,学得轻松。看着现在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愁眉苦脸地做着没完没了的作业,我不由自主地回味着当年我们的快乐学习,有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小学怎么啦? ——怀念我中心小学的读书生涯!(2008.12.18)(2015.10.16)2018年7月6日星期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