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宿松方言,助力乡村振兴 --安农大农学院暑期实践团探寻宿松县乌池村稻虾米之路
2018年7月6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赴宿松县实践团12人赶赴宿松县洲头乡乌池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之行主要是调研稻虾米在当地的试行可能性。 上门走访,一对一调研 同学们用两天的时间,顶着炎热,冒着细雨,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走访调研活动,深入农户家里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模式、收入情况、生活情况、教育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学们一一把问题和建议记录下来,后期将通过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 调研中,如何理解当地方言成了同学们的大难题。在一农户家中,老伯正宗的宿松方言让实践团队员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看着不知所措的孩子们,老人便索性拿起队员手中的笔把想说的话写满了手上、胳膊上,“你们是哪个学校来的”、“好大学啊”、“家里就我们老夫妻两个,儿子孙子都去外地了”、“政府现在政策很好,种地也能吃饱饭了”、“什么是稻虾米啊”,在这样你一句我一笔的对话中,让同学们对乌池的历史发展和生产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 下田插秧,手把手教学 既然是三下乡,不深入田间体验一番农村生活怎能算下乡。有的村民甚至不怕我们这群菜鸟给他们的田里带去麻烦,主动邀请实践团的帮忙,这也让大家心里痒痒的,脱下鞋子卷起裤腿便跳进田里。老农看大家无从下手,沟通又有障碍,便手把手亲自教授起大家,“农田里面的秧苗必须要横竖一致,按照绳子上打结的距离插秧,前后左右间隔20公分。每隔两米左右间隔大一点,要留一条小路打药水。”、“像这样,不能插太深了,脚踩过的地方要用手把泥土抚平,这样秧苗才能生根,不会浮在水面上”。看着老农的示范,大家都跃跃欲试,还请求老伯当评委。只见大家左手拿秧把,右手插秧苗,每插一株都要抬头看看是不是一条直线,就这样一步一株、从左到右,摸索了一个多小时。等到同学们抬起头挺起腰,半亩田已经插完了,腰酸背痛瞬间被这份成就感冲散。 在田边,一种田大户听说我们是从安徽农业大学过来探寻稻虾米发展现况的,便走向前与我们攀谈,说自己养着龙虾,要邀请我们吃龙虾,这让实践团的队员们灵机一动,既然又种田又养虾为何不发展稻虾共生体系呢?饭后我们便与农户探讨起稻虾在乌池村的发展前景,该农户这样向我们介绍:“前几年我开始养龙虾,收入还不错,然而今年养的龙虾成活率很低,收入不是很可观,如果有技术员来给我们指导稻虾共生体系,我也想要尝试一下”,同学们立刻回应,学校青年农场主班目前也在巽风湖开展稻虾养殖,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如果需要,他们会尽快把技术和体系帮助引进过来,希望能给农民朋友一定的帮助。深入基层,面对面访谈 活动尾声,为深入了解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情况,实践团采访了乌池村卫生院的院长刘石德,一位在基层工作了48年的老党员。刘院长表示,目前村里已实现的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村民不用再为看病发愁,大病小病大医院小医院省内省外都能按一定比例报销,卫生院也建立了健全的体检制度,定期给老人小孩做免费体检,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也在试行,医生与患者签订协议,定期上门服务,除此之外县乡村三级医疗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县乡医院已经形成一体化趋势,县乡医生一季度下乡巡查一次,卫生院这两年更是大力向村民宣讲各种健康卫生知识,一季度一次小宣传、一年一次大宣传。刘院长还表示,近年来政府对于基层卫生组织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药品均为在线采购,零差价销售,让患者购得低价放心药,切实为患者服务。 下田方知稼穑苦,挥汗更觉稻米香。短暂的三下乡实践已经告一段落,这几天的确很辛苦,但也在实实在在地体验乡情,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作为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同学们一定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矢志不渝地为农业发展、社会进步做贡献,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页:
[1]